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以下是兩篇設計類論文投稿范文,第一篇論文是關于瀝青路面結構優化設計研究,探討瀝青路面的可靠優化混色機,提出了可靠設計的方法策略。第二篇論文是關于體育器材管理系統設計,論文針對高校體育器材管理現狀,論文從系統設計、功能模塊設計、數據庫設計三方面進行詳細介紹體育器材綜合管理平臺。
《瀝青路面結構優化設計研究》
摘要:針對目前瀝青路面結構進行可靠度設計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影響,分析了研究瀝青路面結構可靠度優化設計的現實意義與影響設計不穩定的具體因素,并提出了優化可靠度設計的方法策略,其目的是為相關建設者提供一些理論依據。結果表明,要想實現瀝青路面結構的可靠度設計,相關人員應從問題角度入手,即在明確分析方法、設計過程以及施工過程存在的不確定因素情況下,使優化設計策略具有一定針對性。
關鍵詞:瀝青路面結構;可靠度;模型選擇;遺傳算法;彎沉設計
1影響瀝青路面結構可靠度設計不穩定因素分析
1.1分析方法不確定性
以柔性路面采用的瀝青混合料為例,設計人員利用其空隙率變異的概率進行了建模,并結合有限元模型、該理論以及仿真技術,來實現結構的可靠度控制。具體來說,就是利用隨機場法和均一化法,通過量化空隙結構不確定性對瀝青混合料力學性能的影響。結果表明,均一化方法的可靠度設計未開裂柔性路面性能的實際變異影響,即忽略了材料力學性能可能帶來的不確定性。
1.2設計過程不確定性
設計過程的不確定性主要體現在參數的不確定性,即交通參數、路面結構材料以及路面結構集合參數。其中交通參數是指,路面設置基準內,標準軸載累計作用次數的變異性;路面材料是指,結構各項物理力學性能因施工技術、施工管理水平以及材料的影響,而出現不缺性問題。這里的物理力學性能包括:路面結構層回彈模量、土基回彈模量以及整體性結構層的劈裂強度。此外,隨著車流量的不斷增加,載重問題導致交通參數變異統計變小,而現有的施工與管理水平,會導致材料性能與幾何參數等統計值過大。而且,相關建設人員并未將現有的X射線CT成像技術作用于實際統計,這就使得設計過程存在的不確定性問題難以得到有效控制。
1.3施工過程不確定性
經分析證實,施工參數的不確定性與瀝青路面的施工質量密切相關,即不僅會對瀝青路面使用性能造成影響,還會降低結構使用的耐久性。具體來說,當前瀝青路面結構設計采用疲勞破壞原則,這就使得施工與設計要求不可避免的存在差異。這種情況,導致工程建成后的瀝青路面疲勞壽命與設計疲勞壽命,也會出現一定差異。造成施工過程不確定性問題存在的原因為,施工材料的理論研究成果與建成后路面工程的實際效果偏差,甚至脫節。此問題的存在,是研究人員對實際施工成型路面的不確定因素考慮較少導致的。
2優化瀝青路面結構可靠度設計應用策略
2.1優化可靠度設計模型選擇
由于我國對瀝青路面結構可靠度設計理念研究起步較晚,使得其因失效破壞而產生的成本費用,并未得到有效的控制。為此,結構可靠度設計人員應通過優化設計模型的選擇,來避免造價成本提升所帶來的影響。
2.2遺傳算法應用控制
該方法主要根據進化論原理,其以應用效果的高效性、隨機搜索性,廣泛作用于各種結構設計的優化。具體來說,遺傳算法將待解決的目標對象看成遺傳學中的“染色體”,即代表二進制的編碼串。同時,在執行遺傳算法前,設計人員應通過給出一系列“染色體”,即問題假設,來將諸多不穩定因素納入到其中。而后,就能將這些“染色體”解置于當前的問題環境中,并按照相應的規范標準,通過變異、交叉等方式,提高適應環境的效果。這樣一來,眾多不確定問題就能在交叉與變異過程中,實現設計控制手段的進化,從而選出一個最具環境適應效果的“染色體”,即基于瀝青路面結構所處實際施工設計環境的可靠度優化設計方案。
2.3彎沉設計方法
路面的功能函數,即路面的極限狀態方程定義為:g=N-n。其中:N為路面的疲勞壽命;n為預估軸載重復作用次數,其可靠度R=P(g>0)=P(N>n),公式中:ls為路表實際彎沉;lR為路表容許回彈彎沉。可見,采用lR-ls和N-n兩種功能函數并無差異。因此,在瀝青路面的可靠性分析中,彎沉的解析解是關于路面結構層模量、結構層厚度等參數的極為復雜的隱函數。為了對柔性路面進行可靠性分析,采用標準FORTRAN語言編制了計算機程序RELF1,該程序采用了概率分析中的蒙特卡洛模擬法,在每次模擬中,利用計算彎沉的簡化公式來求三層體系路面結構雙圓荷載輪隙中心點的彎沉值以及路面結構的疲勞壽命。
3結束語
總體而言,我國道路工程的瀝青路面結構建設市場已經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其全面提升工程建設使用效果的同時,也為結構設計的科學合理性帶來的新的要求與挑戰。相關人員應加大可靠度設計的優化研究,即在明確缺陷的基礎上,找出科學技術應用方向與重點。事實證明,只有這樣,才能使瀝青路面的可靠度優化設計達到工程項目對其結構作用效果提出的需求目標,從而緩解現代化經濟建設給交通運輸業發展帶來的壓力。為此,研究人員應結合工程建設的實際情況,采用具有針對性的可靠度優化設計策略,來降低市場環境的多元化發展對工程建設穩定性所帶來的影響。
參考文獻:
[1]周大偉.城市道路瀝青路面典型結構的優化設計[J].市政技術,2016,(4):24-27.
