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這篇生態工程師論文發表了寧鎮揚生態環境保護與綠色建筑的耦合關系,寧鎮揚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化可以實現區域間生態公平,保障寧鎮揚地區的生態安全,提高該地區老百姓的生活質量,達到相互融合、共同發展,增強城市經濟與文化實力,實現三地優勢互補、相互依托,完善城市功能的目的。
關鍵詞:生態工程師論文,綠色建筑,寧鎮揚,生態環境,耦合關系
1 寧鎮揚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化的意義
寧鎮揚(即南京鎮江、揚州)三地毗鄰而居,三地山水相連、文化同脈、民俗同源、發展同氣,寧鎮揚一體化建設是江蘇省委省政府近年來的重大政策部署,是推進“兩聚一高”、建設“強富美高”新江蘇建設的重大舉措,寧鎮揚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化是寧鎮揚一體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寧鎮揚一體化發展越來越深入,如何推進寧鎮揚生態環境的保護,研究分析綠色建筑與寧鎮揚生態環境的耦合關系非常必要。
2 綠色建筑和寧鎮揚生態環境的耦合關系
2.1 綠色建筑的特征
據資料顯示各類建筑的運行產生全世界溫室氣體、水體污染、固廢棄物、氟氯化學物分別為42%、50%、48%、50%。因此將綠色建筑作為寧鎮揚生態環境保護一體化的重要抓手,促進生態環境保護聯防聯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綠色建筑是在全壽命周期內,將各類排放和能耗及對周邊環境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讓人類、環境、建筑共生和諧[1]。綠色建筑具有以下特點:科學合理的選址規劃,高效循環的資源利用率,綜合有效的節能減排,健康環保的建筑環境,廢物廢氣排放量減少。
2.2 綠色建筑設計的基本原則
綠色建筑遵循全壽命周期、經濟、因地制宜、保護生態環境四大設計原則。首先,在規劃設計時,充分考慮和科學分析環境因素以及成本投入和當地的地理、地質、文化特點等因素;其次,在建造時,采用適宜的綠色技術,保證建筑物安全舒適,減少對環境和人類的影響;最后,在運營服務期間,讓業主感受到居住環境的舒適安全、綠色健康;在拆除環節,盡最大限度降低對環境造成的危害[2]。
2.3 綠色建筑和生態環境的耦合關系
2.3.1 綠色建筑促進生態環境的保護
綠色建筑可以從大氣污染、水環境、固體廢棄物安置和生態功能區保護4個方面對生態產生影響,起著保護生態環境的社會責任。第一,綠色建筑采用新型建材和清潔能源,大大降低了空氣中C02、CH4、03、CO、N20等氣體的排放,促進了大氣環境的治理。第二,綠色建筑中安裝的水處理系統不僅對于施工過程中產生的污水進行處理后再排放,也對水資源進行多次循環使用,從而促進寧鎮揚水環境治理。第三,對于產生的建筑廢棄物進行二次循環利用,減少對建筑資源的浪費。第四,針對不同建筑物,采用不同的節能系統、能源循環系統,使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都使資源合理化利用,從而促進促進寧鎮揚生態功能區保護。
2.3.2 生態環境促進綠色建筑的發展
生態環境指的是影響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氣候資源等一系列自然資源的數量與質量的總和。生態環境的穩定和資源豐富促進綠色建筑技術的發展,綠色建筑節地、節能、節水、節材,與自然生態環境相融合,促進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人類的生活質量很大程度上受生態環境的影響,一旦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的破壞則會反作用于人類的生活,人類生活和生態環境的關系是互相依存、互相影響的,所以,生態環境促進了綠色建筑的發展。
3 寧鎮揚綠色建筑發展現狀及案例分析
寧鎮揚根據當地的實際制定了一系列扶持綠色建筑發展的政策,推進當地綠色建筑的發展[3]。
3.1 南京綠色建筑的發展
3.1.1 南京綠色建筑的發展概況
南京市目標是要建設特大城市、東部地區重要中心城市和現代化國際性人文綠都城市。在2016年,南京市總計評選出綠色建筑標識項目144項,所有項目中一星級標記有50個,二星級設計有69個,三星級標記25個,二星級以上項目超過總體的65%以上。從2010年起南京市綠色建筑開始起步發展,呈逐年遞增的態勢,尤其在2015年突飛猛進,在接下里的幾年里項目產生將成井噴式發展,更多的項目獲得綠色建筑評價標識[4]。
3.1.2 南京綠色建筑對生態環境貢獻度的案例分析
江寧市民中心位于江寧東山副城楊家圩核心地帶,該區域被歷史名河秦淮河環繞擁抱,江寧市民中心總計占地面積3~4萬mz,政府規劃總建筑面積約5.9萬m2,其中地上面積約3.4萬m2,地下面積約2.5萬m2,江寧市民中心主要規劃五個功能區域:市民文化區、市民公共服務區、婦女少兒老人活動區、地區科技體驗區以及綜合配套服務區。
其中建筑物的綠色貢獻如下:①屋頂綠化/垂直綠化、透水地面、地下空間開發節約了占地面積。②地道通風、蓄冷/蓄熱技術、地板送風、照明智能控制、過渡季節新風利用、節能外窗、太陽能熱水、太陽能發電等技術節約了能源。③雨水收集回用、中水回用、人工濕地大大提高了水資源的利用。④通風及室內空氣質量監控、天然采光(含采光模擬優化)、自然通風(含CFD模擬優化)、可調節外遮陽等改善了室內環境。⑤施工過程資源節約、運營管理運用智能化系統,大大降低了整體建筑的能耗,并且將雨水回收利用,減少污水排放,大大提高了周圍生態環境的質量。
推薦閱讀:《城鄉建設》(月刊)創刊于1956年,是建設部主管主辦,指導工作的機關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