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內蒙古沙漠面積較大,荒漠化問題較為嚴重,生態環境問題得到了廣泛的關注,文章根據自然因素及人為因素數據對內蒙古荒漠化驅動力進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根據皮爾森系數法對內蒙古自然因素、認為因素同荒漠化的關系進行分析,根據結果可知蒸發量越高則荒漠化越嚴重,是導致荒漠化的自然驅動力,其次,在1980-2000年人口因素同荒漠化關系密切,這一時期人口是人為驅動力。除此之外,對于降水量較高的半干旱及半潮濕區域應選擇合適的植被,在降水量較少的區域應使用節水灌溉的方法達到水土保持作用。內蒙古荒漠化受到自然因素及人為因素的影響,應根據其地區特點,指定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
關鍵詞:內蒙古;荒漠化;驅動力;水土保持
內蒙古地區具有八大沙漠中的四大沙漠,土地荒漠化情況十分嚴重[1]。如果發生荒漠化將會損害土壤結構,使土壤肥力下滑嚴重,出現生產條件惡化等不良現象,不利于經濟的發展及社會的進步。對于荒漠化的主要治理方法為水土保持,有利于落實生態文明政策。在這一大背景下,內蒙古地區制定了專門的治理條例及規劃,深入挖掘水土保持對于資源節約的作用,充分利用,合理配置水土資源,改善內蒙古地區荒漠化問題。內蒙古不僅是我國荒漠化土地最為嚴重的區域,同時也是防治荒漠化任務最為艱難的區域。基于此,本文對內蒙古荒漠化驅動力進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
1 區域概況
內蒙古自治區位于我國北部邊疆區域,在地域上被劃分為西北地區,其東西直線距離和南北距離分別為2400km和1700km,同時跨越了東北、華北和西北三大地區,具有較大的經度跨度及緯度,同時也是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域,發生荒漠化的概率非常高[2]。該地區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光能、風能資源較為豐富,但是降水量較低,夏季較短,冬春漫長,風沙較多。其中西北區域降水量最低,為100mm,年蒸發量為1400-3500mm。當下內蒙古荒漠化面積為6177萬hm2,水土流失面積為4169萬hm2,多為中輕度土壤侵蝕。目前內蒙古已累積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4169萬hm2,多用于基本農田、水土保持林、經濟林的建設、種草、封禁治理等[3]。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定量的方法選擇能夠實現量化的驅動力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氣溫、降雨量及蒸發量等,人為因素包括GDP、牲畜、耕地面積、人口等。本文通過對內蒙古荒漠化進程的不同時期進行分析,將其分為下述四個時期,分別為:(1)1980-1990年;(2)1991-2000年;(3)2001-2010年;(4)2011-2015年。對不同時期驅動力因素的影響程度展開分析,使用皮爾森系數法對自然因素及人為因素與荒漠化的關系展開分析,使用t進行檢驗。
2.2 數據來源
本文對中國氣象科學時候共享服務表進行查閱得到自然因素數據。通過《內蒙古統計年鑒》得到人口、GDP、牲畜數量等人為因素數據。
3 結果
3.1 荒漠化驅動力分析
通常情況下,出現荒漠化的地區溫度變化幅度較大,地表存在缺水情況,年降雨量同潛在蒸發量之間的比在0.05-0.6之間,并且蒸發量也易受到氣溫的影響。本文對此展開分析,探索其主要驅動力。
3.1.1 自然因素
內蒙古荒漠化受到氣溫、降水量及蒸發量因素影響較大,并且蒸發量對四個時期的影響均較大,所以為荒漠化自然因素的主要驅動力,由此可知降低蒸發量并且提高降雨量對于改善荒漠化問題具有重要作用。
(1)氣溫對荒漠化有較大影響,在1980-2015年這段時間中內蒙古平均氣溫呈升高趨勢,1980年為高溫時期,并且在全球變暖的作用下內蒙古的氣溫也在不斷增長。導致其干旱更加嚴重,進而致使荒漠化出現。(2)在1980-2015年這一時期降雨量同荒漠化為負相關關系,但是并不明顯,主要原因在于現如今內蒙古地區降雨量的波動不明顯。除此之外,每年的6-9月為內蒙古雨季,暴雨時有發生,對土地結構破壞能力較強,并且6-9月徑流量占全年徑流量的75%-80%[4]。(3)在1980-2015年這一時期蒸發量同荒漠化關系密切。內蒙古荒漠地區的蒸發量約為3500mm,是蒸發量最高區域,但是荒漠化草原蒸發量在2500mm左右,遠遠高于降雨量。并且隨著蒸發量的提升,干旱也勢必更加嚴重,進而加劇荒漠化的嚴重程度[5]。
3.1.2 人為因素
人口對于沙漠化的發展具有重要影響。在1980-2015年之間,內蒙古常住人口數量呈上升趨勢,人口越多,荒漠化越嚴重。在21世紀前內蒙古人口增速較快,是導致荒漠化的主要人為驅動力,并且在1990-2000年間增長了233萬人,按照每年20萬人的頻率逐年生長,導致占草面積大幅減少,導致草原荒漠化嚴重。21世紀初期人口增長得到改善,在2000-2010年間人口增長100萬左右,按每年增加10萬人的速度增加,2015人口約增加39萬人,增速為8萬人/d[6]。
