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上海市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領跑者,位列最早進入工業化的一批城市,同時也是最早跨入后工業化階段的城市之一。通過近年數據分析顯示,上海第一產業對全市經濟發展的貢獻較弱,第二產業占比不斷下降,第三產業飛速發展,占比已超過七成。上海產業結構面臨調整與發展轉型階段,后工業化時代下上海產生的一些問題較為有代表性,包括產能過剩、制造業“空心化”、投資效率和對外貿易結構等,為此提出注重創新性科技研發、促進投資結構轉型、產業間共享資源等思路,促進上海產業結構優化。
關鍵詞:后工業化;產業結構;上海市
0 引言
中國的科技水平在過去幾十年中取得了重大的、具有突破性的成就,經濟學界逐漸產生這樣的共識,即中國工業化基本實現,并且開始逐步向后工業化階段過渡。1973年,美國社會學家丹尼爾·貝爾提出“后工業化”,對這一概念最簡單的解釋就是服務業的產值和就業超過工業和農業,即第三產業成為某一國家或地區發展的引導力量。
后工業化為產業結構優化提供良好環境。技術創新是后工業化的決定性因素,有助于勞動生產率高,人均產出上升。產業中企業的生產成本能夠大幅度下降,從而使得企業能進一步擴大投資,在創新、研發等方面,大量勞動力流入第三產業。隨著人民生活水平和可支配收入不斷提高,對第三產業中精神消費、享受消費的需求大幅增加,加之勞動力大量流入,第三產業呈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和良好的發展條件。
但后工業化社會也存在一些問題。首先,城市化進程與工業化進程不協調。后工業化社會中,第三產業總產值超過第二產業但產業尚未形成體系,后工業化突出的地區不斷吸引人口流入,大量較為落后的地區城市化能力削弱,地區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出現。這一變化加大地區差距,阻礙城市化進程。其次,后工業化社會中的產能過剩。在工業化階段,大量資本投入市場,在工業化后期顯示出部分產業投資過熱,產能擴張速度遠超于需求增加速度。在后工業化時代,提升生產效率達到供求基本平衡,使更多資本和勞動力流入第三產業,形成新的經濟推動力量,才是新目標。
上海作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領跑者,上海建設初期“以工業化為中心”,在大量政策扶持、人才引進和創新創造的輔助下,上海離工業化目標不斷接近,直至基本實現。之后隨著社會不斷開放、經濟快速發展,上海開始著手第三產業建設。上海積極促進國際貿易、勞動力流動、金融及信息產業發展,不斷挖掘第三產業發展潛力,增強第三產業的價值創造能力,從而使得第三產業至今已經成為上海經濟發展的支柱力量。這樣一來,上海也趕在大多城市之前,進入“后工業化社會”,上海的產業結構調整優化遇到了較新的問題,需要及時分析并提出優化思路,促使上海產業結構向好調整,有利于進一步完善其他地區進入后工業化階段的產業結構發展思路。
1 上海后工業化下產業結構的現狀
1.1 上海整體產業結構現狀及影響因素
上海是中國最大、最主要的經濟中心之一。上海的產業結構經歷多次轉型,從最初以輕紡織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向綜合性工業基地轉變,以及從以第二產業為主的“二、三、一”產業結構向第二、三產業共同推動的“三、二、一”產業結構的轉型,對上海城市功能的轉型也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2012-2019年期間,上海全市生產總值持續上升。其中,第一產業對于經濟貢獻較小。第二產業生產總值呈現逐年遞增的趨勢,但是其占全市生產總值的比重則保持下降。第二產業是上海產業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點。第三產業占全市生產總值比重最大且有不斷上升的趨勢,至2019年底已突破百分之七十,以現代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在上海發展迅速,第三產業成為上海發展新動力。
從就業結構來看,根據2019年第四次經濟普查結果,上海第二產業從業人口下降,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口增長。第二產業規模效益在不斷擴大,勞動生產率提升和生產技術在不斷提升,產業的用工規模總體下降。同時,第三產業對于吸納就業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根據配第—克拉克定理,隨著經濟發展,勞動力首先由第一次產業向第二次產業移動,當人均收入水平進一步提高時,勞動力便向第三次產業移動。這也就說明了上海市的后工業化已經較為深入,這一時代下第三產業將愈發成為產業調整和發展重心。
上海產業結構呈現以上變化趨勢,其原因有以下幾點:(1)自然稟賦,上海地處長江入海口,交通運輸極為便利,利于進出口貿易和人力資源的流入。同時,上海氣候宜人,適宜居住工作,能引入人才并從外界吸收高新技術,對于各產業產品的需求量也較大,因此第二產業能得到較好發展,第三產業有巨大潛力。上海走在全國進入后工業化時代的最前端。(2)人口規模變化,上海人口大幅度增加,外部勞動力大量流入,既包括國外勞動力技專業技術人員也包括國內普通勞動力。勞動力大量進入第二三產業,有助于擴大產能,促進產業發展,也使得第三產業增長就業彈性不斷提升,產業發展潛力深化。(3)需求結構,上海市民收入特別是可支配收入逐年遞增,從滿足物質需求向更廣泛的精神需求、享受消費轉變,因此產品不僅限于日常生活所必需,高端消費、享受型消費增加且占據消費需求比重不斷增加,由此促進供給方面的第三產業供給量大幅增加,后工業化特征明顯。(4)技術創新,上海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之一,前沿科技融入產業發展,有利于提升第二產業生產效率,有富余勞動力及充足投資進入第三產業,后工業化繼續深入。(5)國際貿易,上海進口產品主要以資本密集型為主,而出口產品以資源密集型為主,表明上海生產能力不斷加強,又積極進口高端先進機器設備進一步促進第二產業發展,第二產業產值增加的同時占全市產值比例下降,即生產效率提高。如此便有更多資本和勞動力進入第三產業,加快第三產業的開發。(6)政策支持,中央將上海定為最早一批改革開放的城市,為上海提供極好的機遇,幾年來又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宏觀把控產業結構調整,改進產業發展中的問題。
推薦閱讀:現代面粉工業雜志投稿字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