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感恩意識能升華出豐富的道德情感。人最基本的感恩意識是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恩。“烏鴉有反哺之義,羊羔有跪乳之恩”,這是在普通動物身上都能看到的報恩現象。人作為萬物之靈,理應比一般動物更有情有義、更知恩圖報。父母是為我們付出最多的人,其恩德比山高比海深。
關鍵詞:感恩,感恩意識,感恩教育,道德教化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古代禮文化的‘致和之道’及其當代價值研究”(07BZS034);上海市德育實踐課題“中國古代禮文化的現代德育價值研究”(2010-D-051);上海應用技術學院社科重點項目“禮文化與中華民族精神家園的建構”、上海應用技術學院重點學科“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簡介:張自慧,女,上海應用技術學院禮文化研究所所長,人文思政學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國古代文化史、先秦哲學(上海 201418)。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我國傳統的倫理觀念中有許多知恩圖報、禮尚往來的古訓,“知恩不報非君子”,“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等等。但不知從何時起,感恩意識和感恩行為成為了社會的稀缺資源,人情冷漠、世態炎涼變成了社會風氣的蒼涼注腳。基于感恩意識淡化與缺失的現狀,開展感恩教育,重塑中華民族仁愛禮義、知恩圖報的文明形象,已成當務之急。本文擬以當代大學生為個案,對感恩意識和感恩教育問題進行粗淺探析,以期拋磚引玉。
一、“感恩意識”缺失的成因
“感恩”一詞,《說文解字》的解釋是:“恩,惠也,從心,因聲。”《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是:“感恩就是感激別人對自己的恩德。”《牛津字典》的解釋是:“樂于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且回饋他人。”可見,感恩是個人對自然、社會和他人所給予的恩惠和幫助的由衷認可和真誠回報,感恩意識是對別人給予自己的好處心存感激并試圖給予報答的思想和理念。
在當今社會,我們常常能看到感恩意識淡漠與缺失的現象,即使是在“天之驕子”身上,這一現象也讓人憂心忡忡。六旬老人張明星用自己的微薄收入資助了幾十個貧困學生,但這些學生大學畢業后卻沒人回來看望過老人,甚至沒人以任何方式對老人表達自己的感激之情;歌手叢飛用義演所得的300多萬元資助了178名貧困學生,自己卻因胃癌欠下巨債,而他所資助的學生竟沒有到醫院看望他;2011年11月南京大學逸夫館樓前的公告欄中,一封“辛酸父親給大學生兒子”的公開信震撼了世人:父母下崗艱辛度日,兒子卻在學校花天酒地,甚至偷改學校收費通知單,榨取父母血汗。面對大學生感恩意識缺失的現狀,世人質疑:一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對于父母的養育之恩如此無義,對于幫助過自己的人如此冷漠,怎能奢望他們學成之后能牢記祖國和人民的恩德,肩負起對家庭和社會的責任。
造成感恩意識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多數大學生作為獨生子女獲得了太多的關愛,形成了養尊處優的生活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其將父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視為天經地義、理所應當。這種單向的索取習慣使其喪失了對父母的理解與尊重,孝敬父母更是無從談起。第二,部分大學生自我意識、權利意識強烈,但自立意識、責任觀念淡薄。具體表現為缺乏自知之明,對自己扮演的社會角色及其社會期望缺乏認知抑或置若罔聞,他們只享受權利而拒絕承擔義務。第三,社會轉型期道德失范、物欲膨脹的環境使得部分大學生越來越生活享樂化、交往功利化、情感冷漠化、道德虛無化。第四,學校日益升級的市場意識和有失偏頗的辦學理念加劇了大學生道德素質的滑坡和感恩意識的危機。例如,一些高校雙眼緊盯市場需求,重視學生的專業技能,忽視他們的道德修養,使得一些學生在成為專業尖子的同時,也成了道德的侏儒。另外,高校道德教育在致力于“上層建筑”道德灌輸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作為道德善端的感恩意識的培育,致使感恩教育成為了高校德育的軟肋。
二、感恩意識在道德教化中的作用
道德教化是人類走向文明,社會走向和諧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通過對人性中善良因子的培育和擴充,樹立起其人之為人的基本理念,升華出豐富的道德情感,拓展出高尚的做人美德,釀造出社會的良風美俗,從而提升全體民眾的人格境界,實現整個社會的和諧進步。感恩意識是人性中的善良因子,是道德品行的善端。對其進行培育和擴充,可以為道德教化找到強有力的支撐點。
1.感恩意識是道德品行的善端,是道德教育的生發點
