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城市里私家車連年增多,車多了堵車自然就多。眼看一條條寬闊的馬路成為巨大的停車場,除了火爆型、抱怨型司機心急火燎或怨天尤人之外,也有心寬、幽默的司機族,苦中作樂,發明和創造了塞車文化。文章發表在《湖南行政學院學報》上,是交通運輸管理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交通擁堵,大中城市,城市交通,擁堵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副研究員沈杰則認為,“堵車文化”是一種有意思的現象,它實際上凸顯了一種社會情緒。這是人們從貧困到富裕過程中的一個變奏的音符,是人們優越生活中的小調料。
1.城市交通及相關概念
1.城市交通及城市交通系統。(1)城市交通。城市交通是指城區范圍內的交通,是城市各種用地之間的人和物的流動。城市交通是一個獨具特色、由多種類型交通組合而成的交通系統。這些流動都是以一定的城市用地為出發點,以一定的城市用地為終點,經過一定的城市用地而進行的。
(2)城市交通系統。城市交通系統是城市社會經濟系統的一個子系統。現代城市交通系統已經發育為一種立體化、綜合化的系統。城市交通系統主要由三部分構成:第一,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系統,包括城市道路、橋梁、軌道系統等;第二,城市客貨運輸系統,包括公共汽車、電車、出租汽車、地鐵、輕軌、人力三輪車、自行車、摩托車、私人汽車系統、個體客運系統,以及城市內部的貨運系統;
2.交通擁擠與交通堵塞。“交通擁擠”與“交通堵塞”是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交通擁堵則是交通擁擠和交通堵塞的疊加。首先。交通擁擠是指在某一時間段內、在一定的道路空間內積聚了過量的車流的現象。擁擠,在某種意義上說,只是車流量增加甚至流量過大,但是車流還處于運動之中。
其次,交通堵塞是指在某一段時間內、在一定的道路空間內由于某種原因造成車流停滯的現象。最后,交通擁堵,對于出行者來說,主要是對時間和車速的感覺,即車輛在道路或交叉口上排隊或者緩慢移動。我國公安部對擁堵路口和擁堵路段分別給出了定義:車輛在無信號燈控制的交叉路口處車行道上受阻且排隊長度超過250米,或車輛在信號燈控制的交叉路口,3次綠燈顯示未通過路口的狀態定義為擁堵路口;擁堵路段則定義為車輛在車行道上受阻且排隊長度超過l公里的狀態。
2.城市交通擁堵成因
從宏觀角度看,在城市化快速推進的過程中,迅速增長的交通需求與有限的交通供給之間的矛盾是導致交通擁堵的內在原因;從微觀角度看,交通管理水平不高,不能合理有效地疏導交通流量是導致交通擁堵的直接原因。
2. 1快速推進的城市化進程加劇了城市交通供需矛盾
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2010年我國城市化率已達到49. 68 %。按照Logistic增長模型預測,2020年中國的城市化率為57.7% , 2030年城市化率將達到67.8%。也就是,今后20年每年城市化率提高1個百分點左右,此后,城市化速度會逐步減緩。如果按照這樣的城市化發展速度,每年將有1400萬左右的新增城市人口,有限的城市道路供給必將在未來面臨更大的城市交通壓力。
2. 2不斷增加的城市人均道路面積難以容納快速增長的私家車
城市發展使道路面積不斷拓寬,交通狀況得到顯著改善。統計表明,1991一2011年,我國人均城市道路面積年均增幅為14.7%。然而,在城市道路面積不斷增長的同時,城市交通車輛卻呈現出更快的增長,期間我國的私家車擁有量則以19. 7%的年均增幅快速增長。可見,雖然我國一直致力于城市道路修建,但不斷增長的城市道路面積仍然趕不上城市機動車輛的快速增長,城市交通擁堵狀況日趨嚴峻。
3.緩解城市交通擁堵問題的措施
(1)調整土地利用形態。土地利用形態的調整是從長遠上根本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重要舉措。城市土地利用形態決定交通需求的總量、交通需求的時間、空間分布特點,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交通結構。調整城市土地利用形態就是調整交通需求特性。因此,宜采取果斷措施,分散城市功能;避免單一功能區域的大規模開發;制定合理的社區和新城建設標準,并盡快付諸實施。
(2)落實公交優先,調整城市交通結構。公共交通運輸能力大、環境好、資源消耗小,通過優先發展公共交通解決城市交通問題是世界的共識。成功實現公共交通優先發展戰略的關鍵是提高公共交通的服務水平,包括公共交通的覆蓋率、服務時間、舒適度、方便性和低費用等,要通過整合提高包括地鐵、輕軌、新交通系統、快速公交和常規公交在內的綜合公共交通系統的競爭力,為城市公共交通提供道路優先使用權,使乘客在交通樞紐實現“零距離”換乘,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的運行效率。同時,地方政府要進一步加大對城市公共交通的投入和財政支持。
(3)完善道路網結構,提高交通設施利用率。進一步調整道路網結構,充分發揮支路作用,按照等通行能力原則消除交通瓶頸。合理的道路網結構是充分發揮道路通行能力的基本前提,全面排查交通擁堵地點,從硬件設施和軟件措施方面分析原因、綜合治理,提高道路交通基礎設施的利用率。整理胡同、窄路等便道,用良好的交通微循環來分散交通流;充分重視便道,讓行人有良好的交通環境。
結束語
快速、便捷、安全的城市道路交通運輸體系是城市健康發展的基礎,“交通擁堵”作為“城市病”在各大城市的蔓延,威脅城市可持續發展。從國內外經驗來看,沒有完善的道路網絡體系,城市交通擁堵不僅無法避免,而且城市也不可能成為一個健康的有機體。因此,在治理“交通擁堵”方面,應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注重城市空間布局和道路交通發展規劃,增強有效的交通供給能力,減少無效交通流量,以減緩城市擁堵,提高城市效率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社科學術期刊網期刊推薦:《湖南行政學院學報》系湖南省人民政府主管、湖南行政學院主辦的大型理論刊物,主要刊登人文社 會科學領域的理論研究成果,所刊發的反映社會焦點、熱點、現實問題,剖析理論難點問題的文章受到政府部門的重視和社會各界讀者的好評。
參考文獻:
[1]劉曉.關于城市交通擁堵問題研究的文獻綜述[J].經濟研究導刊,2010(4).
[2]徐東云.城市交通擁堵與城市化進程的關系初探[J].綜合運輸,2007(10).
[3]徐東云,張雷,蔣曉旭.大城市中心效應地位與城市交通擁堵問題[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4]牛文元.15座城市因交通擁堵每天損失近10億[EB/OL],,2010-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