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已經成為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綿陽市圍繞幸福美麗綿陽這一目標大力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同時也面臨著水務一體化進展緩慢、城鄉水環境綜合治理有待進一步加強等問題。今后應加強宣傳進一步提高水生態文明建設重要性的認識,加大水生態文明建設重點項目投資力度,創新城鄉水生態環境綜合整治管理模式,建立和完善水生態文明建設長效機制。
關鍵詞: 綿陽;水生態環境建設;問題與對策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已經成為新時期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要求。加快建設國家科技城和幸福美麗綿陽是綿陽市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水生態文明建設是生態文明建設和幸福美麗綿陽建設的重要內容。近年來,綿陽市圍繞幸福美麗綿陽這一目標大力推進水生態文明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同時也面臨著水務一體化進展緩慢、城鄉水環境綜合治理有待進一步加強等困難和問題。新形勢下,綿陽市需要在水生態文明建設方面持續用力,實現美麗綿陽的愿景。
一、水生態文明建設是幸福美麗綿陽建設的重要內容
水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水和諧理念,以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支撐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保障生態系統良性循環為主體的人水和諧文化倫理形態,是生態文明的重要部分和基礎內容。水生態文明建設包括了水資源開發、利用、治理、配置、節約、保護和水利規劃、建設、管理各環節。
黨的十八大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總體要求,綠色發展成為我國“十三五”乃至更長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理念。中共四川省委十屆八次全會作出了《關于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四川的決定》。在此背景下,綿陽提出要加快建設國家科技城和幸福美麗綿陽,讓幸福綿陽觸手可及,讓美麗綿陽抬頭可見。幸福綿陽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讓人民群眾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更豐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彰顯綿陽安居樂業之幸、政通人和之福,讓人們日子美、心氣順,生活越來越安逸;美麗綿陽就是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讓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美麗城鎮與美麗鄉村交相輝映,美麗山川與美麗人居有機融合,真正實現“山秀綿州、水映涪城”。
二、綿陽水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綿陽市深入貫徹落實黨的歷次黨代會精神,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以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治理為重點,建立和完善水資源管理制度,開展海綿城市建設和河長制試點,實施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水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一)成立環境保護委員會,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
2017年2月,綿陽市成立環境保護委員會,切實加強對全市環境保護工作的領導,推進全市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強化環境監管執法,推動綠色發展理念在綿陽落地落實。近年來,綿陽市先后出臺一系列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重要文件,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目標績效考核,實行“黨政同責、一崗雙責”。積極開展生態環境風險評估,加強環保聯合執法,實現了基層環保機構全覆蓋。在全國率先實行了生態離任考核制度,實現了生態審計和經濟責任審計同安排、同實施、同應用。
(二)制定和完善政策法規,促進水資源管理制度化法制化
2017年綿陽市將《綿陽市水污染防治條例》納入地方立法計劃,該條例通過后,將是四川省首部關于水污染防治的地方性法規。2017年5月,綿陽市編制出臺了《綿陽市水利風景區建設發展規劃》,全市共有60處水利風景資源被納入規劃,水資源管理向資源綜合利用與生態保護建設并重轉變。近年來,綿陽市先后制定和出臺了一系列文件和政策措施,使全市水資源管理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規范化、制度化軌道。
(三)開展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打造城市良好水生態區
2016年8月,綿陽市在全省近20個地級申報城市中脫穎而出,以綜合得分第一被列為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開展海綿城市建設。《綿陽市海綿城市建設專項規劃(2016—2030年)》提出,到2030年,將綿陽打造成為我國西部地區“山、水、林、田、城”海綿城市典型示范區和在中國西部具有重要影響力的海綿城市。近年來,綿陽市投資10多億元先后啟動了區域內小河流域治理、完善防洪排澇設施、建設濕地公園等26個綜合治理工程,對原有的河流、湖泊、濕地等水生態區進行保護與恢復,使其恢復行洪、蓄水等生態功能。綿陽市水務集團投資5億多元,實施20個建設項目,新增城市截污干管80多公里,全新的城市污水收集與處理系統基本形成。
(四)全面推行河長制,構建河湖管理新模式
2014年9月,綿陽市游仙區在四川率先推出河道管理地方行政首長責任制,即“河長制”試點。目前,市縣鄉村四級河長制已基本建立,覆蓋全市8條主要河流及涪江流域828座水庫、87273處塘壩和窖池等水體,積極探索河長、巡長、警長“三長聯護”制度,加強黑臭水體整治、非法采砂取石等破壞水體環境和河道泄洪安全行為執法力度。
(五)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改善水質成效明顯
2015年7月起,綿陽市實行涪江流域水環境生態補償和水質超標資金扣繳制度,凡是通過監測發現其斷面水質超標的縣市區和園區,將根據其河道級別和污染濃度,每月扣繳10萬元、25萬元不等,真正實現了出境水質不合格,誰污染誰“買單”。綿陽市衛生執法支隊對城區各生產水廠的出廠水水質合格率、飲用水水源水安全進行經常性檢查。安州區投資200萬元對安州區塔水鎮蠶絲村的蔣公堰和清泉鎮金泉排洪溝進行整治;三臺縣投資1000萬元在塔山、柳池、石安、高堰等鎮鄉實施了農業節水項目,對魯班、團結、紅旗埝水庫等三大水源地的網箱養殖進行全部拆除;涪城區多措并舉重拳出擊整治木龍河,使木龍河河道水質和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到2016年底,全市277個鄉鎮中,污水處理設施建成投運和開工建設鄉鎮數量達到135個。
推薦閱讀:《三峽環境與生態》是由重慶市環境科學研究院 重慶啟望環保技術開發有限公司主辦的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