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下面是高級工程師評職論文范文,第一篇論文介紹了綠色建筑技術優化設計,介紹了綠色建筑設計的發展程度,針對建筑結構設計給出了相應的優化方法。第二篇論文介紹了車輛荷載對基坑支護的影響,將車輛荷載簡化為移動恒載+動力荷載,并與將車輛荷載簡化為等效靜荷載進行對比分析。
《綠色建筑技術優化設計》
摘要: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綠色建筑行業成為城市發展的重中之重。綠色建筑設計的發展水平更是代表著城市的發展程度。對于綠色建筑行業來說,設計出一個好的建筑作品是一個方面,能夠將好的建筑作品進行全方位的優化并且進行實踐才能夠占有一席之地。本文針對當前綠色建筑結構設計優化方法的應用進行簡單的研究,并且得出一些結論。
關鍵詞:綠色建筑技術;建筑設計;優化;結合
引言
隨著經濟的逐漸發展,人們開始對建筑有著一定的要求,且要求越來越高。對于建筑物不再滿足于僅僅是能居住就可以,而是對于建筑物的外形、安全、價格都有著全方位的評判。當前的綠色建筑技術更是符合社會發展的步伐,綠色建筑設計的理念又讓城市發展不斷的合理化、科學化。面對這樣的狀況,建筑設計中過去的設計方法與理念已經逐漸被代替,取而代之的是性價比更高的方式與觀念。針對這樣的情況,將綠色建筑設計的方法進行優化,已經是刻不容緩。
1總概
1.1建筑設計
建筑設計簡單的來說是指建筑物的整體布局設計。其設計內容包括建筑物的內外形狀、大小、構造等。根據當前社會的需求進行研究分析,創造出一個空間環境,該空間環境符合人們的審美以及需求愿望。設計的成果主要是建筑物的總平面圖以及相對應的輔助圖[1]。建筑結構設計是當前的設計行業中比較重要的一個部分。城市的發展離不開建筑物的積累,建筑結構設計的重要性也顯現于當前的社會發展中。建筑結構設計包含著許多專業知識,每個知識錯綜復雜相互關聯,這就為這個設計行業的發展增加了難度。
1.2綠色建筑
綠色建筑的核心在于保護環境,其主要利用建筑物的各種特性增加入住人的體驗感,同時利用建筑物的特性對環境進行保護。綠色建筑能夠在設計過程中對土地進行節約,對資源的利用率也能夠達到最大。節省能源、減少成本,這樣就能夠保證資源不被浪費。將綠色建筑技術對當前建筑設計進行全方位的優化,這樣就能夠保證建筑工程的進度與質量。
1.3應用原則
綠色建筑設計優化是對建筑物的整體設計優化的重點。建筑設計作為建筑物的基礎支撐,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對綠色建筑物設計研究是當前建筑行業的重點之一。當前綠色建筑物設計的研究方向主要在于兩點:①成本資源節約;②實用性與美觀性提升。簡單的來說,這兩點的涉及的不僅僅是兩個方面,而是整個綠色建筑物設計所必須要涉及的知識。針對成本、資源節約就必須要對綠色建筑物結構整體設計進行全方位的優化,包括其使用的材料等。針對實用性與美觀性則是要更注重對其材料特性等進行優化[2]。
2優化設計過程
2.1分析建筑環境
在對建筑物設計之前,就要先確定一個理念。這個理念就是讓建筑物不會破壞環境,同時還能節約資源。設計者在設計之前必須要到建筑環境中對建筑物所處的環境有一個大致的了解。對氣候、濕度、溫度等數據都要有一個對應的了解,并且根據數據進行環境模擬,最終確定應用的材料與設計方法。
2.2總平面設計優化
對于建筑設計來說,是分層次進行設計的。從主體框架到細節設計都是要按照對應的層次進行設計的。也就是說,在設計過程里,專業人員要進行分類,針對不同的地方進行優化。對于自己手上負責的優化項目要達到最好。針對整體優化的工作人員會更加注重整體與部分之間的聯系,對每一個部分進行有效的研究分析,加強與整體之間的聯系。要放眼于整個建筑物的設計,對于整體的性能要更加注重。針對部分中所使用的材料等也要更加注意,只有部分達到最好,才能夠保證整體的性能最佳。建筑物的基礎結構決定著建筑物之后的性能發揮。
