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由于汽車在我國的普及,不同消費者購買、使用汽車的目的也不相同。汽車作為代步工具的同時,也兼具了一些其他功能,不同人群在使用汽車也有不同的需求。比如對于普通家庭來說,汽車作為交通工具可以遮風擋雨,路途中可以相比于坐公共汽車更加安靜舒適。但是對于好多從事商業活動的人群來說,汽車在滿足其基本產品功能的同時,高端品牌的汽車還會給其使用者帶來身份和地位的滿足感。也就是說不同人群對于汽車的需求也大不相同,所選擇的汽車也不一樣,比如轎車、SUV、MPV,我們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選擇不同種類的汽車,以滿足自身對汽車的使用要求。
關鍵詞:汽車;美學;產品設計
一、汽車產品設計中的人性化設計
產品的人性化設計是現代工業設計發展的大趨勢,任何產品的存在都是以人為目的,產品的設計和研究如果脫離了人就沒有任何存在的價值。產品設計的唯一目標就是以人為中心的設計,因此在產品的設計中進行人性化設計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比如在汽車內飾設計中,有些車輛的中控臺會向駕駛位偏移,方便駕駛員在駕駛汽車的時候操作。
二、人性化設計中的真、善、美
真、善、美分別反映了人的認識活動、實踐活動和審美活動的能動過程及其成果,真是人類對客觀物質世界及其規律的認識與把握。在現在的產品設計中,我們在實際項目中經常會遇到許多瓶頸與挑戰。然而在利潤最大化的市場導向下,在設計中出現的山賽、假冒偽劣產品,更是屢見不鮮。正是由于在這種利潤至上的環境中,很多設計缺少必要的道德意識約束,目前設計市場環境中出現了真假并存的現象,善與惡的混淆以及對于美好的模糊。真善美是人類精神的永恒追求,同樣在當代設計中追求真善美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
在追求真善美統一的過程中“,真”是設計的基礎,是善和美的前提;在真的基礎上體現人對物質和精神的雙重關懷,即達到了善。真,善、美是具體形態具有的有利于社會和絕大部分人生存的特殊性質和能力。而設計的終極目標是功能與審美的完美統一。功能與審美的完美結合則體現在人性化的設計之中,人性化、以人為本的設計就是要達到真善美的統一。
生活是藝術的靈感的重要來源,許多客觀事物都有其自身所固有的一種特質。然而,目前市場上的許多產品設計卻背離了事物原有的運行規律。對于真的追求與衡量標準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其標準與人們對于真的感知也在變化。很多材料在被人們廣泛使用之初,都表現出其性能于實用性的優越,但是隨著產品的迭代,被淘汰的產品回收處理的難度,卻成為污染環境的重大因素。為保護我們的生態環境,環保、綠色的材料隨之產生,這種材料在短時間之內被分解,這種環保材料廣泛應用體現了設計師對人與自然的關懷,符合客觀發展規律。
設計創作中的“善”分為“行為之善”和“理念之善”。理念之善表現為“人文關懷“”人性本善”。近年來興起的“通用設計”便體現了“人文關懷”,是指對能力有差異的人一視同仁,例如城市里的無障礙通道設計、環保綠色包裝材料均是善的體現。
接下來,對相關案例進行分析:假設做一款產品,首先在設計之初我們就應該考慮到其功能性所對應的市場成本及價值,任何產品都要以“真”為先,不能弄虛作假,質量首先要有保證,讓商家有賺,買家可用,這才是符合市場規律的。“善”體現在產品上要考慮到人文關懷,在設計一款產品的時候要對使用人群做定位,比如針對殘疾人設計的產品中,我們要充分的考慮到殘疾人身體不便等因素。“美”是產品的升華,一款好的產品,比如汽車,在它能開,開不壞,安全性有保障的同時(真),還要有一系列保護行人、保護駕駛者及乘客安全的配置(善),還要有其產品設計美,車身線條,內飾搭配等……
三、美丑與汽車產品設計的不同“風格”
按東方人的審美標準來說,呂燕算不上漂亮。“小眼、扁臉、大嘴以及滿臉的雀斑”,但她卻出人意外的在法國模特大賽上取得亞軍,這說明了中西方的審美區別,在不同環境下,不同文化背景下,你眼中的美在別人看來可能是丑,而你覺得丑的,可能換個環境就被認為是美。美與丑沒有明確的界定,有的只是世人的審美觀,只有在同一環境及文化背景下,才會有相對的美和相對的丑。
風格不同于一般的藝術特色,通過藝術品所表現出來的相對穩定、內在、反映時代、民族或藝術家的思想、審美等的內在特性。本質在于是藝術家對審美獨特鮮明的表現,有著無限的豐富性。藝術家由于不同的生活經歷、藝術素養、情感傾向、審美的不同,形成受到時代、社會、民族等歷史條件的影響。題材及體裁、藝術門類對作品風格也有制約作用,比如汽車設計中不同品牌的汽車尤為獨特的“風格”——寶馬“:豬鼻子”進氣格柵與“大雞腿”換擋桿。
參考文獻:
[1]楊家安.藝術概論[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5.
[2]寧紹強,唐克兵.產品的人性化設計[J].桂林電子工業學院學報,2003(03).
[3]鄭瑩,陳新華.真善美理念在當代設計中的闡釋和演繹[J].大眾文藝,2012(04).
推薦閱讀:汽車動力學論文文獻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