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教師數字素養是教育數字化轉型的關鍵。當前高校教師存在數字化意識薄弱、知識技能應用欠缺及專業發展能力不足等問題,成因包括培訓重視不足、政策剛性欠缺、支持環境不完善、考核評價失衡等。研究提出重塑育人角色、優化政策體系、改革評價機制等提升路徑,以推動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
關鍵詞:數字素養;高校教師;數字化轉型;教育數字化;生成式AI技術
一、問題的提出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推進教育數字化,建設數字中國。教師數字素養是實現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核心要素。2022年教育部發布《教師數字素養》行業標準,為教師專業發展提供了導向。然而,現有研究多聚焦中小學教師,對高校教師數字素養的關注不足。本文基于該標準,剖析高校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的現實問題及成因,提出針對性路徑。
二、教育數字化轉型與高校教師數字素養
(一)數字技術發展對高等教育的持續影響
信息與通信技術(ICT)推動高等教育模式創新,MOOC、翻轉課堂等新型教學模式涌現,改變了傳統課堂生態。但“互聯網+”也帶來師生互動弱化等挑戰,高校需主動擁抱數字技術變革,而非被動接受。
(二)人工智能時代高等教育的革命性挑戰
生成式AI(如ChatGPT)和“元宇宙”技術顛覆傳統教學模式。AI技術可輔助教師定制個性化課程,“元宇宙”有望構建沉浸式學習場景。高校教師數字素養成為決定高等教育數字化轉型成敗的關鍵因素,需從“工具使用”轉向“技術與教學深度融合”。
(三)“元宇宙”時代的高校教師數字素養
《教師數字素養》標準從數字化意識、技術知識與技能、數字化應用、數字社會責任、專業發展五個維度構建框架。高校教師需超越技術操作,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利用AI技術實現個性化教學,同時具備數據安全與網絡防護能力。數字素養已從邊緣技能升級為核心職業能力。
三、高校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的現實問題
(一)數字化意識相對薄弱
技術認知淺層化:教師對數字技術的有用性(如教學創新)和易用性(如操作復雜性)認知不足,制約技術應用。
年齡差異顯著:年長教師偏好傳統教學模式,對多媒體、在線資源使用不足;年輕教師更適應新型模式,但整體自主提升動力受非教學事務干擾。
資源利用率低:高校數字資源(如學生管理系統)未充分發揮個性化評價與智能管理功能。
(二)數字化知識、技能及應用均較欠缺
技術原理理解不足:教師僅掌握數字技術的淺層操作,缺乏與教學法、學科知識的深度融合,難以構建沉浸式教學環境。
數字化教學應用單一:多媒體使用多限于知識遷移,過程性評價缺失,未充分利用數字技術開展形成性評估。
(三)專業發展能力不足
數字化學習與研修滯后:教師較少利用數字技術進行教學研究與創新,專業發展依賴外部支持,內在動力不足。
學科差異顯著:信息技術專業教師擅長技術創新(如虛擬現實教學),文科教師應用能力較弱,不同職稱、學歷教師素養參差不齊,統一培訓難以滿足需求。
四、高校教師數字素養欠缺的成因分析
(一)對數字素養專項培訓重視不足,入職要求寬松
職前培養缺失:高校教師招聘偏重科研,數字素養未納入考核;非教育技術專業研究生培養缺乏數字素養課程,與中小學師范教育形成對比。
職后培訓低效:入職培訓內容零散,考核標準寬松,培訓側重技術操作而非理念融合,系統性與針對性不足。
(二)數字素養提升政策剛性不足
政策執行缺乏考核:國家層面雖出臺政策(如《教師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但高校主管部門未建立剛性考核機制,依賴高校自主落實,導致部分高校對教師數字素養提升重視不足。
基礎設施不均衡:非頭部高校在智慧校園、教育服務平臺等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上滯后,城鄉、校際數字資源差距影響教師素養提升。
(三)考核評價權重失衡,數字素養提升內在動力缺失
評價體系導向偏差:高校考核仍側重科研與傳統教學“量”的評價,數字素養權重低,教師缺乏主動應用技術的激勵。例如,職稱晉升更依賴科研成果,而非數字化教學創新。
工作壓力與時間分配:教師非教學任務繁重,有限精力優先投入科研,數字素養提升被邊緣化。
五、高校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的行動路徑
(一)重塑育人角色,提高高校教師的數字素養要求
強化職前培養與招聘標準:
高校在碩博士研究生培養中增設數字素養課程,融入AI協同教學理念,為未來教師奠定基礎。
招聘時將數字素養納入核心考核指標,關注應聘者與AI技術協同工作的能力。
職后培訓體系化與個性化:
依據《教師數字素養》標準,設計涵蓋意識、技能、應用、責任、發展五大維度的培訓內容,針對不同學科、職稱教師提供定制方案。例如,為文科教師開設“數字技術與人文課程融合”專項培訓。
重新定義教師角色:
高校教師需從知識傳授者轉型為學習引導者,利用生成式AI設計個性化學習路徑,培養學生批判思維與創新能力。職業資格考核中增加數字素養實操環節,確保教師具備人機融合教學能力。
(二)優化政策體系,完善數字素養提升的支持環境
政府層面加強頂層設計:
教育行政部門制定高校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的強制考核指標,明確地方政府與高校的責任,建立“政策-落實-評估”閉環。例如,將數字素養納入高校評估指標體系,倒逼學校重視。
高校落實政策與基建升級:
高校設立數字化轉型專項資金,完善智慧教室、虛擬實驗室、數字資源平臺等基礎設施,縮小校際資源差距。例如,非頭部高校可通過“結對幫扶”機制,引入頭部高校的數字化教學資源。
建立跨部門協同機制,由校領導牽頭,教務處、信息中心、院系聯合推動數字素養提升,形成全員參與的數字化氛圍。
(三)改革評價機制,著力提高數字素養評價的權重
構建多元化評價體系:
將數字素養納入教師年度考核、職稱評審、評優評先的核心指標,設置量化標準(如每年完成一定課時的數字化教學、開發至少1門在線課程)。例如,北京市已將數字素養作為教師職業生涯基本要求,高校可借鑒此類模式。
強化過程性評價與激勵:
引入學生對教師數字化教學效果的評價,結合課堂互動數據(如在線討論參與度、AI輔助作業批改反饋)進行綜合評估。對數字化教學創新突出的教師給予專項獎勵,如“數字化教學標兵”稱號、科研經費傾斜。
動態反饋與持續改進:
建立“評價-反饋-培訓”循環機制,通過定期測評識別教師數字素養短板,針對性提供再培訓。例如,利用大數據分析教師技術應用瓶頸,推送個性化學習資源。
六、結論
高校教師數字素養提升是教育數字化轉型的核心環節,需從角色重塑、政策優化、評價改革三方面協同推進。未來,隨著AI與“元宇宙”技術的普及,高校需構建“技術賦能-教學創新-評價驅動”的可持續發展體系,確保教師數字素養與時代需求同步升級,為培養適應數字時代的創新型人才提供保障。
如果您現在遇到期刊選擇、論文內容改善、論文投稿周期長、難錄用、多次退修、多次被拒等問題,可以告訴學術顧問,解答疑問同時給出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