2.3其他細節布局設計
建筑物的基礎設計流程中就會特別注意使用優化方式。針對當前的狀態進行設計就能夠改善過去的許多細節。對于地質地基、基礎構造等都要格外認真。優化基礎不僅僅是優化當前的設計方法,更是要優化設計理念。對于許多情況來說,書上的不一定能夠完全的符合實際環境,就必須對實際環境進行改善。針對于實際環境開始就地考察優化[3]。在建筑整體設計之前,就對當前的基礎進行研究分析,將整體構造與結構進行穩定提升。
3當前優化方法與存在問題
3.1專業人才缺失
常言道術業有專攻,但是在綠色建筑設計這塊明顯能夠感覺到即便設計人員都是相對應專業的,可是在發展的過程里,不能僅僅靠書本上的理論知識。在實踐過程中,會出現很多的狀況是課本上并沒有講解的問題。專業人才雖然已經了解并且儲備專業知識,但是由于工作經驗不足,可以借鑒的實例少之又少,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專業學生的潛力與知識應用。工作人員整體即便有基本知識卻不能將其完全發揮出來,僅僅是紙上談兵。在建筑設計方面,很多工作人員并沒有熟練掌握其當中的工作要義。因此,在做出的成果中是很難應用于現實情況的。工作人員整體水平低,專業知識雖然儲備的充足但是卻不能完全地應用于所需環境。
3.2設計不合理
當前綠色建筑在設計中有許多不合理的地方,在當前的綠色建筑設計中可以發現,我們的設計者在設計過程中還是追求外表樣式新穎。但是這樣就會導致土地資源、能源資源的浪費。在設計過程里設計者由于經驗不足僅僅是照搬國外的設計理念,就會造成設計成果與環境不符合,最后違背綠色建筑設計的高效、適用的原則。
3.3建筑成本與周期
當前綠色建筑設計發展較晚,發展的過程也非常的艱辛。由于我國當前的發展環境,綠色建筑設計理念使發展的成本不斷的增大,周期變長。這就在一定程度上對發展造成一定的阻礙。
4解決策略
4.1人員問題
由于目前工作人員所缺少的不是專業知識,缺少的是實踐經驗,那么,公司可以定期將工作人員帶到其他的設計企業中互相交流學習。向老一輩有經驗的員工學習,了解他們解決突發問題的方法,學習他們的經驗。公司若是想要更好的發展,可以派遣學習小組到國外大型企業進行專業交流,學習先進的設計理念與實踐科技。從根本上改變工作人員對設計行業整體的認知。在不影響工作的前提下,工作人員可以自己私下研究學習,每一個提出的解決方法都是建立在實踐的基礎上才能被認可。工作人員可以自己提出方法提出問題,然后利用手上現有的資源進行調控嘗試,這樣在實踐中證明理論,用理論指導實踐。
4.2環境問題
對于現在設計行業發展的現狀,僅僅是學習實踐他人理論是不夠的。每一個設計者由于所處的時間、地理位置、環境都是不一樣的。設計人員不應該就單一的照搬照抄,這樣到最后還是會由于其他因素導致的差異而出現問題。因此,學習他人的經驗、理論、設計觀念是一部分,總結他人的經驗、理論、設計觀念才是最重要的[4]。能否將他人精華融會貫通,并且加入到符合自己現狀的設計理念里。這才是設計發展的關鍵。完善系統,注意每一個過程,每一個問題。開拓研究,將目光放長遠,進行科技創新,將自己的經驗與他人的經驗相比較進行學習。企業要為此引進大量專業人才,培訓過去的老員工互相交流,互相學習。
5結束語
社會發展在不斷的加快,社會前進的步伐也在不斷的提升。建筑設計已經不能夠簡單的進行設計、實踐了,而是要針對當前的社會發展進行更新、進行發展。只有不斷的更新自己的理念才能夠創造出好的建筑作品。根據當前社會的需求進行設計、優化,這樣才能夠保證不被淘汰。
參考文獻
[1]張文麗.探究綠色建筑技術在建筑設計中的優化與結合[J].經營管理者,2016(29).
[2]張書娜,趙杰峰,時瑞國.探究綠色建筑技術在建筑設計中的優化與結合[J].居業,2016(12):81~82.
[3]楊樹榕.分析綠色建筑技術在建筑設計中的優化與結合[J].工業,2016(12):145.
