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這篇本科畢業論文發表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德建設,我國經濟的發展實現了人們物質財富的滿足,但同時出現的是道德失范以及誠信危機的問題,如何才能重新建立起到的建設體系呢?論文介紹了社會注意市場經濟和道德艱澀會,從而更好地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關鍵詞】本科論文發表,市場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道德建設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由社會主義計劃經濟轉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經濟發展速度迅猛。然而,在社會物質資料一得到極大發展的同時,也給社會和諧發展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其中道德失范、道德滑坡等阻礙社會和諧發展問題較為突出。因此,道德的重建在當前顯得尤為重要,只有道德建設與市場經濟的需要相適應,才能更好的規范人們的經濟活動,從而更好地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道德建設
1.1什么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市場經濟是一種由市場決定資源配置的、自由地進行等價交換的經濟模式,它注重公平、平等和自由,能夠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但市場也是有缺陷的,市場失靈、利益沖突是市場經濟無法避免的。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商品化的商品經濟,是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的經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把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制度相結合的一種經濟模式。
1.2什么是道德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準,是指一定社會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的總和。道德是人本能的東西,更是后天養成的合乎行為規范和準則的東西。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涉及個人、個人之間以及家庭等私人關系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社會公德。這里的道德建設主要指社會公德建設。
1.3市場經濟與道德建設的關系
在一定條件下,市場經濟與道德建設是相互聯系、相互統一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任何經濟基礎都有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意識形態,市場經濟作為人類發展的一種重要的經濟形式,必然會產生包括道德在內的社會意識。現代倫理道德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產物,市場經濟需要倫理道德的規范和約束。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道德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改革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這是有口共睹的,但是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道德生活現狀差強人意,屢見不鮮。為了更好地加強道德建設,我們必須搞清楚在市場經濟下道德建設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道德建設的必要性
市場經濟和道德建設,已經成為社會發展不可或缺的兩大板塊。市場經濟是社會發展的有效機制,道德建設是社會發展的強大動力,兩者相互依存、相互發展的。加強道德建設,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我國口前正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自然就離不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加強道德建設,是建立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要求。我們必須正確面對市場經濟的兩面性,加強市場經濟下的道德建設,建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倫理道德規范體系,對其消極方面進行有效的規范、引導和限制,使其積極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從而促進經濟和社會的和諧發展。社會轉型中的道德失范現象是加強道德建設的現實要求。道德失范是指,社會轉型中社會發生重大變化,在多種社會因素的影響下,已有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被否定,逐漸失去了對社會成員的約束力,而新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還沒建立起來,從而使得社會成員的行為處于規范真空和規范沖突的社會狀態之中。
2.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道德建設的可能性
口前我國正處在深刻變革和發展時期,就會發生一此重大變化,社會各方面也會隨之發生變化。我國由計劃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在轉型的過程中社會組成、社會人的生存和活動方式都發生了根本變化,傳統文化也隨之發生了根本性的質變,伴隨而來的是追名逐利、自由平等、競爭、主體、公正等新的意識觀念和新的道德意識的產生,這此新的道德意識的產生,為思想道德建設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首先,市場經濟的發展為新道德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市場經濟迅速發展,社會資源得到了有效配置,社會生產力得到了巨大的發展,人民生活也得到迅速改善,這就為新道德的產生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為道德文明的重建提供了物質前提。其次,市場經濟促進了主題道德意識的覺醒,從而為道德的進步提供了必要的主體條件。市場經濟是讓人先從自身去考慮主動自覺地前提下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并根據社會實踐的需要,在善與惡、美與刃_、是與非之間做出適應時代需求的正確選擇,而道德就是在這種選擇中不斷進步的,從而使新的道德體系的形成成為可能。最后,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和實踐中形成的優良傳統,為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提供了必要條件。中國共產黨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在幾十年的革命和建設中形成了許多優秀的道德傳統,黨的領導為道德建設指明了方向,創造了較好的物質條件和穩定的社會環境。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道德建設的方法和途徑
發展市場經濟需要道德重建,所謂的道德重建,就是要把那此幾千年沉積下來的與市場經濟相違背的條條框框清除了,建立一套嶄新的、與市場經濟相適應的新道德觀念。馬克思恩格斯指出:“不是在每個時代中尋找某種范疇,而是始終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不是從觀念出發來解釋觀念的東西。”因此,我們必須要正確的認識市場經濟與道德建設的關系,主要從以下三方面來把握。
3.1明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道德建設的指導思想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道德建設,必須堅持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核心,決定著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性質和方向,這是與資本主義精神文明的最根本的區別。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提供了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它使我們能夠正確認識道德的本質和發展規律。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精神支柱,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證明如此;指導正確認識和處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道德建設關系。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的道德建設,必須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落實科學發展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道德建設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動力。“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道德建設提供了理論依據和理論基礎。科學發展觀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道德建設提供了理論支持和保障。
3.2正確把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道德建設的價值取向
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原則,是隨著實踐的發展而不斷得到發展和完善的。集體主義作為我國道德建設的基本原則,是社會主義經濟、政治和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性質和根本口的決定了必須堅持集體主義為價值導向。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人們的精神生活,有什么樣的經濟基礎就有什么樣的道德觀念。我國的經濟是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主體的,國有經濟和集體經濟占主導地位。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根本口的是解放和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這就需要堅持集體主義。
3.3要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道德建設的體系
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就要消化和吸收中國優良傳統文化的精髓,借鑒西方先進現代化文明,又能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客觀要求的道德體系,主要包括三部分:即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和職業道德。社會公德,狹義上講,就是人們在社會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守的最基本的規范準則。廣義上,是指代表著一定社會占統治地位的集團利益,并由該社會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加以支持和維護的基本道德規范。家庭美德,主要指人與人之間的兩性和血緣關系的道德規范準則,具體包括愛情道德、婚姻道德及家庭道德三方面的內容。家庭美德是一個人道德組成部分中比較重要的一個部分,家庭環境的好壞對一個人道德品質的形成極為重要。職業道德,即人的職業活動中的規范體系。職業道德按其對象和范圍來劃分,可分為五種基本類型,即服務型、生產型、事業型、文化型和政治型。它們既自成體系,又彼此之間構成內在的邏輯關系。總之,市場經濟既是一種法制經濟,也是一種道德經濟,它需要用法律和道德來規范市場主體行為,保證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尤其是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規逐步完善的今天,加強思想道德理論建設顯得尤為重要。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梁啟超.新民說論公德[A].飲冰室合集第六冊[C].(專集之四)中華書局,1989.
[4]王洪波.市場經濟與道德建設研究綜述[J].青島海洋大學學報(社科版),2001}3>:13一14.
[5]劉爽.近年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道德建設研究[J].求是,2002.
[6]陳方根.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道德建設的同步發展[J].前言,2001.
[7]安云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集體主義道德原則[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5);89.
作者:王瑩霜 單位:黑龍江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推薦閱讀:《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雙月刊)創刊于1979年8月,是由杭州師范大學主辦、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編輯部編輯出版的社會科學類學術理論刊物。1983年1月起向國內外公開發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