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擴大資助資金來源渠道,增加資助供給,優化資助產品結構。目前,我國的大學生資助資金來源主要是國家財政撥款和學校自籌,社會援助較少,在面對貧困生對資助的巨大需求的情況下,我們應整合各方資源,形成合力,廣開渠道,吸引社會資源甚至是優秀貧困生畢業生反哺學校,讓愛傳遞。在增加資助供給的同時,我們還需優化資助產品結構,作為政府的轉移支付資金,我們要充分發揮轉移支付資金的使用效率,在各種獎學金、助學金等產品選擇時,應因地制宜,合理選擇大學生資助項目,可適當加大獎學金的比例和金額,發揮項目的激勵作用,在資金成本一定的情況下,實現效用最大化。
關鍵詞:經濟管理,資金,人力
完善制度建設,建立標準,減少資助需求。從制度經濟學角度來看,我們目前的資助制度供給不足,對利益相關人缺乏有效的制度約束,造成了制度的非均衡發展。在資助工作中,首先應加強基層民政部門的責任意識,完善問責制度,確保其所出具的家庭情況調查表的可靠性;其次,在貧困生認定過程。一要盡快完善認定標準,并以文件形式發放執行;二要加強評議認定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和多輪次化,使資助工作變成無限連續的博弈,建立貧困生檔案,加強資助工作的監督和反饋,讓學生在重復博弈中,加大失信成本,減少投機行為;三要研究建立高校學生信息庫、貧困生征信系統,在政府、學校、銀行、社會之間共享信息,加快大學生資助工作信息化建設,徹底消除搭便車行為,在源頭上杜絕失信行為,減少對資助的不合理需求。
明確人力資本投資目標,變“輸血型”資助為“造血型”資助。長期以來,我們比較重視對貧困生的物質資助、發放助學金、減免學費等方面,這有利于解決學生經濟上的困難,但卻并非是治本之策。高校育人的目標是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等綜合能力的培養。在今后的大學生資助工作過程中,要繼續加大人力資本投資,明確投資目標,改變傳統的重物質資助,輕精神資助的做法,變“輸血型”資助為“造血型”資助,實現大學生資助工作良性循環。在資助工作中,一方面要結合社會對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在解決其上學資金問題的前提下,加強能力培養與訓練,通過開展專題講座、職業培訓、社會實踐等活動,校企合作,搭建平臺,廣開勤工助學崗位、為他們提供各種鍛煉的機會,切實培養其實踐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創業能力等,提高貧困生個人的綜合素質,使其具備良好的市場競爭力;另一方面我們應將助學與育人相結合,以人為本,加強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心理輔導和引導,使其樹立誠信意識、感恩意識,養成勤儉節約、艱苦奮斗的作風,真正實現自尊、自信、自強、自立,實現自我解困。資助工作從“輸血型”向“造血型”轉變,提高資助工作績效,提升貧困生競爭力,使其從根本上擺脫貧困,這才是資助工作的最終目標。
近年來隨著中國高校教育實行并軌和收費制度以后,個人的教育投資成本急劇上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求學問題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為促進社會教育公平,保障家庭經濟學生能順利上學,降低個人的教育投資成本,提高人力資本存量,提高貧困人口教育收益率,對貧困人口進行相應資助成為政府工作的一個方向。大學生資助工作恰是實現教育公平,促進社會公平,提高社會人力資本存量的重要手段。
當前,大學生資助政策體系正在逐步完善,“綠色通道”、獎助學金、助學貸款、勤工助學、困難補助、學費減免等多種方式并舉,高校在實施政策過程中,仍存在諸多問題亟待解決。
貧困生認定標準不完善,認定機制不健全。貧困生的認定工作是助學金發放的前提和基礎,目前貧困生認定主要依據學生的申請和貧困生家庭經濟情況調查表,結合學校所在地的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由評議小組進行評議,并經系院的審核確定。整個認定過程中,由于評議標準體系不健全,無定量評價指標,評議小組要一一核實個人信息,成本較高,困難較大。此外,由于信息不對稱,在資助名額分配時,往往按照系、班級人數進行平均劃分,忽略了貧困生實際的分布情況,易造成資助不公平現象。
學生誠信度低,感恩意識缺失,交易成本高。大學生資助是國家的一項福利性政策,是國家調節社會財富再分配的一種手段,具有稀缺性,相對于人們的需求而言,供給不足。作為理性經濟人,人們都會試圖以最低成本獲得最大收益。因貧困生資助是一種無償資助,被人們認為是免費的午餐,而目前的大學生資助體系不健全,無剛性的認定標準,往往依據學生所交的當地民政部門出具的家庭情況調查表來進行認定,因信息不對稱,學校無法完全核實其真實性,從而導致學生獲取貧困生認定名額的成本較低,加上實際操作中,無完備的反饋懲罰機制,學生失信的機會成本很小,在此情況下,學生就有很大的動力,采取失信行為,進行虛假申報,以造成假貧困現象,騙取國家資助金等,造成社會資源配置效率低下,無法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此外,由于目前大學生多為獨生子女,往往以自我為中心,且受市場經濟的影響,價值觀偏功利化,感恩意識較弱。在假貧困生獲取資助成功后,不僅影響資源配置效率,影響社會福利的最大化,而且產生一系列的惡性循環,如因誠信缺失,使真正貧困的學生心理產生傾斜,對學校、老師的公信力產生質疑,同時也會造成一些學生產生心理失衡,都紛紛去爭奪助學金等,給后期的資助工作帶來更大的工作難度,增加交易成本,同時也會加大銀行資金風險,造成銀行惜貸的惡性循環。
勤工儉學崗位不足,資助方式缺乏激勵性。目前,勤工儉學崗位分為校內和校外,由于校內崗位一般工作量小,酬勞低,難有太大吸引力,而校外崗位因缺乏有效的溝通平臺,各大高校的校外崗位嚴重不足,難以滿足貧困生對勤工儉學崗位的需求。現在的大學生資助體系中,除了“勤”外,“貸、補、免”都有嚴格的要求,而“獎”和“助”是主要的資助方式,而無論從資助力度還是資助額度方面,助學金都比獎學金有優勢,這就造成部分學生產生思想偏差,學習動力不足,資助方式的激勵性大為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