[4]何懿.論綠色建筑技術在建筑設計中的優化與結合[J].建材與裝飾,2017(44).
作者:劉雨溪 單位:中國城市建設研究院有限公司
《車輛荷載對基坑支護的影響》
摘要:目前的基坑支護設計規范并未明確說明是否考慮以及如何考慮車輛荷載,將車輛簡化為等效靜荷載及移動恒載+沖擊荷載,并通過具體的基坑實例加以計算分析。結果表明,車輛荷載對基坑有一定的影響,將車輛荷載簡化為等效靜荷載對基坑的影響小于將車輛荷載簡化為移動恒載+沖擊荷載。
關鍵詞:深基坑,車輛荷載,沖擊荷載,穩定性分析
隨著城市建設的飛速發展,市政道路及地鐵建設工程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基坑將面臨周邊車輛荷載的影響。在該類基坑進行支護結構設計計算時,勢必要根據車輛荷載的大小而加以考慮。在以往的基坑支護設計中,很少考慮車輛荷載的影響,只是在道路工程設計中,考慮車輛荷載對道路沉降的影響,且一般以等效靜荷載加以考慮。
文獻采用振動方程描述火車動荷載,然后等效為靜荷載進行相應的支護結構設計。文獻[2]將汽車荷載簡化為移動荷載和動荷載,以沖擊系數表征動荷載,分析汽車荷載對滑坡穩定性影響。文獻[3]將車輛荷載轉化為等效荷載并考慮車輛動荷載對基坑支護形式的影響。關于如何考慮車輛荷載對基坑支護結構的影響,建筑基坑支護技術規程并沒有明確給出是否考慮且如何考慮。在實際設計中,設計人員也是根據工程經驗進行考慮。本文在參考總結相關經驗的基礎上,將車輛荷載簡化為移動恒載+動力荷載,并與將車輛荷載簡化為等效靜荷載進行對比分析,并以具體工程實例加以計算分析。
1汽車荷載的取值
本文主要采用兩種方法計算汽車荷載,即:將汽車荷載簡化為移動恒載+沖擊荷載;將汽車荷載簡化為等效靜荷載。
1.1移動恒載及沖擊荷載的計算根據文獻[4],公路路面及橋梁設計中對車輛荷載的處理方法,通常有以下三種:
1)動力荷載:即通過建立車輛振動模型,計算得到車輛附加動荷載,然后將動荷載通過動荷載系數反映出動荷載對路面結構等的影響。
2)移動恒載:將車輛荷載簡化為沿行駛方向的大小等于車輛自重的常荷載。該種處理方式用于目前的鐵路和公路橋梁汽車荷載計算中,其沖擊力以沖擊系數表征。
3)移動隨機荷載:因路面的平整程度是個典型的隨機過程,故車輛作用于路面的附加動荷載也具有隨機性。在實際工程中,可根據具體情況及精度的要求靈活的選擇處理方式[2]。
1.2車輛等效荷載的計算根據文獻[3],目前考慮車輛動荷載常用的方法有集中荷載法和等效均厚土層法。
1.2.1車輛等效荷載的計算基坑支護中,通常將基坑支護的影響區域作為一個大的擋土墻,把基坑周圍土體破裂面范圍內的車輛荷載用一均布等效荷載來代替[8,9],即把基坑周圍土體上作用的車輛荷載換算成土層厚度,再按照該土層厚度最支護結構的土壓力進行計算。具體的,根據極限平衡法得出不考慮車輛荷載作用時基坑的破裂角,再根據破裂角計算出破裂棱體的寬度及車輛的擴散長度,最后求出等效的土層厚度。該法即認為基坑上承受均布荷載,再將該均布荷載作為基坑周邊的超載來計算對支護結構的影響。1.2.2集中荷載法的計算根據《公路工程技術標準》的規定[10],對于公路—Ⅰ級和公路—Ⅱ級,汽車荷載采用相同的汽車荷載標準值。
對于550kN的汽車,輪距為1.8m,軸距為3m+1.4m+7m+1.4m,前軸重力標準值為30kN,中軸重力標準值為2×120kN,后軸重力標準值為2×140kN,前輪著地面積及寬度為0.3m×0.2m,中輪及后輪的著地面積及寬度為0.6m×0.2m,汽車外形尺寸為15m×2.5m。計算時,具體的:先確定車輛的類型,以便確定車輛重量及輪距等,再將車輛荷載簡化為靜荷載,最后將車輛荷載進行分配。
2工程實例
