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在物理教學中的新發展模式有哪些呢,應該如何來促進現在物理先科技發展呢?本文是一篇高等教育論文。物理學是一門揭示自然界所遵循的基本規律的科學,在日常生活、生產技術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但是傳統物理教學,有意和無意中卻拉大了與實際的距離,使物理變得無味,也使學生遠離了物理。以問題為中心的探究編寫,可有效地體現物理學科的本色。
摘要:評價學業的方式和標準,直接影響學生的狀態和學習發展軌跡。教師為學生設置物理編寫作業,所運用的評改方法也應與物理編寫作業相適應。新酒應用新瓶裝,學生的潛能的發掘需要教師的精心呵護。同時,也應該有淡泊名利的心態,不急功近利,真正提高學生的水平與興趣。
關鍵詞:物理教學,教學技術,高等教學論文
一、為何要加強物理編寫的教學
簡明而準確的物理表述是物理思維過程的反映。本人在物理教學中發現,在分析解決物理問題過程中,有相當一部分學生閱讀、表達能力相當薄弱,主要表現在:
1、不能用簡明準確的物理語言(包括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像語言)來表述有關物理概念、物理規律、物理現象、物理過程等一系列物理問題。
近幾年濱州市的物理中考試題中,對物理表述能力考查越來越重視,從填空題、實驗探究題、簡答題到計算題都加強了對表述能力的考查。尤其是簡答題更是體現了這一要求。就這類表述試題而言,本身用到的物理知識并不難,學生也知道大致的答題方向,然而得分率卻并不高,這反映了學生物理表述能力不足。物理表述能力高低,恰恰反映了學生理解和運用物理語言的能力。
2、稍長的科技文章讀不懂,獲取信息能力差。
信息社會的今天,需要具備從大量雜亂的信息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近幾年中考已把獲取信息的能力,作為一種重要的能力來考查。在近幾年的中考試題中出現的科技文章越來越多,信息量越來越大,設計的科技領域越來越廣。但學生的思維卻往往受書本知識的制約,難以適應新課標下的物理學習。
高等教育:《大學物理》College Physics(月刊)1982年創刊,以高校物理教學研究為主要內容的學術刊物,創刊于1982年,是我國高校物理教學研究方面的權威刊物,也是高等院校物理教學類最有影響,發行量最大的刊物,被列為我國中文核心期刊中30種物理類刊物之一。本刊主要刊登與高校物理各學科教學有關的學術研究論文、教學研究成果及進展報導,實驗物理技術與實驗方法。計算物理,基礎物理教學現代化等內容的研討文章,以及物理學前沿綜述。專論,物理學史等文章,讀者對象為高校物理教師、學生、中等學校物理教師和物理學工作者等。
3、物理題的解題格式上不規范,甚至純符號、純數學化。
很多學生在物理解題時,很少有必要文字說明,不假設未知物理量,對出現的物理量符號不交待清楚,導致對物理過程思路混亂,甚至亂用、亂套物理公式。可見,沒有一定的物理表述,也是說不清楚物理解答過程的。
本人結合物理教學實踐,覺得倡導物理編寫教學,能有效地培養學生表達能力,更有效的適應新課標的要求。這里所說的“物理編寫”指的是物理問題的各種書面表達,尤其突出用文字組織。“物理學”的本意,即是旨在闡明事物的道理。這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對物理表述能力的培養,應引起我們廣大物理教師的足夠的重視。加強物理編寫教學,對物理過程的分析能力、開發學生的潛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很有好處。
二、物理編寫教學的形式和操作
1、緊緊圍繞以“問題”為中心
例如為什么在家用電路中,傍晚時分由于是用電高峰,燈光較暗,深夜偶一開燈,燈光很刺眼?光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如何測量的?太陽與地球之間的距離最早是如何測量的?飛機為何怕小鳥?為了撲滅發生在六層樓的火災,高壓水槍的壓強應該多大?磁懸浮列車是怎樣工作的?等等問題,這些問題實際上學生都很喜歡探究,而且,這些問題完全由中學物理知識可以初步解決,然而,對這些問題學生往往回答不好,究其原因,學生沒有得到這方面的足夠練習、思考,學生習慣于解答小球、小車、斜面類常規性問題,而將實際現象轉化為物理模型就成了問題,其實這正是學生以后工作和學習所需要的能力,也是我們教學的目標。
作為要求編寫的問題,常常由實際現象提出,主體必須用物理知識將其轉化為物理模型,沒有現成的解題模式,需要從多角度進行思考和探索,且存在答案的不確定性,條件的不確定性,體現了問題的實際性、開放性和趣味性。通過編寫,使學生感到學物理有用、有興趣,更有助于他們開放思維。至于編寫要求,則可靈活掌握,根據問題的具體情況,可長可短,只要把問題表達清楚即可。
