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學前教育專業領域類課程的學習主要是指學科教學知識(也即 PCK知識)的學習。PCK知識的概念是由美國學者舒爾曼提出的,它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融合學科與教學知識而形成的一種知識,是學科內容知識、學習者知識和教學方法知識三方面知識的綜合。后來的研究者進一步把學科教學知識豐富與補充為學科、教學、學生和學習情境四個相關方面的動態知識體系。學前教育領域指導類課程學習情境如果是基于互聯網的數字化環境,這就要求該類課程的設計者具有新的課程理念與設計思路,區別于線下面授教學,把信息技術有效地融合到學前教育專業領域教學活動中來,構建新的教與學的語境,在這種語境下既能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又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地位,通過自主、探究、合作等教與學方式,從而把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創造性較充分地調動與發揮出來。
【關鍵詞】互聯網 幼兒 社會教育
“學科教學知識”的教學主要由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兩個階段構成。因此,互聯網下的學前專業五大領域類課程之一——幼兒社會教育活動與指導課程應從領域教學的設計和實施兩方面來進行思考與調整。[1]
一、幼兒社會教育課程的教學設計
(一)從作為數字原住民的學生角度出發
當前在校的高校大學生是00后出生,他們基本屬于數字原住民,這些數字原住民習慣于快速接受信息,喜歡即時的肯定和頻繁的獎勵,這些新的行為模式,為傳統的高校教師和線下課堂教學帶來了相當的困擾,但是疫情之下的客觀環境與條件,使得這些數字原住民的特點成為他們學習的優勢與基礎,他們能很快接受和適應網絡學習方式,學習效果也超過預期,大多數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也逐漸形成。[2]
(二)明晰幼兒社會教育教學的PCK知識
在開展幼兒社會教育領域的教學之前,我們要明晰社會領域的教學知識具體內容。具體有以下四方面:
1.“領域內容知識”(P),社會領域的“領域內容知識”指關于3~6歲幼兒的核心經驗的知識。《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的“領域教育目標”準確描述了幼兒需要掌握和理解社會性學習與發展的一些重要概念、能力和技能。
2.“兒童社會性發展知識(C)”,是指關于3~6歲幼兒社會性發展規律和年齡特點的知識。這一部分包括有關3~6歲兒童社會領域發展的年齡特征、3~6歲兒童社會發展的規律和發展動因。教師只有正確把握幼兒每個年齡段的發展特點及動因,才能合理開展教育活動。
3.教學法知識(K),“教學法”是指教師對幼兒進行社會性教育時采用的教學方法與策略。“社會領域”的教育活動具有環境的依賴性、生活的自然性、目標的整合性和家、園、社區的一致性以及與其他領域交叉性等特點。因此,其教學法知識也具有獨特性。[3]
4.學習情境知識、社會文化知識(S/T)等。互聯網下教與學的發動、互動、反饋與評價等都是基于網絡。這種教學語境是以信息化平臺為支持,是以學生為中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由教師利用互聯網的技術手段、前置相關學習資源,構建虛擬班級交流氛圍,通過互聯網與學生進行即時的反饋與互動,使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學習,促進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內容的意義建構。[4]
(三)基于崗位能力,設計學生幼兒社會教育教學的學習內容
幼兒社會領域PCK知識是從幼兒教師崗位相關能力的形成過程入手,以任務驅動,分模塊構建學生社會領域教學知識。共分為四個任務模塊,第一模塊:觀察與了解幼兒社會性發展;第二模塊:掌握幼兒社會教育的目標、內容與方法;第三模塊:幼兒社會教育的設計與組織;第四模塊:幼兒社會教育活動評價與反思。
(四)遵循程序性知識獲得機制設計學習路徑
領域教學知識就其獲得機制來講,其實就是程序性知識的的獲得與掌握。其獲得過程包括是什么—怎么做—別人(示范)—嘗試—反復練習—自動化幾個環節。因此,我們根據程序性知識獲得的過程來設計學生獲得領域教學的路徑。在互聯網學習情境下,幼兒社會領域教學設計要基于數字化學習環境,圍繞四個模塊,根據程序性知識的學習認知規律,每一模塊又以“學習指導—理論知識—案例觀摩—梳理澄清—實踐體驗—反思評價”架構學生幼兒社會領域教學能力掌握的路徑。具體詳見圖1。
“學習指導”是針對學生在互聯網學習情境下自主學習進行的學習導引。導引要遵循學生教育技能學習與掌握的規律,通過該環節讓學生知道教師的教學思路以及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搭好系統而完整的學習認知支架體系,明確不同內容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互聯網語境下思維方式和自主學習習慣。
“基礎知識”是社會領域PCK的理論知識、技能點,是學生該領域教學知識學習應知應會的必備知識。這一部分根據學生網絡學習的碎片化特點,把各種載體的學習內容碎片化梯度化、差異化編輯,以多種表征方式投放和提供學習資源。
“案例觀摩”是讓學生在實踐練習時提供的可模仿與參考的樣例。案例是針對后面的學習任務學生可以模仿的案例,也是學習者力所能及可模仿案例。
“澄清梳理”是在學生自主學習過程中,教師針對學生在線上互動討論、答疑以及作業中反映出來的錯誤的、模糊的、知識體系中的漏洞或是斷聯的地方教師及時做個別或是群體的反饋與澄清,以筑牢學生的正確而清晰的知識體系結構。
“實踐練習”是根據互聯網下碎片化、視覺學習的閃存性,對應需要實踐練習的技能點設計的相應任務,通過任務的完成把碎片化的知識遷移到情境中、活動中、交往中,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掌握幼兒社會領域教學策略,形成相應的職業態度與能力。
“反思評價”是在學生完成實踐練習后視頻交流分享與反思評價。評價與反思可多種形式,個人、小組或是班級,同時也可以要求幼兒園一線教師參與。
推薦閱讀:幼兒園老師可以參編正規出版教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