[2]裴建中,賈彥順,張久鵬,等.瀝青路面結構可靠度的研究進展及展望[J].中國公路學報,2016,(1):1-15.
[3]于建游.瀝青路面結構可靠度的計算方法[J].交通世界(運輸.車輛),2013,(4):158-159.
作者:張培賢 劉寧 吳軍軍 李大明 單位:山東中咨公路咨詢設計有限公司
《體育器材管理系統設計》
摘要:本文針對當前高校體育器材管理現狀,設計一套智能網絡化的體育器材綜合管理平臺,從系統設計、功能模塊設計、數據庫設計三方面進行詳細介紹。
關鍵詞:體育器材;管理系統;設計研究
引言
體育器材管理是非常繁瑣的工作,由于學校的專業比較多,共同上體育課的情況經常出現,所以原始的手寫登記效率太低,不能夠滿足管理者對體育器材匯總與記錄的需求。在這種現狀的基礎上,開發與設計一種體育器材職能管理系統尤為重要,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減少體育器材的丟失與浪費,使管理更加智能化,在實際工作用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1體育器材管理系統設計
1.1設計目的及意義
體育器材管理系統的設計主要是為了輔助完成高等院校體育器材的選購、借用、歸還、登記、庫存管理等。對系統的權限進行合理分配,滿足用戶的使用操作需求。由于體育器材使用比較頻繁,所以系統要有及時更新的能力,反映出庫存情況,方便用戶及時處理信息。通過自動化管理服務系統,可以準確高校的對體育器材進行管理,減輕工作人員工作量,提高管理人員工作效率。
1.2系統設計
該系統采用C/S結構進行設計,通過該系統,體育器材管理員可以根據借用部門的要求,進行出入庫管理,對數據庫隨時進行更新。另外,借用部門也可以及時的查詢庫存量與之前的借用記錄。該系統可以及時、準確的反應體育器材的當前狀況,對相關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加強高校對體育器材的管理,提高體育器材管理人員的工作效率,減輕工作人員的勞動強度。根據分析,該系統采用三層體系結構來符合現實需求。構成這三層的要素分別為:表現層、業務邏輯層、數據層。
(1)表現層:以交互界面的方式與使用者進行溝通,使系統信息與用戶需求相連接,相用戶顯示信息數據并且從用戶方面得到相應信息,表現層中會有一個獨特的表現層包,對業務的邏輯進行解釋。
(2)業務邏輯層:業務邏輯層是整個系統的核心,主要包括信息系統領域中的所有工作,例如數據的錄入與演算,將來自于表現層的信息進行演算與驗證,按照表現層所接收的指令來判斷當前應該選取的數據層邏輯。
(3)數據層:數據層主要對執行數據庫操作所形成的常用函數進行封裝。數據層包含一個數據庫訪問包,可以通過數據庫來獲取信息,經過篩選與驗證之后,將數據傳送到業務邏輯層。
2體育器材管理系統功能模塊設計
高校體育器材管理模塊主要包含前臺功能模塊和后臺功能模塊,前臺功能模塊包含數據管理、借用管理、查詢管理。后臺管理模塊包含用戶賬號管理、器材的租借管理以及體育器材倉儲管理。其中,數據管理主要為了實現體育器材的種類以及數量的錄入、查詢、增加、修改等功能。借用管理主要記錄體育器材的借出與歸還。查詢管理主要對體育器材借用信息、歷史信息、庫存信息等進行查詢。
3體育器材管理系統數據庫設計
數據庫設計主要包含以下五個步驟:
(1)系統需求分析:是數據庫設計的基礎,收集數據庫所有用戶的信息資源與對體育器材的需求。
(2)數據庫概念設計:在需求分析的基礎上,按照特定的方法把需求對象抽象為獨立的數據模型。
(3)數據庫邏輯設計:在數據庫管理系統中把概念模型轉換為層析模型,為邏輯數據建立完整的數據庫結構。
(4)數據庫物理設計:將前期設計的邏輯結構具體實施到數據庫管理系統中,確定數據存儲的結構、存取路徑以及數據存放的位置。
(5)數據實施與維護設計:創建數據庫,針對項目的編碼工作來選擇數據入庫。
4結束語
該系統的設計主要以提高高校體育器材管理效率為目標,可以及時反映出體育器材的當前現狀,滿足高校綜合信息化發展的需求,對構建數字化校園具有重要意義,是一個非常適用于當前體育器材管理的網絡化綜合管理平臺,對高校實現自主化管理起到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熊焰,李愛蛟,庹中靜,徐啟奎.高校體育器材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電子測試.2014-07-15.
[2]楊蘭,馬杰,龐敏.高校體育器材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通訊世界.2017-04-25.
[3]劉奮山.智能化體育器材管理系統的設計與實現[J].電子設計工程.2017-07-05.
作者:白波 單位: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推薦閱讀:《創意設計源》(雙月刊)創刊于2009年,是由上海市輕工業科技情報研究所、上海工業美術職業學院聯合主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