孟子曾將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作為仁、義、禮、智四種道德品行的善端。他認為:“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1]在他看來,凡是具有這四種萌芽的人,如果能夠把它們擴充起來,那就會像剛點燃的星星之火,終成燎原之勢;像剛涌出的涓涓之流,終必匯成江河。如果這些萌芽能夠擴充,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擴充,并讓其自生自滅,就會連贍養父母都辦不到。同樣,感恩意識也像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一樣,是人性中的善良因子,是很多美德的基礎。感恩意識之所以能成為道德品行的善端,重要的原因是感恩意識能使人從自私走向無私。墨子曾說:“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2]人是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體,是自私和無私兼有的生命存在。一般說來,當一個人與自私之人相處時,其自私的程度會增加;而當他與無私之人相處時,其無私程度會增加。因為當他人無私地給予我們恩惠和幫助時,就會對我們的心靈產生一種有力的觸動,改變心中固化的“人各自私也”的看法,并推動我們一步步從自私走向無私。即墨子所說的“跟從愛人者學會愛人,跟從利人者學會利人”。感恩意識能使人在獲得關愛的同時學會關愛他人,在接受給予的同時學會無私奉獻,而無私是各種道德品行的源頭。因此,感恩意識是道德品行的善端,是開展道德教育的生發點。
2.感恩意識能拓展道德理念,升華道德情感
感恩意識能拓展出良心、愛心、誠心、責任感等道德理念。良心、愛心、誠心、責任感等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道德理念,也是一個有德之人必須具備的素養。“感恩”二字皆以“心”為底,蘊涵著從內心深處感知他人善意并報答其善行的意思。
當我們對父母的養育之恩、老師的教誨之恩、朋友的相助之恩、上司的提攜之恩、大自然的賜予之恩等心存感激時,我們的內心就會產生了一種積極的情感、肯定的道德評價,就會記住了他人給予自己的情分和愛意。這種感激之情的產生和涌動,會促使我們產生一種用語言或行動向對方表達情感和愛意的沖動,此時感恩意識就演化、拓展出良心、愛心、誠心和責任感。譬如,對他人的感激會使我們產生善待他人的良心,由于“良心之聲發自每個人的心靈深處,只要你聽到它,就能感到它的約束力。聽到它又能順從它去做,你就會心安,覺得輕松愉快,否則就會感到懊惱、悔恨”[3]。這樣,感恩意識就轉化成了具有道德約束力的良心。感恩是以愛心回報愛心、誠心對待誠心的意識和行為,《小愛大德》一書的作者斯蓬維爾說:“感激就是對他人恩情的承認……感激是贈與,感激是愛。”[4]因此感恩意識產生愛心和誠心是順理成章的事情。對有恩于自己的人心存感激、知恩圖報,是有責任感的表現。因此,“康德和盧梭認為感激是一種責任,是一種美德,這已被沒有能力感激的人的明顯的卑劣所證實,也證實了我們所有不知感激的人的平庸。”[5]需要說明的是,感恩與其他道德品行之善端的區別在于,它能產生強烈的互動效果,使這種美好的道德情感成倍增值。
愛父母是感恩教育的始點。一個不能報答父母養育之恩的人,不可能對其他人感恩戴德;一個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愛的人,也不可能去愛別人。我們的道德教育要求青少年愛黨、愛人民、愛祖國是非常必要的,但只有從愛父母講起,這種愛的教育才能擁有堅實的基礎,才能避免空泛無力。因此,將尊重父母、孝敬父母作為切入點進行感恩意識培養,“三熱愛”的道德教育才會更加有效、更具操作性。尤其重要的是,尊重和孝敬父母的感恩意識經過進一步引導,可使青少年由對父母的孝養推及對所有老人的尊重,從而達到尊老敬老、和諧社會的目的。《孝經》云:“愛親者,不敢惡于人;敬親者,不敢慢于人。愛敬盡于事親,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6]這表明,孝敬父母的人就不會厭惡或輕侮他人的父母,就能做到孟子所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古代帝王推崇孝道,甚至“以孝治天下”,其重要原因就是孝道背后的感恩意識有助于社會的道德教化。因為,由對父母養育之恩的感激與報答可以拓展出對所有幫助自己、有恩于自己的人的感激與報答,進而形成對他人和社會心存感激的仁愛情懷和樂觀心態。
3.感恩意識能融洽人際關系,實現社會和諧
感恩意識的培育和擴充能使人學會感謝他人、感謝社會、感謝自然,可以培養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能力和態度。感恩意識好比是人性深處的一根琴弦,一旦被撥動,就會產生共振,引起共鳴和衍射,促發更多更美好的思想、情感和行為。因此,感恩教育是一種發掘善端并擴展善端的教育方式,是一種以情動情的情感教育,是一種以德報德的道德教育,也是一種以人性喚起人性的生命教育。感恩以人性為基點,以互敬互愛為載體,行為主體之間的無私與真誠弱化了被動、強迫、命令,強化了主動、自覺、情義,消除了人與人之間的偽詐、刻薄、勢利,突出了彼此之間的善良、寬容、尊重,使得友善交往與和諧共存成為美好的現實。在相互感謝、相互尊重的情感互動之中,實現感恩意識的同構守恒和互養循環。斯蓬維爾認為:“感激幾乎總是孕育著慷慨,而慷慨則孕育著感激。感激能產生一種相互的愛和一種愛的熱情。”[7]在受恩與報恩的循環中,我們會擁有更加和諧美好的人際關系。一顆感恩的心就是一顆和平仁愛的種子。如果人人對他人和社會心存感激、知恩圖報,那么家庭就會溫馨和睦、幸福快樂,社會就會和諧穩定、文明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