成都某基坑項目位于成都市高新區紅牌樓附近,基坑深度約9.3m。場地地貌單元屬岷江水系一級階地。據鉆探揭示,場地地層結構簡單,主要由第四系人工堆積雜填土,層厚1.60m~2.60m,淤泥質粉質粘土,于場地內局部地段分布,層厚0.70m~1.10m,第四系全新統沖積的粉質粘土,該層在場地內局部分布,層厚1.00m~2.70m;粉土,該層在場地內分布較普遍,層厚0.50m~5.20m。細砂該層在場地內普遍分布,層厚0.50m~3.20m;松散卵石,層厚0.50m~2.20m;稍密卵石,層厚0.50m~2.90m。中密卵石,層厚0.50m~3.40m。密實卵石,層厚0.60m~3.40m。場地地下水主要為賦存于第四系砂卵石層中的孔隙型潛水及少量人工填土層中的上層滯水,受地下徑流、大氣降水補給;排泄方式以地面蒸發、地下徑流為主。各層土的參數如表1所示。基坑的東側因需作為場地渣土車通道,故必須考慮車輛荷載對支護結構的影響。
2.1按照移動恒載及沖擊荷載計算如前述,車輛荷載包括車輛自重及車輛動力荷載,車輛自重以移動恒載表示,車輛沖擊荷載以沖擊系數量化。以公路—Ⅱ級汽車荷載為例(見圖1)。2.2按照車輛等效荷載計算根據地勘報告給出的土層參數,計算破壞棱體的長度L0,忽略車輛荷載對滑動面位置的影響[9]計算寬度不應超過分段寬度,當分段長度小于13m時,按照實際分段長度計算。
2.3計算結果及分析針對本段基坑采用的護壁樁支護形式,表2將上述兩種計算車輛荷載的方式進行比較分析,其中正常情況是指未考慮車輛荷載的情況,方法1表示按照移動恒載及沖擊荷載考慮車輛荷載的情況,方法2是指按照車輛等效荷載計算車輛荷載的情況。從表2可以看出:1)考慮車輛荷載的影響與不考慮車輛荷載作用的影響對基坑的安全性影響比較大;2)將車輛荷載轉換為等效靜荷載后對基坑支護結構的影響比將車輛荷載簡化為移動恒載+沖擊荷載后對基坑支護結構的影響小;3)目前的基坑支護設計規范并未明確說明是否考慮基坑周邊的車輛荷載以及如何考慮車輛荷載。
3結語
目前的基坑支護設計規范并未明確說明是否考慮基坑周邊的車輛荷載以及如何考慮車輛荷載,本文通過總結常用的兩種考慮車輛荷載的方法并結合實際工程實例,得出如下結論:1)車輛荷載的作用對基坑的安全性有一定的影響,具體的影響視車輛荷載的情況而定;2)是否考慮及如何考慮車輛荷載,應視具體的項目情況而定。
參考文獻:
[1]孫鵬,夏景仁.較大動荷載作用下深基坑的支護[J].遼寧建材,2005(4):40-41.
[2]葉四橋,唐紅梅.汽車荷載對滑坡穩定性的影響分析[J].重慶建筑大學學報,2006,28(5):106-109.
[3]劉素錦,郭偉明.淺析車輛荷載對深基坑支護結構的影響[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09,5(1):105-107.
[4]DongliChangHeehgnLee.Impactfactorsforsimple-spanhigh-wayginderbrideges[J].JournalofStructureEngineering,1994,120(3):204-212.
[5]周華飛,蔣建群,毛根海.路面不平整引起的車輛動荷載分析[J].中國市政工程,2002(3):10-13.
[6]黃仰賢.路面分析與設計[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8.
[7]CJJ77—98,城市橋梁荷載設計標準[S].
[8]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擋土墻國家建筑標準設計圖集04J008[Z].2006.
[9]土質學與土力學[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10]JTGB01—2014,公路工程技術標準[S].
作者:灌千元 單位:成都四海巖土工程有限公司
推薦閱讀:《建筑節能》雜志,創刊于1973年,是由中國建筑東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主辦,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建筑節能中心、清華大學建筑節能中心和中國建筑學會建筑材料分會協辦的國家級建筑節能專業技術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