內蒙古在1980-2016年這一時期,其GDP從68.4億元升至了1803.28萬億元,與沙漠化存在一定的關系。主要原因在于近些年來隨著GDP的飛速發展,勢必會出現一系列生態問題。并且現如今傳統農業正面臨著生機變革的挑戰,現代農業發展筍絲,因此內蒙古荒漠化也會得到有效治理。所以在1990年到2010年間,因此GDP也是內蒙古荒漠化的人為主驅動力。
牲畜數量的減少能夠對草原的承載能力產生較大影響,對其荒漠化程度產生影響。定期進行放牧、收草能夠提高草原繁衍及再生能力,放牧過度及降雨量匱乏導致草量下降,草原不具有繁殖能力。農牧業是內蒙古經濟發展的基礎,1980-2015年間內蒙古農業GDP呈上升趨勢,農民靠農牧業收入。1990年之前內蒙古牲畜質量同內蒙古荒漠化呈正相關關系,這一時期為了促進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政府增加放牧比例,牲畜的放牧方式多為放羊,對草原帶來了極大地承受壓力,致使其有效面積減少,不利于生態環境的發展。在1990年之后,牲畜存欄數量呈增長趨勢,有效緩解了草原的壓力,但是牲畜數量仍呈增長趨勢,草原超載嚴重,植被退化嚴重,因此1980-1990年之間荒漠化的主要人為驅動力為牲畜數量。
2000年之前內蒙古耕地面積增長緩慢,但是人口增長迅速,人類活動的增加勢必導致荒漠化程度愈加嚴重,在1990-2000年這一時期,隨著耕地面積的增加,荒漠化也愈加嚴重。因此2000年這一時期內蒙古荒漠化的人為驅動力為人口耕地面積的增加。在2000年后耕地面積仍然呈增長的趨勢,但是人口增長變慢,耕地面積增加,導致耕地面積發生變化的主要因素為荒地、咸灘地等的開墾,但是因為耕地面積增加,同樣會導致荒漠化現象嚴重。
3.2 水土保持措施分析
治理荒漠化的最有效方法之一為植被修復,該方法不僅是指恢復荒漠化的土地,同時還需要預防荒漠化,保持區域水土作用。通常情況下荒漠化土地保水能力不佳,降雨量的增加會緩解荒漠化現象,除此之外,荒漠化土地生態系統不具有穩定性,生產力較差,地表植被較少,生態環境十分脆弱。所以基于上述驅動力因素的分析,本文提出下述幾種水土保持措施。
3.2.1 選擇合適的制備
首先應堅持種樹種草,因地制宜的原則,與內蒙古荒漠化地區的氣候情況結合,盡量選擇恢復能力強,水土保持效果較好的植被。因為內蒙古降雨量稀少且具有極高的蒸發量,植被體現其水土保持功能主要表現于降水量較高的半干旱或者半濕潤地區。例如,在2000-2010年之間,內蒙古人口增速較快,荒漠化愈加嚴重,但是在大興安嶺地區、燕山北部地區等具有時間悠久的防護林,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上述區域的植被多為林地及草地,植被功能明顯,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所以應選擇降水量較大的荒漠化地區種植植被,這樣才能有效發揮水土保持功能,改善荒漠化問題。
3.2.2 節水灌溉
對于一些半干旱荒漠化地區,因為降雨量低且蒸發量高,水資源分布不平衡,同時對地下水的過度開采,導致水資源匱乏,并且過度食用牲畜,致使草原消失成為沙漠。針對這一情況,使用節水灌溉的方法能夠大大提高水分利用率,防止荒漠化的進一步發展。常用的節水灌溉方法有滴灌、膜下滴灌及噴灌等,確保水源充足,能夠有效預防和緩解荒漠化問題。
4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1980-2000年之間導致內蒙古荒漠化的主要人為驅動力為人口,由于上世紀80年代發展水平較低,急需加大開荒力度,人口的飛速增長導致過度放牧、過度開采及濫砍濫伐現象嚴重,進而導致荒漠化出現,所以合理控制人口能夠預防荒漠化。改革開放至今,內蒙古經濟發展迅速,尤其是畜牧業及旅游業,但是大量的游客及車輛的踩踏也嚴重破壞了草原生態環境,所以實施生態工程十分重要,確保GDP的同時還需要提高生態效益。牲畜數量的增加也是導致荒漠化的重要因素,所以應在生產過程中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生產效率,促進規模化牲畜養殖的發展。除此之外,人工草地的效益高于天然草地,還可以增加人工草地耕種面積,有效緩解天然草地的壓力。
參考文獻:
[1]楊雪棟.內蒙古自治區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概述[J].內蒙古林業調查設計,2020,43(2):86-88.
[2]陳帥.內蒙古阿拉善盟荒漠化動態變化研究[J].赤子,2019(9):270.
[3]李艷麗.淺談內蒙古荒漠化驅動力與水土保持[J].大科技,2019(11):108.
[4]閆巖,陳英富,趙國春,等.內蒙古中東部淺覆蓋區荒漠化的驅動因素及其演化的地質依據[J].地質與勘探,2019,55(2):630-640.
[5]要永在.內蒙古荒漠化驅動力及水土保持研究[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8,39(2):13-17,87.
[6]劉虎俊,劉淑娟,劉開琳,等.內蒙古錫林郭勒盟與蒙古國蘇赫巴托爾省的荒漠化成因比較[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8(24):57-58,60.[1] 2
推薦閱讀:水土保持通報雜志投稿征稿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