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高職院校以培養技術型人才為主要目標。即目標是實用化,是在完全中等教育的基礎上培養出一批具有大學知識,而又有一定專業技術和技能的人才,其知識的講授是以能用為度,實用為本。文章發表在《體育博覽》上,是教育核心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高職院校,內涵發展,根本要素,過程要素,驅動要素,保障要素
在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包括本科和??苾蓚€學歷教育層次;而在其他許多國家和地區的高等職業教育體系則完整的囊括了專科、本科、碩士、博士等層次的學歷教育。
高職院校內涵發展是適應外部環境變化的,著重于內部調整、變革與提高的辦學質量不斷更新的系統過程。近年來的組織理論和企業能力理論研究表明,內部能力、資源、知識的積累是組織獲得超額效能并保持競爭優勢的關鍵所在。一個院校的發展實際上就是適應外部環境變化而有效突破內部條件的階段性“瓶頸”的過程。因此,需要從主體、過程、機制和環境等不同層面分析內涵建設的核心要素,并且持續提升各種要素的資源水平和結構水平。
一、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根本要素:教育主體的“能力”本位與提升
1.學生的職業能力提升。教育的起點和本質是人的發展,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是多樣化的,人的發展對教育的需求也是多樣化的。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產業在越來越規范化、標準化的同時,也促進了不同學科的相互滲透和復合,同時還加大了各技術層次的模糊度和不確定性。
高職學生的智能以及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盡管有相當的發展,但遠未成熟、完善,身心發展還有很大的空間。高職教育要滿足產業升級和人的發展的雙重需要,就要由就業能力訓練向專業能力、職業發展能力等綜合能力的培養轉變,從單純滿足上崗要求走向適應職業發展需求,培養具備較強社會適應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2.教師的創新實踐能力提升。師資力量是衡量一所學校辦學水平和辦學能力最基本、最重要的指標,高職教育培養高級技能型人才的目標決定了高職院校的教師應有一定的職業背景和足夠的創新實踐能力。職業教育要實現以就業為導向、以職業為載體的人的全面發展,客觀上要求教師在具備專業科學知識和教育科學知識、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的基礎上,形成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過程設計能力與實施能力。當前教師隊伍的能力結構問題是高職院校師資建設的難點,也是制約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瓶頸。
3.校(院)長的領導力提升。校(院)長作為學校建設發展的領軍人物,對學校的發展方向確定、文化選擇及組織整合等起著決定性作用。某種程度上講,校長的理念就是一個學校的理念,校長的決策往往決定一個學校的發展方向與前進步伐,所以高職院校的內涵發展離不開極富領導力的靈魂人物——校(院)長。領導力即影響力,校(院)長的領導力就是校(院)長將學校愿景轉化為現實的能力。從能力結構上分析,校(院)長的領導力是一種綜合能力,集中表現為設計學校發展戰略的決策能力,溝通、協調、凝聚的執行能力,個人價值理念、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人格魅力。
二、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過程要素:人才培養過程的“教育”本位與變革
1.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人才培養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和學習理論指導下,為了實現特定培養目標,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各要素之間穩定的關系和活動進程的結構形式。發達國家對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長期的研究與探索,并形成特色鮮明、切合本國實際需要的經驗模式,如加拿大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人才培養模式、國際勞工組織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人才培養模式、德國“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美國職業群集人才培養模式、澳大利亞TAFE(Technical And Further Education)人才培養模式等。
2.動態調整培養方案與課程體系。職業教育的“專業”是對社會職業的“崗位群”“職業群”所需的技能、知識與態度的一種“科學編碼”,是一種建立在職業分析基礎上的教育“載體”。高職院校全面貫徹“以德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人才培養理念,就要以職業能力培養為導向,動態調整專業培養方案并設計課程體系,重點加大實踐教學的力度,調整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學時比例,理論教學以夠用為度。
3.不斷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實踐性是高等職業教育的特征,也是高職院校人才培養的優勢,高職院校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就是將實踐性教學落實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要不斷推進教育教學改革,構建與生產實際、社會服務、技術開發、技術推廣緊密結合的實踐性教學平臺。
