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時刊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現實促使以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為理念的繼續教育得到發展,這對建設的學習化社會具有重要意義。普通高等學校如何在社會變革中擴展教育的社會服務職能,充分利用豐富教育資源積極發展繼續教育,既涉及高校教育的若干認識問題,又是高校教育實踐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普通高校 發展 繼續教育
全國人大十屆四次會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明確指出“要積極發展成人教育”,這深刻反映了當今時代知識經濟、信息社會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對構建創新型國家、建設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深刻體現了國家對繼續教育事業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作為人才培養基地的高校積極推動繼續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協調發展是高校提供社會服務的重要任務,也是高校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時刊發展和社會進步要求積極發展繼續教育
當人類社會進入以知識經濟、信息網絡和全球化為重要特征以人為中心的新世紀時代,社會各個領域都正在發生并將繼續產生深刻的變革,這些變化引起人們學習、工作和生活方式的變化,要求人們不斷更新思想觀念和知識技能等等,這使得繼續教育面臨新的機遇和挑戰。
繼續教育從廣義上說是指那些已脫離正規教育,參加工作或負有成人責任的人所受的各種各樣的教育,狹義說一般是指對有一定專業或知識基礎的對象進行的知識更新和擴展教育。隨著科學技術飛速發展,在知識日新月異的今天,多學科交叉,相互滲透的趨勢愈加明顯,信息化與國際化帶來了社會的巨大變化,這種“專才”的生存空間變得越來越小,大量的人才需要不斷更新知識才能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從而為繼續教育提出了要求。市場經濟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這種人才不僅以工作為導向,不僅強調知識的多元化,更重視能力、文化素質、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的培養,特別是“再學習”能力的培養和“再學習”基礎的確立。發達國家,包括著名跨國公司,對人才標準的界定早已走出了“唯學歷”、“唯學位”的誤區,而主要強調兩個導向。一是能力導向,雖然要考慮人才的學歷和職稱,但更突出其綜合能力和專業水平,從而真正做到唯才是用。二是業績導向,在競爭環境中,業績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只有業績才能把一個人同其他競爭者區別開來。所以,人們不可能在完成一次正規教育后就能應付一生的挑戰,而且在現代時代和社會,人的生存本身就意味著一個接一個的挑戰,現代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普及,使人們在得到益處的同時感受到壓力,社會發展的迅速變遷使得終生教育和終生學習的興起和發展。為此,今天的繼續教育已經發展成以終身教育理念為指導的寬門類、多樣化、靈活性地開展的包括準學歷教育、大學后繼續教育、各類行業、專業培訓的大眾教育,并且已經成為社會化終身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為建設學習化社會奠定了基礎。
學習型社會的最基本、最顯著特征有兩個:一個是學習是全社會的經常化、普遍化、制度化的行為,社會的每一個人都必須通過不斷的學習來更新自己的知識,豐富自己的信息資源,進而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否則就會落伍并被淘汰。另一個是學習終身化,人們已把作為人生起步、就業準備的學習階段延伸到了終身,使人們不再有學習階段和工作階段的嚴格區分,學習成了人的生活方式和全面發展的重要內容和組成部分,成了人生之中的一種需要。由此,學習和教育也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學習的內容不僅是知識和技能,還包括態度、方法和行為習慣;學習和教育的場所不只是學校等教育機構,整個社會細胞和組織都成為學習化社會學習和教育體系的組成部分;學習的時間也不再受到限制,無人不學、無時不學、無地不學的人人學習和受教育、時時學習和受教育、處處學習和受教育、終身學習和受教育的局面和格局就會形成。這就要求我們在學習和教育的觀念上要有所突破、有所創新和有所發展,樹立以人為本,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提高人的素質的學習和教育理念;要面向大眾和社會,在學習和教育中,充分尊重人、關心人、理解人,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和學習風氣;要著眼建設,構建學習化社會大眾化的學習和教育機制和體系。
二、普通高校要為積極發展繼續教育做出貢獻
