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個人消費規模不斷提升,從而對個人消費信貨業務帶來了積極的影響。本文通過對互聯網金融消費信貨與銀行消費信貨的規模、產品、目標客戶等方面的介紹及對比,總結出銀行業個人消費貸款未來發展的方向及建議。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消費信貨 發展建議
自從1999年央行允許中資銀行開展消費信貸業務,我國個人整體信貸消費余額一直呈現增長的趨勢。2019年,我國整體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達到57.8%。在2018年末統計,我國消費信貸余額占GDP的比例達到了12.25%,與美國19.55%相比仍存在差距,但也從側面反映出我國消費信貸市場仍有可觀的發展空間。
1.互聯網金融消費信貸與銀行消費信貸進行對比和分析
1.1 互聯網金融消費信貸與銀行消費信貸發展的規模與速度。
從經濟學上來看常把投資、出口、消費比喻成為拉動GDP的三駕馬車,據數據統計,2019年全國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411649億元,占GDP比重41.59%。而2019年全年進出口總額為315446億元,占GDP比重31.87%,消費成為拉動我國經濟的主力軍。2013-2014年,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市場正處于發展的起步階段。進入2015年,政策試點擴大范圍、人行開始發放征信牌照,從互聯網巨頭到新型創業公司都開始布局消費金融,市場開始井噴式發展。據統計,2013年,互聯網消費金融交易規模僅為60億元,2014年交易規模則突破183.2億元,增速超過200%,2019年整體市場達到6萬億元。
反觀銀行業,2018年四大行個人消費貸款余額8607.74億元,比2017年8573.7億元增長34.04億元,增速為0.39%。其中四大行中,農行最為亮眼,余額由2017年的1421.84億元增加到2018年1662.85億元,增量居工、農、中、建四大行首位,但個人消費貸款在個人貸款中的占比仍是3.4%。據以上數據來看,互聯網金融企業消費信貸加速擠壓銀行個人資產業務,給銀行業帶來了巨大的沖擊。
1.2 互聯網消費信貸產品與銀行業消費信貸產品介紹。
隨著互聯網金融的迅速發展,互聯網金融企業紛紛開始戰略布局消費信貸,也相繼推出了許多產品,其中以螞蟻金服的花唄借唄、微信的微粒貸、京東白條為代表的互聯網信貸業務規模訊速達到萬億級,其活躍用戶在2020年3月達到了近10億戶。銀行業也推出很多款以現金貸、信用貸和有場景依托的貸款相關產品。較為常見的幾種有特定場景的產品為裝修分期、購車分期和留學分期等。而較為常見的無特定場景的信貸產品以賬單分期、現金分期、信用消費貸款為主。總體看,互聯網金融企業消費貸產品方便快捷但是價格相對高,傳統銀行消費貸產品程序繁瑣但是利率相對低。費率方面看,四大行的消費信貸產品年利率最高4.8%,最低3%。然而,不管是螞蟻金服的花唄借唄,還是微眾銀行的微粒貸或者京東白條,都是按日來計算利率,表面看似利率低,實際年化利率很高。螞蟻金服借唄的年化利率最低5.48010.最高21.9%。用借貸10000塊來舉例,支付寶借唄一年要支付547元-2190元的利息,建行的分期通業務最多只需要480元。用戶體驗方面看,互聯網金融以生活為切入口,讓客戶體驗到方便、快捷的服務體驗,客戶可以實現足不出戶申請消費信貸業務。但商業銀行相對于互聯網消費平臺,發放貸款速度較慢,消費者貸款手續繁。
1.3 互聯網消費金融企業和銀行業的客戶群體的比較。
互聯網金融企業不挑客戶,傳統銀行行業嫌貧愛富。互聯網消費金融為海量的學生、農民、低收入者等長尾客戶提供小額的金融服務。隨著80后、90后逐漸成為社會主流,適度超前消費使他們成為消費金融主流客戶。調查數據顯示,在年齡分布上,18-40歲的消費群體占比82.7%,其中,20-30歲的客戶群體占比最高,達到42.25%。此外,“90后”人群誕生于互聯網時代,對互聯網的接受度高,更加傾向于通過互聯網消費信貸來滿足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銀行業消費信貸的主要客群為代工客戶、AUM值較高的客戶和房貸客戶等有穩定收入來源的群體。而商業銀行貸款授信額度遠高于互聯網金融企業的授信額度,主要以大額消費貸款業務為主,占據了個人消費信貸的較大市場份額。
2.商業銀行消費貸款發展建議
2.1 加大線上消費貸款的發展力度。
在當前全面整治“互聯網金融”的大環境下,互聯網平臺消費貸款依然保持活躍。由于消費升級、供給側改革的不斷深化,大力發展零售業務是各家銀行戰略轉型的主要方向,其中,消費金融業務成為銀行發力的“主戰場”,銀行在消費金融領域的競爭將更加激烈。基于消費者年輕化、信貸業務流程簡潔化的趨勢,大力發展線上消費信貸有利于銀行拓展客群、提高體驗。
2.2 加深與互聯網金融消費企業的合作。
在未來的發展中,傳統銀行業與互聯網金融企業之間更多的應該是合作,而非競爭。競合發展,優勢互補商業銀行擁有大量優質客戶群體和較豐富的資金、渠道、技術等資源優勢。金融科技公司、互聯網平臺公司等,在產品創新、新技術運用等方面機制更靈活,更能及時抓住市場新需求和熱點并迅速開展營銷服務。商業銀行通過與互聯網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等持牌金融機構的合作,開展線上聯合貸款業務。合作方主要是發揮在渠道、獲客和在線技術方面的優勢,商業銀行主要是發揮在資金方面的優勢,雙方取長補短,在線對接,進行批量行外獲客,雙方各自獨立進行風控審批,共同實施貸后管理與催收。競合發展,優勢互補,形成互惠共贏的消費信貸方式,應該成為未來發展方向。
2.3 加大對長尾客戶和年輕客戶的拓展。
建議銀行運用科技工具,提升營銷成效,建立數據庫分析平臺和長尾客戶分析考核系統。加大產品的創新,增強產品特性。在面對大量的低端零售客戶,應深入了解長尾客戶對銀行產品與服務的真是需求,因地制宜的設計和創新一些有針對性、適合的銀行產品與服務,來贏得長尾客戶的認可,讓其更好的接受。
推薦閱讀:金融論壇期刊是c刊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