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一個城市防洪體系是否健全和完善,關乎著城市的發展步伐,也折射出一個城市的發展水平。本文是水利工程師中級職稱論文范文,發表在《中國水運》上,文章探討了四平市防洪體系如何建設,供水利工程師職稱評審參考。
【關鍵詞】四平市 防洪體系 建設
四平市城區位于東北松遼平原腹地,吉林省西南部,地面高程范圍為158.0-186.0米。多年平均降雨量為640毫米,其中:6-9月份降雨量為495毫米。城區東部為山區或半山區,南北為低山丘陵地帶,形成了以東南向西北地勢漸降的簸箕形狀。
四平市區現有人口57.31萬人,面積1075平方公里,2011年底,市本級一般預算全口徑財政收入實現29億元,同比增長30.3%。
四平市城區交通發達,哈大鐵(公)路、平梅鐵(公)路、平齊鐵(公)路和沈長高速公路縱橫穿過城區,不僅是東北地區鐵(公)路重要交通樞紐,同時也是商品貿易的集散地。
1.洪水風險風析
1.1洪水成因
流經城區的南河、北河,均屬招蘇太河水系條子河支流,兩河全長23675延長米。
南河城區段東起山門橋以上1.6公里,西至兩河匯合口,河道全長12735延長米,南河匯合口以上流域面積為89.08平方公里,其中:上游的塔山水庫控制流域面積12.0平方公里,區間流域面積為77.08平方公里。
北河城區段東起東環路以上0.35公里,西至兩河匯合口以下1.0公里,河道長10.94公里,北河匯合口以上流域面積177.81平方公里,其中:上游的下三臺水庫控制流域面積62.8平方公里,區間流域面積115.01平方公里。
流經城區的南河和北河,上游分別有控制性工程塔山水庫和下三臺水庫,因此,城區發生的洪澇主要是由區間暴雨形成的夏汛洪水,夏汛多發生在7-8兩月,主要是氣旋雨和臺風造成的,而且洪水具有陡漲陡落,來勢兇猛的特點,極易造成洪澇災害。
六孔橋以上河段以土堤防為主,無護岸工程,現防洪標準不足10年一遇,尚未達到城區防洪規劃設計要求;北河城區至上游下三臺水庫段6公里以土堤防為主,無護岸工程,防洪標準不足10年一遇洪水標準,尚未達到城區防洪規劃設計要求;南河塔山水庫至天成玉米河段,淤積嚴重且無防洪堤防。這幾處河段容易發生洪水。城區下游部分河道由于淤積、擠占、河床淺,同時未疏通治理,加之城市排水管網未實現雨污分排,排水設施與防洪工程還不配套,導致積水不能短時間順暢排入河道和排出城外,遇有較大暴雨極易發生洪水,威脅城區幾十萬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城區內存在許多低洼易澇地段,如遇大雨居民經常受淹。鐵東區存在的主要受災區域有15處;鐵西區存在的主要受災區域有5處。
城區內有四座立交橋排水不暢,如遇大雨極易出現險情,四座立交橋主要有:距南仁興街400米的六孔橋、三道口的北迎賓街公鐵橋、北河西路路口南20米的新華立交橋、南湖街二馬路路口的南湖立交橋。
1.2歷史洪水
根據四平市城區防洪規劃記載,1957年8月16日,條子河發生洪水,最大洪峰流量達到704立方米/秒,相當于50年一遇。這次洪水主要是由本流域內普降暴雨所致,洪水將京哈鐵路四平橋沖毀3孔,一列火車廂墜入河中,河水出槽后淹沒城區北溝街,平地水深0.7米,沿河工廠、商店、居民住宅遭到洪水災害。據統計,耕地過水面積5130畝,成災1200畝,沖毀房屋417間,經濟損失很大。
2.治理措施
防洪體系建設的目標,主要是增強對洪水控制的能力,減少洪水泛濫的機率與淹沒范圍[1]。四平市自改革開放,尤其九十年代以來,借鑒國內外經驗,與城市和經濟發展相適應,加大城區河流治理,健全和完善防洪體系建設,取得了很大成效。
2.1水庫及南北河治理。
