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人們不再需要只是用于庇護的居住空間,它還應被賦予,整個城市和人文的統一和諧屬性。
正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諾在 1 9 4 3 年提出“需要層次理論”,他認為,“歸屬和愛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滿足了這一需要,人們才有可能“自我實現”。
基于這一理論的提出,對于當今住區的住宅建設及其周邊的小區設施的設計,就應從心理學角度,再度矯正,達到有機結合,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在實際設計規劃與實施過程中,要做到這一點,只需體現“家”這一主題,便把握住了設計的主線。
關鍵詞 住區設計,歸屬感,心理需求,人性化,和諧統一,生態環境
中圖分類號:S6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在建筑業發展成熟的今天,“歸屬感”成為了又一新的理念,被作為新鮮血液大量灌輸于設計框架中。
然而,這一理念,是首先從人的心理需求出發的,它屬于文化心理范疇。一般地說,歸屬感是指單獨個體或單獨集體對某一事物或者現象的認同程度,并與這一事物或現象發生關聯的密切程度。針對不同對象,人們的歸屬感的維度是各有不同的。
于我們這一課題來說,人們對住區空間歸屬感的緯度,可以從五個方面,對其進行考量,即:舒適感、識別感、安全感、交流感、成就感。
一 住區公共區域及建筑的設計概況與存在問題
現今,住區公共區域及建筑在設計上普遍問題,就是沒有區域特色。
所謂區域特色,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面來說。
首先,廣義上講。我國幅員遼闊,經緯區間跨度大,民族眾多,文化種類豐富。每個省市都有其獨特標志性的建筑景點。然而,就人們的居住社區來看,體現其本地風格的地方甚少。完全沒有活化當地的人文特色在設計上,并不能引發人們心理的依附感和歸屬感。
其次,從狹義上講。只就一座城市里的各大小社區來看,其設計創意上來看,也都是千篇一律的。譬如,一座城市,東部臨近水域,西部臨近郊區,然而兩區之間的居住群體,均是一色的風格,毫無動態的過渡之美感。
我們整座城市設計理念所追求的“和諧統一”這一定義,并不是指,風格單一,欠缺地域性特色地照搬抄襲。這樣的居住氛圍,并不能體現出,這一社區居住人群的生活層次特點和精神娛樂的需求。這樣的設計,注定不會是成功的。
二 室內空間設計與公共空間設計的平衡性與和諧性
從建國初期至今,人們對室內空間設計的想法與需求在日益更新。尤其,從八十年代后期,住宅分配體質的改革,以及之后的住房商品化的基本實現,在這一方面的消費指數也在逐年上升,消費觀念也趨于流行化,個性化。
以年代為劃分,室內空間設計大體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1建國初期的前蘇聯設計手法
這一時期的室內設計,取締了之前以起居室為中心的模式,更改為內廊格式的布局,增加獨立房間,改善了廚房和衛生間的條件,但使得多家住戶運用一套住宅,由此產生許多不便。
2六十年代的簡易住宅
這一時期的簡易住宅,不分條件地采用了“淺基,薄墻”等節約措施,卻并不能滿足住戶的基本居住需求和生活要求,卻適得其反地造成了許多浪費。
3七十年代少數大城市興建高層住宅
這一時期,少數大城市,為解決住宅資源緊缺問題,開始研究高層建筑的多種體系,但由于建筑標準控制尚未完備,最終并沒達到預期效果。
4九十年代的商品住宅
這一時期,商品住宅的產生熱潮帶動了室內外居住環境的創新設計概念。使得室內設計成為一種整體藝術賦予了室內居住環境更大的靈活度和使用度,更能體現居住者的內心需要和挖掘了室內設計的市場潛在需求。
從上所述,不難看出,室內空間設計正在逐步成為住區不可或缺的部分。
在當今,人們已對室內空間設計有了充分的認識和個體需求。然而,在一片流行趨勢之下,形成的結果,就是小空間設計與大空間設計的風格相沖突,大空間與小空間不融,失去了整體的和諧因素。