2、組織開展學后感、體會的編寫
理解概念、規律的內涵和外延,重要的是能夠用自己的話,自己的想法表達出來。就好像看完報紙時,你會用自己的想法和意見討論新聞上的主題。而不會完全照報紙的內容重述而已。學生學習的過程是一種類科學的研究過程,通過學習,學生不僅可以了解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而且還可以不斷受到科學家研究問題的思路,并進一步學會科學的假設。
具體形式可以有:①概念、規律的理解和深化。如學了摩擦力概念后,一篇“如果沒有摩擦了,我們的生活會怎樣?”的設想。通過上面這樣的練習,不僅鞏固了概念、規律的理解,而且進一步拓展了知識,把物理知識學活了。②科學家發現規律的啟示。如寫一篇法拉第的電磁感應現象的啟示。通過編寫不僅學會了科學的研究方法,還領略了科學家嚴謹、頑強、肯吃苦的工作作風。③知識的類比和歸納。如“電場和磁場的比較”;電荷和磁極的聯系等,通過比較不僅增強了知識的聯系,而且領悟了大自然的統一與和諧。④實驗和解題方法的創新。如“控制變量法在生活中的應用”、“伏安法測電阻的拓展”等。⑤觀點、問題、方法的評價。如“評價牛頓在物理學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對物理史如實的評價和對某些觀點的評價。⑥章節的概括和體會。如學了聲現象這一章后,讓學生概括本章要點,如在學了光現象后,要學生談談人們是怎樣認識光的規律等,達到對原有的零碎的知識總結和歸納。另外,教師也可編印一些資料或指定一些科普讀物,讓學生閱讀,并寫出讀后感、體會,進一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
3、結合學科開展卓有成效的研究性學習編寫
研究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模式,研究性學習作為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尤其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一種重要途徑和載體,已成為教學實踐者的關注,這幾年的中考試題中,相當多的考了研究性課題選擇,陳述選題理由,列出研究計劃與研究方法到課題最終的成果形式。充分體現了研究性學習的地位。物理學因其學科的特點,有著開展研究性學習的獨特優勢。研究性學習對培養學生表達能力也有獨到的好處,從開題、研究到結題都體現了對學生閱讀、整理、分析、歸納能力的要求。
本人認為,物理學科開展研究性學習的切入點以中、小為好,切忌大。切入點太大往往使學生無從下手,反而達不到學習效果。環節也不一定要全,但要突出重點。具體可從下面幾點思考:①開發探索性物理實驗。如“教室中噪音的產生因素及消除辦法”;“探索平面鏡成像中為何用透明玻璃”;“探索焦耳定律中控制變量法的應用“等等。②設計社會調查型。如“從靜電除塵到一般吸塵器”;“保溫材料之保暖內衣保溫材料市場調查”等。③引導學生接觸新科技。如“納米材料應用研究”;“太空保溫技術研究”;“太陽灶的應用原理及改進的探究”等。
4、強化解題的邏輯關系和文字說明。
當前相當一部分中學生學習物理的方法有待糾正,很多學生看了題目就寫公式,然后便是亂代數據,而對問題的過程、方法想得很少。物理問題科學的研究方法應是:從定性到半定量再到定量。對于在寫下每一物理公式前,都應有充分的思考,說明為什么寫這個式子的原因,這才是正確有效的解決物理問題的方法。不能一味的為提高速度而忽視視解題過程中的邏輯關系和文字說明。重視解題過程中的邏輯關系和文字說明不僅能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能培養學生良好的研究問題的習慣。
三、物理編寫的評價
對于學生的每篇編寫,教師要精心批改,對優秀的作品應隨時在學習園地、黑板報或在課堂上宣讀,相互交流,定期評選優秀的作品入冊,對特別優秀的作品還可向報紙、雜志投稿,并把物理編寫作為學生物理成績考核的一頂重要指標。
總之,唯有在日常教學中注意教學經驗與方法點點滴滴的積累,以及不斷的探索、創新、學習,才有可能使我們在新形勢下的物理教學上一個臺階,真正使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有較大的提高。以上觀點是本人的個人觀點,難免有不足、疏漏甚至錯誤之處,望各位老師不吝賜教,予以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