在專業教學上,采取“教、學、做”三合一的辦法,進行現場教學、項目教學、探索式教學;在實踐教學上,可以根據職業崗位的不同特點進行模擬、仿真實訓或到工作崗位鍛煉等,培養學生的上崗能力。同時,要改革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大力應用現代化教學方法和手段,利用案例教學、互動討論教學、項目課程教學等,推廣多媒體教學載體,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尤其在教學情境設計和實施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等核心能力的培養,避免以專業能力的培養涵蓋全部,造成學生行為能力的缺失。國家示范院校的建設經驗表明,高職院校實踐教學改革的關鍵在于提升校內校外實訓基地的教學效果,體現實踐教學的開放性和職業性;要增強實訓基地、生產實習基地和實驗教學的地位,實施工學結合,使學生在學習、工作的良性循環中找到學習的興趣并體會工作的艱辛與快樂。
三、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驅動要素:合作機制的“市場”本位與創新
1.創新以專業為紐帶的產教對話機制。近年來,我國各地的高職教育發展都不同程度地面臨著“產教難以對話”“校企難以融合”的困境,最突出的問題是專業人才培養無法與區域產業發展準確對接。很多高職院校在外延發展中力求專業門類齊全,不斷向新的專業領域擴展,甚至向綜合型大學模式發展,致使區域內院校間差異性縮小、趨同性增加、區域教育資源配置失衡。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把職業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促進職業教育規模、專業設置與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相適應。”也就是說,高職院校在高技能人才培養上要適應和滿足區域產業發展需要,就必須面向區域產業,明確自身的功能定位和專業發展格局,必須建立起以專業為紐帶的產教對話機制。首先,要明確學校發展定位和辦學目標,學校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功能定位要避免與區域內其他院校重合,要從市場的多元需要和自身實際出發,找到自己的發展定位和生存空間。
其次,高職院校必須進行產學深度合作,設置和優化以就業為導向的專業,全力推進與地方產業集聚和布局相匹配的重點特色專業群建設。既要開發和增強市場需求量大、就業率高的專業,限制需求量小的專業規模,淘汰無市場需求的專業;又要在穩定規模的基礎上增強專業實力,實現特色專業與相關行業的銜接,使人才培養質量和培養規格動態適應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需要。
2.創新以就業為導向的校企合作機制。高職教育的特征決定了高職院校從人才培養目標的設計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各環節,以及教師、實驗實訓設備等教學資源的共享共用、學生實習培訓等都需要校企之間進行廣泛而密切的合作。在發達國家,政府通過立法與稅收減免政策促進企業與職業院校合作,參與職業院校的專業建設和教學工作。由于我國還沒有從法律法規上明確行業企業與職業教育的關系,導致高職教育與真實的職業崗位相隔離。目前,大多數高職院校雖然建立了校企合作實習基地,但真正進入實質性還不多,還存在許多體制、機制上的障礙。從高職院校發展與社會服務方式來看,校企合作是高職院?;镜纳娣绞揭彩巧嬷?。
3.創新以崗位為載體的工學結合機制。職業教育的本質特性要求其人才培養規格、目標素質、教育規模等最終應由生產部門來決定。然而,當前我國高職教育專業設置與社會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結構性矛盾,與地方經濟結合還不夠,在培養規模上也難以跟上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一方面“高技能人才短缺”、另一方面部分專業“人才過剩”的尷尬局面。教育部明確提出,高職學生的基礎理論知識以“必需、夠用”為原則,而哪些知識是必需的,何種程度可謂夠用,必須以學生的崗位需求為準。高職教育基于工作過程所選擇的知識,是在行動體系下著眼于應用的知識,是基于工作過程有序的知識排列。
四、高職院校內涵發展的保障要素:發展環境的“適應”本位與引領
1.主動適應良好的教育政策支持。從環境上看,目前全球都高度重視人力資源的研究和培養,美國社區學院、德國雙元制教育、澳大利亞的TAFE教育等都在各自國家的人力資源轉化時期發揮了巨大作用。我國要從人口大國變成人力資源大國進而成為人力資源強國,加快教育發展顯然是最根本的途徑,尤其是要加快高職教育的發展。高職教育在新一輪改革發展中的使命,就是緊緊圍繞和服務地方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根據區域性產業發展和社會職業群的變化,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近幾年,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主要以國家示范性院校、骨干院校建設來引領和帶動。
2.主動適應強勁的區域經濟環境。區域經濟是區域高職教育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土壤,區域經濟的迅猛發展和產業的轉型升級為區域高職教育的發展提供了風向標。從發達國家的經驗來看,區域發展戰略和產業發展策略是高職教育內涵發展的具體依據。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以及高新技術在各領域的普及應用,使社會對技能型人才的知識和能力需求向新的層次發展,提升高職教育內涵也就成為高職院校發展的主要宗旨。
3.主動構建生態的區域院校協作環境。經濟發展區域性和產業發展集群性特征勢必要求高職院校間實現區域性協作和錯位發展。從生態位理論看,區域內的高職院校共同形成一個生態系統,要實現系統平衡和可持續發展,各院校就必須合理定位發展方向,以特色凝練帶動規模發展,找準自己在區域產業發展中的位置。近幾年,我國高職教育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暴露出諸多問題,如區域內存在專業設置重復、失調和資源配置的結構性失衡,缺乏與地方產業集聚和布局相匹配的重點特色專業群建設,人才培養質量和培養規格難以動態適應區域經濟發展。
核心學術期刊網雜志推薦:《體育博覽》是由北京市體育局主管、體育博覽雜志社主辦的擁有三十年輝煌歷史綜合性時尚體育雜志。1978年,《北京體育》創刊,以推廣體育精神為己任。整本雜志在設計的風格、專題的擬定、圖片的篩選、文字的斟酌等各個方面都很自然地流露出雜志的恒久不變的精神思想。主要刊登體育類新聞咨詢,體育時尚,體育名人訪談?!扼w育博覽》(研究版) 定位刊登體育類學術論文。郵發代號:8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