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在馬克思主義理論框架下,系統梳理人工智能政治哲學的理論內涵、演進脈絡及國內技術異化與發展路徑研究,剖析當前研究的局限。發現國內學界討論多集中于政治影響、治理方案及對國外理論的批判,存在定義內涵模糊、跨學科交流不足、與馬克思主義結合不緊密等問題。未來研究應結合中國實際,汲取國內外成果,走中國式人工智能政治哲學道路,以實現人的自由和解放。
關鍵詞:人工智能;政治哲學;技術異化;技術治理;發展路徑
一、人工智能政治哲學的出場
1.1 人工智能本身的積弊
技術視角:不可解釋性突出,透明性缺失,作為資本主義生產資料帶有增值目的,附著意識形態與偏見。
哲學視角:自主性增強使 “智能” 定義模糊,沖擊傳統價值理念,引發倫理問題。
社會層面:加劇就業歧視、勞資沖突、社會不平等,威脅隱私安全,加劇國際技術壟斷與意識形態對立。
1.2 人工智能政治問題的溯源
人工智能沖擊傳統勞動價值論,加劇貧富差距與階級分化,科技巨頭形成壟斷資本,服務于資本增值而非人類解放。
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人工智能激化了私有制與社會化生產的沖突,成為階級統治工具。
1.3 人工智能政治哲學概念的產生
20 世紀中后期,學者開始關注人工智能的倫理挑戰(如約翰?塞爾 “中文屋” 實驗)。
20 世紀末至 21 世紀初,機器學習技術引發倫理與政治問題,哈貝馬斯提出科技倫理原則。
近二十年,深度學習技術推動人工智能政治哲學研究脈絡清晰,馬克?考科爾伯格重塑理論框架。
二、人工智能社會影響的政治敘事邏輯
2.1 無用階級的產生和政治主體性的喪失
人工智能替代重復性工作,導致部分群體成為 “無用階級”,威脅人類政治主體性。
馬克思指出勞動是政治權利的基礎,勞動被剝奪導致話語權喪失,吳冠軍提出 “后民主政治被算法掏空”。
2.2 人工智能引起社會分裂與失衡
智能技術加劇資本與技術對勞動者的雙重壓迫,形成 “數字鴻溝”,弱化資源合理配置,引發監控剝削、政治極化等問題。
2.3 人工智能或將導致政治的顛覆
葛四友提出人工智能對政治哲學的三種可能影響:改變應用、超越理論、終結政治。
王志強認為強人工智能可能瓦解人類秩序,人機結合或成人類政治存續途徑。
三、人工智能發展路徑批判
3.1 技術中心維度:加速主義和競速統治
吳冠軍提出 “競速統治” 理論,認為人類在算法主導的競速革命中被邊緣化。
劉永謀批判技術加速主義,主張適度加速;秦子忠提出干預技術方向,發展數字社會主義。
3.2 人類主體維度:生物保守主義、超人類主義與后人類主義
生物保守主義與超人類主義在人類增強問題上分歧顯著,后者更適應技術發展。
王志強提出人機融合是后人類社會政治存續的唯一途徑。
3.3 社會形態維度:技術封建主義、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
技術封建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技術延伸,未能解決根本矛盾;潘依林批判人工智能資本主義,主張以 “人的邏輯” 替代 “資本邏輯”。
藍江、孫偉平等認為智能社會對應共產主義社會,需以人工智能推動社會變革。
四、政治哲學角度的人工智能治理批判
4.1 技術本身的批判與治理
孫冠臣主張重拾技術政治批判,王麗梅等探討尼采、海德格爾的技術批判理論,強調馬克思主義的超越性。
4.2 人工智能向度的治理體系
龐禎敬從技術、制度、文化、資本構建治理認知圖譜;高奇琦基于馬克思主義提出新型共同體治理方案。
4.3 政治秩序重構與治理實踐
鄭穎瑜提出重塑治理中人的主體性;孫會巖分析政治安全風險,提出治理策略;陳思針對治理困境,建議優化算法設計、完善法律法規。
五、研究困境與未來展望
5.1 全面性與系統性:內涵梳理
學科定義與內涵模糊,跨學科研究不足,需明確研究范圍,整合多學科視角,規范學科建設。
5.2 全球性與深刻性:維度反思
研究多困于西方視角,缺乏全球性批判,需在人類命運共同體框架下推動數據公有化與算法民主化。
5.3 科學性與革命性:馬克思主義立場、觀念與方法
現有研究未充分運用馬克思主義批判思維,需將技術批判置于資本主義矛盾中,實現科學性與革命性統一。
5.4 中國式人工智能政治發展道路建構
結合中國式現代化,將人工智能納入公共服務,推動共同富裕、物質精神協調、綠色發展,反對技術霸權,構建 “數字命運共同體”。
推薦閱讀:人工智能方向近期熱門選題50個
如果您現在遇到期刊選擇、論文內容改善、論文投稿周期長、難錄用、多次退修、多次被拒等問題,可以告訴學術顧問,解答疑問同時給出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