四平城區防洪工程體系由位于南、北河的塔山水庫和下三臺水庫以及下游河道堤防工程、護岸工程、跌水工程和城市排澇工程一起構成。
為確保四平市免受洪水威脅,盡可能避免和減少洪災發生,近年來,加大了城區上游水庫及城區河道的防洪建設。北河上游的下三臺水庫距離城區9公里,控制流域面積104.7平方公里,其中屬于北河流域面積62.7平方公里。水庫總庫容3973萬立方米,為200年一遇洪水設計,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萬年加成40%保壩標準,主要是以城市防洪為主,兼向市區供水、結合養魚、旅游等綜合利用的一座中型水庫。當發生20年至50年一遇洪水時,水庫控制泄量100立方米/秒,削減洪峰40%。
南河上游的塔山水庫距離市區約10公里,流域面積12平方公里,為50年一遇洪水設計,300年一遇洪水校核標準,總庫容222萬立方米,是以防洪、灌溉、養魚為主的一座小(一)型水庫。
兩座水庫下游河道城區全長23675延長米,其中南河長12735延長米,北河長10940延長米。
南河主要城區段(六孔橋至平齊鐵路橋),河道長4430延長米,平均河寬45米,建有高標準加筋土護岸擋土墻,跌水橡膠壩三座,設計防洪標準為50(100)年一遇。北河主要城區段(北大橋上至紅嘴橋),河道長4643延長米,平均河寬45米,建有高標準加筋土護岸擋土墻,跌水橡膠壩三座,設計防洪標準為50年一遇。
2.2未修護河段及低洼地段的防治
六孔橋以上河段及北河城區至上游下三臺水庫段,遇大雨天或暴雨天目前要加強巡視,必要時要死看死守。一二年內要科學規劃和設計,設計河寬要不低于40米,護岸擋土墻要建成高標準加筋土,要各建成跌水橡膠壩一座,設計防洪標準應為50年一遇。
按照職責分工各立交橋出現汛情由住建局所屬的市政維護處負責降水排澇工作。排澇設施應有以下設備:柴油發電機4臺、柴油機4臺、污水泵2.2kw2臺、污水泵5.5kw3臺、潛水泵2.2kw2臺。降水設施要求24小時不間斷作業,保證立交橋積水及時排出,保證過往車輛及行人安全,汛情嚴重時,要采取封道管理,并設立警示標志。
對易受災地段的居民汛期要保持通訊暢通,防汛設備齊全,并且就緒待用。對極易受災的居民區要派防汛人員巡視,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2.3健全防洪應急體系
目前,四平市防洪應急組織體系由防汛指揮部、防汛辦公室、搶險救援隊伍、善后處理工作組等組成,包括預防預警、應急保障、指導預案、善后處理等內容。可以說橫管成片,縱管成線,群管成網的網格化布局,確保一旦發生洪水,馬上就有應急響應,從而確保人民生命財產損失縮小到最少程度。
目前,四平市的防洪體系雖已取得長足進步,但適應城市發展步伐和經濟發展還有一定差距,防洪理念上還存在一些誤區,如片面強調防洪工程措施的重要性,忽視非工程措施及其他社會力量,非但增加投資,而且人與自然缺乏和諧,關鍵時不能很好地達到防洪效果[2]。今后幾年不僅要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防洪體系,加強簿弱環節工程建設,最終構建配套齊全,防范有力,疏解順暢,人與自然和諧的防洪體系,真正為城市發展保駕護航,確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參考文獻]
[1]王小林.馬北福.淺談我國防洪安全保障體系建設.水利科技與經濟2010年1月第16卷第1期.
[2]李紅健.王林素.溫洲市防洪減災體系建設研究.2009年6月第21卷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