所謂和諧社區,提倡的是共享空間,注重城市與社區之間的公共區域,公共空間和共同使用的設施。
然而,近年來,整體社區的設計,在街道,廣場等公共區域上,越來越多地忽略了居民住宅小空間與周邊環境大空間的和諧。
譬如,社區內外商業功能區地過度開發,造成廣場,街道等公共區域的環境污染以及噪音污染,許多已經超過了公共區域,嚴重影響和侵害了住宅區域里,人們的正常居住環境和休息。
再比如,社區公園,綠化區域,河道橋梁等區域,又被大量的商業運作企業所侵占,破壞了整體區間的和諧和寧靜。
從小空間方面來看,許多住戶住宅的室內設計上,求新,求變,在整體住宅的框架上做出大改動,更有甚者,只從小的個體出發,并不考慮其他住戶的利益,在居住樓群的承重墻體上大做手腳。
另外,還有許多住戶,為達到商業營業目的,擅自更改房屋格局或者擅自在樓外搭建房屋,嚴重影響了整座建筑體系乃至整個社區環境的健康形象和安寧環境。
以上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妥善和及時解決,必然會導致難以形成真正的社區凝聚力,從而影響,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舒適度和滿意度,必然會降低其對住區的歸屬感維度。
因此,做到室內空間與公共空間在設計上的協調統一,一切矛盾和問題,才會迎刃而解。
三 生態住區的可持續發展與良性運用
為創造寧靜和諧的居住空間,設計者應認識到,將住區營造成綠色環保的生態住區,才是居住者內心真正需要的。
家,是人們得以庇護,安歇,放松的場所。人們作為群居動物這一屬性,自從進化,經歷歷史演變,不論對物質享受的如何改變和提高,本質的需求,在大的方面,仍是沒有變化的。
試想,在當今,繁華都市里,人們居住在鋼筋混凝土構筑的房間里,要怎樣才能感受到輕松和祥。
這就需要我們探討并啟用“生態住區”這一概念。
生態環境最基本的要素是“綠”和“水”,其中,“綠”代表一種崇尚自然、回歸自然的設計理念。而“水”運用到住區設計之中,不僅能給人帶來歡愉、輕盈、溫和的感覺,而且還具有凈化空氣等重要的環保作用。有了二者的完美結合,既能取得豐富的環境效果,又能達到生態環保的目的。
當然,所謂生態住區的設計,并不要一味追求字眼的無限放大,而忽略了地區的局限性和能源的可調控性。
更需要說明的一點是,這些工作,要在可持續發展和良性運用的基礎上進行,才會起到積極作用。
在設計中,提倡綠化布局的層次,風格要與建筑群體相得益彰,而且,還要注意到,不同植被種類的相互補充,相互融合,為整個住區的生態環境發揮哪些有益作用。譬如,隔音,防塵,防風,等等。
總之,建筑樓體建構應考慮了自然與社會的雙重需要,做到個體與整體,內部與外部的和諧統一,以及個人與群體,與自然之間的交流需求。
結束語
我們身處于發達的城市中心,放眼望去,盡是華麗冰冷的鋼筋混凝土建筑。我們稱之為,“水泥森林”。
然而,作為城市的建造者和居住者,我們應該清楚,對于一座城市,林立的建筑承載的不僅是它們所具備的原始功能,還應賦予更多的含義和精神內容。
文化,歷史,人文以及一座城市,一個民族的精神面貌。
在經濟高度發展的今天,人們工作生活節奏明顯加快,各種壓力撲面而來。豐富的物質文明并不完全能給予人們真正的安全感。
那么,我們的安全感在哪里?
眾多的心理學研究告訴我們,“安全感”來自“歸屬感”。
在不遠的將來,住所的歸屬感設計將會有更廣闊的發展和利用空間,它會為我們的生活和工作,帶來更多的美感和舒適感。
參考文獻
【1】邱海雄,《社會歸屬感》——香港與廣州的個案比較研究,中山大學學報哲社版,1989.2
【2】馬健,《可持續社區的設計理念和方法研究》,天津大學,2003
【3】周滔,李啟明,綠色生態住宅小區在中國的發展分析[J].建筑管理現代化,2002,(1)
【4】王倩,王麗萍,《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年27期
【5】李小鵬,王景,《價值工程》,2010年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