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由于教育現代化的研究僅有短短的30年時間,因此,很多問題尚在探討之中,教育現代化的定義及主要內容一直存在仁智互見現象。我國臺灣省學者黃政杰認為,所謂教育現代化從字面來看,是指讓教育從傳統邁向現代,而與現代社會同步之義。文章發表在《中國教育技術裝備》上,是教師職稱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教育現代化,基礎教育,論文照妖鏡在線檢測
教育現代化,就是用現代先進教育思想和科學技術武裝人們,使教育思想觀念,教育內容、方法與手段以及校舍與設備,逐步提高到現代的世界先進水平,培養出適應參與國際經濟競爭和綜合國力競爭的新型勞動者和高素質人才的過程。具體包括教育觀念現代化、教育內容現代化、教育裝備現代化、師資隊伍現代化、教育管理現代化等。
鄧小平同志高瞻無矚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由于教育發展水平的不平衡,人們認識的滯后,對鄧小平同志這一指示的理解十分膚淺,甚至不以為然。在即將跨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知識經濟、現代信息技術的浪潮撲面而來。
一、加強學習,轉變觀念,實現傳統教育觀念向現代教育觀念的轉變,是實現基礎教育現代化的先決條件。
現代化社會,要求培養與之相應的人才。從工業革命以來形成的傳統教育思想,雖然經歷了一次又一次的革新,但是由于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與之相應的教育水平的制約,這些革新的教育觀念仍然沒有擺脫中國近代工業和農業社會的發展水平,整個教育思想、教育理論研究滯后,因而反過來也就無法推動教育事業現代化的發展。幾十年來,從事基礎教育的廣大教師、校長以至有關教育行政領導,其思想觀念基本上還是囿于傳統教育觀之中而不可擺脫,甚至自以為是,故步自封,以復舊為革新。
因此,應試教育愈演愈烈,重知識灌輸,輕能力培養,學生負擔越來越重;一些"改革"都是圍繞著應試需要而進行,素質教育只是擺擺門面,搞形式主義。有的講素質教育,以為就是搞一些"特色班""特色學校",放松了全面基礎知識教學,一哄而上搞什么"音樂班""美術班""體育班""技能班",甚至還以"減負""因材施教"為名,放棄全面的基礎學科知識教學,主觀臆測學生的學科專業發展方向,單科獨進;有的則大搞分快慢班周末"輔導""補習",搞有償家教(高考、中考輔導),更加重了學生的負擔。在學校內、學校與學校之間變相的升學率評比競爭激烈。在這樣的思想狀態下,奢談教育現代化,實在只是一種可笑自欺欺人。
教育現代化,首先要求教育思想現代化,首先要求教育行政領導教育思想現代化,從而促使校長的教育思想現代化。要大力加強"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現代教育理論研究,向教育行政領導、校長灌輸現代教育思想,然后推廣開來,造成整個教育界現代教育思想的共識。
只有這樣,素質教育,減輕過重負擔,注重創新精神的培養,切實做到"兩全"(面向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發揮任何一個學生個性等一系列當前教育難題,才能迎刃而解。
現代教育觀認為,學生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是一個有個性的主體,主張學生通過探索去發現。在現代教育思想指導之下的教育實踐,必然對適應傳統教育的整個教學理論和教育教學過程進行比較大的質的改革,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直至教學體制,都必將出現新的根本變革。
這種變革對社會造成的巨大沖擊,許多人難以適應甚至是承受不了的。對此,整個社會都應當有所認識,政府領導、教育行政領導更應當有深刻的認識,從而組織、領導教育界加強學習,提高對"三個面向"教育理論的認識,深入研究現代化教育思想,切實指導教育現代化的教育改革實踐。
二、建設現代基礎教學體系,以適應現代教育、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核心。
教學體系的構成,包括理程結構、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方面。首先要花大力氣組織課程標準,訂出學科教學大綱,編寫新教材。要把這一項任務做為國家科研重點項目來抓,成立國家級基礎教育教材編寫組,編寫出版二十一世紀基礎教育教材,交付全國學校試用,在使用中根據新世紀教育發展的要求,逐年修訂,不斷提高,不斷適應現代社會發展培養人才的需要。
對于新課程結構的設計,至少應該考慮以下幾點要求:
1、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2、全面的、扎實的綜合性自然科學科學教育方社會科學基礎知識;
3、學生為主體的對課程的選擇性;
關于新教材的編寫,我們當然不能割斷歷史,完全拋棄傳統的教材內容。現有的教材,反映了工業革命以來的教育教學的積極的成果,應當借鑒。但是,新教材應當更著重于創新,注重創新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注重科學成果的現刊發展和創造運用。對大量陳舊的、過時的知識,或刪除,或壓縮,或歸并,應當站在現代科學文化發展的高峰加以審視,對教材進行徹底的改造。
新教材體系,當然也要有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的改革。反之,沒有教材改革,教學方法的改革是沒有實際意義的。幾十年來的"教改",其實大都是教學方法的改革。上文已經說過,在傳統教學思想指導下,在傳統教材教學之中,教學方法"改革"的目的是為了應試,許多"改革"成果最終都難免被應試教育所吞噬。新教材,新教育技術的運用,必將引起教學方法全新的改革,這是任何一個教師都無法回避的革命性的任務,否則他就根本無進行現代化教學。
三、加速發展現代教育技術,健全現代化教育設施和辦學條件,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保證。
現代化教育需要教育技術和手段的現代化。從中國"新學"出現開始到今天,整整一個世紀過去了,至今基礎教育教學還是以課堂灌輸、教師講授為基本模式,教師的工作就是靠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張嘴來進行的。這顯然與社會的高速發展和教育事業所擔負的歷史責任色不相稱。只有發展教育技術,把現代信息技術運用到教育工作中去,才能發展全新的現代化教育。現代教育技術是教育自身走向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教育技術現代化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經之路。
四、培育現代化的師資隊伍和管理隊伍,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關鍵。
現代化建設的新世紀在呼喚著"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示來"的新的基礎教育。而教育發展的領導和主要依靠力量應是政府行為,政府責無旁貸,不要把發展教育的希望推到民間有錢的熱心人士上去。希望政府領導放出眼光,積極組織,加大投入,加強領導,加強管理,為逐步建設現代化的基礎教育,作出歷史性的貢獻。
國家級教育期刊征稿:《中國教育技術裝備》雜志1987年創刊,該刊為旬刊、郵發代號:82-975,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國教學儀器設備行業協會主辦、《中國教育技術裝備》雜志社出版的中國教育技術裝備領域內的專業權威期刊。《中國教育技術裝備》將繼續致力于教育教學與裝備建設規律研究,傳播現代教育裝備理念,服務教育技術裝備科學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