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光學(optics)是物理學的重要分支學科。也是與光學工程技術相關的學科。狹義來說,光學是關于光和視見的科學,optics詞早期只用于跟眼睛和視見相聯系的事物。而今天常說的光學是廣義的,是研究從微波、紅外線、可見光、紫外線直到X射線和γ射線的寬廣波段范圍內的電磁輻射的產生、傳播、接收和顯示,以及與物質相互作用的科學,著重研究的范圍是從紅外到紫外波段。它是物理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關鍵詞:光學,物理技巧,教學論文
光學是研究光的行為和性質的物理學科。光是一種電磁波,在物理學中,電磁波由電動力學中的麥克斯韋方程組描述;同時,光具有波粒二象性,需要用量子力學表達。
從光是一種波動出發,研究光在介質中傳播規律的學科,也稱為波動光學。可用來研究光的干涉、光的衍射、光的偏振及其在各向異性介質中傳播所呈現出的現象。由于光速和電磁波傳播速度相同,從而推測光也是電磁波,這一推測被以后所有實驗所證實。而利用幾何光學所得的結果,通??偸遣▌庸鈱W在某些條件下的近似或極限。
與幾何光學不同,波動光學不僅考察孔徑遠大于波長情況下的光的傳播過程,而且研究任何孔徑情況下的光的傳播過程。波動光學總能得出正確的解,但是有時用波動光學方法較為復雜,所以通常根據問題的性質來決定采用幾何光學還是波動光學,或者兩者兼而用之。例如,在光學儀器的一般光學系統設計中,多用幾何光學方法來確定系統的結構要素,但在求得光能分布形式從而評價其成像質量時,就必須用波動光學方法。
波動光學的基礎就是經典電動力學的麥克斯韋方程組。光在介質中的宏觀參量介電常數ε和磁導率μ,麥克斯韋方程組中表現為系數,它們與介質的折射率n之間有個簡單的關系:n=(εμ)1/2。波動光學不詳論述ε和μ與物質結構的關系,而側重于解釋光波的傳播規律。在建立ε和μ跟分子和晶體結構之間的關系中,研究這些內容有時稱為分子光學。波動光學可解釋光在散射介質和各向異性介質中傳播時所伴隨產生的過程和在介質界面附近的表現;也能解釋色散現象和各種介質中壓力、溫度、聲場、電場和磁場對光的現象的影響。
雖然波動光學能對光的傳播作出滿意的解釋,但不能說明光的發射和吸收過程,表現出經典物理的困難。
假設有一個光源S1,在S1前放置一塊屏幕,從S1發出的光(光子)會將整個屏幕均勻的照亮。我們知道,屏幕的亮度是與落在屏幕上面的光子數的多少有關的。嚴格地說,屏幕的亮度是以垂直于屏幕的光線與屏幕的交點為中心向四周逐漸變暗的。但這種變化決不是幾率問題。證明如下:把S1放在一個半徑為R1的球的中心,假設S1在單位時間里發射出N個光子,則單位球面積上所接受的光子數等于光子數N除以球的總面積4πR12,如果把球的半徑由R1變為R2(R2>R1),則在單位球面積上所接受的光子數就變為N除以4πR22,由于R2大于R1,所以半徑為R1的球在單位球面積上接受的光子數大于R2球單位面積上的光子數。這就是為什么屏幕上的亮度是由明到暗逐漸變化的原因。當屏幕距光源的距離很大且屏幕的面積又很小時,就可以近似的認為屏幕上的光子是均勻分布的。
現在把另一個相干光源S2放在靠近S1的地方,情況有了變化。在垂直兩個光源的平面上出現了明暗相間的圓環,而在平行兩個光源的平面上,則出現了明暗相間的條紋見圖一,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光的干涉條紋。因為干涉現象是波動的最主要特征,所以這也就成了光具有波動性的最有力證據之一。我們知道機械波是振動在媒質中的傳播,當有兩列相干波源存在時,媒質中任意一點的振動是兩列波各自到達這一點時波的疊加。當到達這一點的兩列波的相位相同時,則在這一點上的振幅最大,如果兩列波的相位相差1800時,則振動的振幅相互抵消,這樣就形成了有規則的干涉條紋。經典光學正是套用機械波的方法證明光的干涉條紋的,而傳播光的媒質以太已被證明是根本不存在的,這樣用機械波的方法證明光的干涉條紋也就顯得比較牽強。量子力學在解釋干涉條紋時則采用的是幾率波的方法,認為亮的地方是光子出現幾率多的地方,暗的地方則是光子出現幾率少的地方。問題是當只有一個光源時,光子是均勻分布在屏幕上的,而當存在另一個相干光源時,按照量子理論光子就會集中出現在一些地方而不去另一些地方,幾率的解釋是不能使人心悅誠服地接受的。愛因斯坦曾用上帝不擲骰子來表達他對用幾率描述單個粒子行為的厭惡。這就是目前對于光的干涉現象的兩種正統解釋方法。我們對于光本性的認識是否還存在其它我們沒有考慮到的因素,是否還存在其它的證明方法來統一光的波粒二象性即用一種理論解釋來解釋波動性和粒子性呢?