以終身學習和教育為理念的繼續教育作為一種現代教育理念是在社會不斷發展和變遷中發展起來的,它作為一個人一生的教育和社會整個教育的綜合統一,既保障了一個人終身受教育的權利,又體現了現代學校教育在職責、功能和時間上的延伸與擴展,也對現行的學校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一是要改變學校教育學科遞進,自我完善的封閉狀態,把重點放到為學生的終身生存和發展打基礎;二是學校教育擴展了普通學歷教育以外的職業技術教育、非學歷補償教育等繼續教育功能;三是要求學校與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更加緊密地聯系和合作,建立學校與社會之間雙向參與、相互促進的體制和機制。這些新要求的本質反映了時刊發展與社會進步對高等教育的社會職責和功能提出的挑戰。
傳統教育把人所受教育的過程分為啟蒙教育(幼兒園、小學)、初級教育(初中)、中級教育(高中、中等專業教育)和高等教育(大專以上)。隨著科技進步的日新月異和社會競爭的日益加劇,社會對高等教育提出了要為社會發展和進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證的新要求,這促使高等教育的社會職責從單一的人才培養向人才培養、科學創新和社會服務等三大職能轉變。當學習型社會來到的時候,新知識、新技術和新觀念的不斷涌現和更新使社會和人們對人才培養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人才培養的方式不是單一的模式,既要有各種學歷教育,又得有大量的非學歷教育;既要有職前教育,更要有職后教育;既要有一次性教育,還要有終身教育,而且幾個方面要互相補充,相得益彰,構成終身學習教育體系的主體。
在高等教育進一步向大眾化教育階段發展的今天,在實踐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理念,建設學習型社會,構建終身教育體系過程中,高等學校應當摒棄片面認識,高度重視繼續教育工作,主動去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變革的需要,樹立兼容、擴展、開放的新觀念,進一步擴展大學人才培養的內涵和外延,使高等教育進一步面向人力資源的開發,進一步融入社會,滿足日益增長的不同年齡層次、不同學歷層次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的需要,從而擴展和延伸大學教育人才培養的社會功能和職責。從高等教育辦學的實際看,高等教育培養的人才還不能完全滿足社會和企業對人才的需要,有的學者指出高校畢業生起薪標準的下降為社會和高校發出了一個理性的信號,那就是社會(市場)的要求很實際,學歷不等于能力,教育不等于人才。這實際上也反映繼續教育在高校是有市場和潛力的。為此,高校可以在辦好普通高等教育的同時辦好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在進行學歷教育的同時拓展非學歷教育,在開展職前專業教育的同時開展職后技術教育等等,并由此構建能實現現代終身教育理念的大教育人才培養體系,使高校真正成為繼續教育的主力軍和帶頭羊。
高校擁有相當多的社會教育資源,對這些資源的開發整合與充分利用是普通高校開展繼續教育的優勢。高校應當根據社會需要的變化,充分挖掘各方面潛力,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如完備的教學設備、強大的師資、優良的實驗條件等)來拓展新的繼續教育項目,如在普通高校建立繼續教育基地,通過繼續教育直接面向社會、增加和社會各界的合作機會,了解社會、了解企業所需求的人才,為社會和學生提供繼續教育服務,為他們提供各種接受繼續教育的途徑。如在職業技術資格認證教育中,“雙證制”或“多證并舉”不失為一種上佳選擇,且隨著國家職業準入制度的逐步建立和推廣,加上人才市場競爭壓力的加大,面對眾多的“考證族”,繼續教育在職業資格培訓與考核方面必定大有可為。
教育部《2003——2007教育發展行動計劃》和國家《十一五規劃綱要》都對繼續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這一切都為普通高校積極發展繼續教育帶來了機遇并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如果我們能夠正確地分析判斷形勢,作好準備并把握住機遇,普通高校在開展繼續教育中就可以發揮優勢、做出業績。開展繼續教育工作的高校必須正確認識和切實處理好普通高等教育與繼續教育的關系,正確認識和把握繼續教育特點和規律,積極開展繼續教育的教學改革,從學歷教育與繼續教育相結合構建終身教育體系的觀念出發,針對不同類別的繼續教育,更加重視繼續教育師資的培養、學科專業和課程建設,大膽開展普通高校進行繼續教育的教育創新實踐,推動普通高校繼續教育發展并與普通高等教育協調發展,為我國繼續教育事業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資料:
1、中央教科所《21世紀中國教育發展展望》山東教育出版社 2003年1月第1版
2、鐘志賢《深呼吸:素質教育進行時》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3、蔡克勇《21世紀中國教育的走向》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
4、高志敏、《終身教育終身學習與學習化社會》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5年3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