為了找到這種新的理論,在此我們不得不在現有光量子理論基礎上進行一些必要的修正即單個光量子的能量是變化的,光子的能量和質量是相互轉化的,轉化的頻率就是光的頻率。頻率快光子的能量大質量小,相反,頻率慢則光子的能量小質量大,這樣光子在空間所走的路程就形成了一條類波的軌跡。在論證光的干涉現象之前,我們先對光源進行定義。單頻率點光源---頻率單一且所有光子在離開光源時的狀態(相位)都相同。單頻率點光源具有這樣兩個特點,其一在距光源某一點的空間位置上,光子的狀態不隨時間變化。其二光子的狀態隨距點光源的距離作周期變化。光的波長指的是光子在一個周期的時間內在空間運行的距離。
我們在x軸上設置兩個點光源S1和S2,如圖一所示。令P為垂直平面上的一點,從P點到S1和S2的光程差PS1-PS2為波長的某個正數倍ml (m=±1,2,3,…)。從S1和S2出發的兩列光子,將同相地達到P點,狀態相同。再令Q為垂直平面上的另一點,從Q到S1和S2的光程差也為ml。過P和Q點做一條曲線,使得這曲線上所有過XO的垂直平面內的點的軌跡都具有這樣的性質,即這條曲線上任意一點到S1和S2的距離之差為常數,根據解析幾何我們知道,這曲線是一條雙曲線。如果我們設想這一雙曲線以直線XO為軸旋轉,則它將掃出一個曲面,叫做雙曲面。我們看到,在這曲面上的任意一點,來自S1和S2的光子始終都是同相位的(相位差保持不變),光子在曲面上的每一點的狀態是一定的,沿曲面上的點的狀態是周期變化的。由于光的波長很短,光子沿曲面的這種周期變化是不容易被觀測到。
同理,我們令T為垂直平面上的另一點(圖中未畫出),從T點到S1和S2的光程差TS1-TS2為波長的l/2×(2m+1)倍(m=±1,2,3,…)。從S1和S2出發的兩列光子,將以1800的相位差達到T點。再令V為垂直平面上的另一點(圖中未畫出),從V到S1和S2的光程差也為道長l/2×(2m+1)倍。過T和V做一條曲線使這曲線上任一點到兩定點S1和S2的距離之差為常數,這曲線也是一條雙曲線,以XO為軸旋轉同樣將掃出一雙曲面。所不同的是來自S1和S2的光子到達這曲面上的任意一點的相位差始終為1800,疊加后的最終狀態是一個恒定的值。
圖一是在S1到S2的距離為3l,P點的光程差為PS1-PS2=2l(m=2)這一簡單情況下畫出的。m=1的那條雙曲線是垂直平面內光程差為l的那些點的軌跡。光程差為零(m=0)的各點的軌跡是過S1S2中點的一條直線。由它繞XO旋轉而成的將是一個平面。圖中還畫出m= -1和m= -2的雙曲線。在這種情況下,這五條曲線繞XO旋轉而產生五個曲面,這五個曲面將S1和S2兩光源所形成的能量場分成了6個左右對稱的無限延伸的能量空間。屏幕上亮線將出現在屏幕與諸雙曲面相交的那些曲線的任何所在位置上。 如果兩點光源間的距離是許多個波長,則將存在許多曲面,在這些曲面上各光子相互加強。因而在平行于兩光源連線的屏幕上,將形成許多明暗相間的雙曲線(幾乎是直線)干涉條紋。而在垂直于兩光源連線的屏幕上將形成許多明暗相間的圓形干涉條紋。兩條相鄰的明條紋之間的關系是光程差相差一個l,暗條紋與相鄰明條紋之間相差l/2。干涉條紋從明到暗再到明之間的相位變化是從同相到相差1800相位再到同相。
為了檢驗以上的設想是否正確,這里我結合光的干涉實驗和光電效應實驗設計了一個簡單實驗。第一步用光干涉儀產生明暗相間的干涉條紋。第二步將光電管依次放在從明到暗條紋的不同位置上,當然采用的單色光源頻率要在臨閾頻率之上,觀察產生光電子動能的大小。如果按照現有光量子理論,光電子的動能應該是不變的,原因是光子的能量只與光的頻率有關而與光的亮度無關,干涉后光的頻率并沒有變化,所以在從明到暗的條紋上,測得的光電子的動能應該是不變的。再從量子理論的觀點來分析,明亮的地方光子出現的幾率大,暗的地方光子出現的幾率小,明暗只是單位面積上光子數不同而已,光子的動能并沒有改變,所以結論也是光電子的動能不變。而我的結論則是在從明到暗的干涉條紋上光子數是一樣的,產生的光電子的動能是從大到小連續變化的。
如果實驗的結果與我所做的推論一致,我們不妨把這一結論推廣到一切實物粒子,因為實物粒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即一切實物粒子自身的能量與質量之間始終處在不停地相互變化中,這也正是量子力學波函數所要描述的微觀世界粒子的客觀實在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