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為改善齒輪傳動性能,分析某二級減速器齒輪的靜強度、載荷分布和傳遞誤差,發現其低速齒輪副的載荷分布偏載和傳遞誤差相對較大。選取遺傳算法V2,結合Romax Designer,對比分析幾種齒廓修形與齒向修形的組合方式,其中最好的修形方式是將齒向鼓形修形和齒向斜度修形相結合。采取該方式對齒輪副進行優化,優化后低速齒輪副的傳遞誤差比修形前減小92.41%,齒輪載荷分布得到改善,低速齒輪副的單位載荷降低,齒輪副的可靠性和使用壽命均提高。齒輪修形優化后的減速器傳動更平穩,振動和噪聲減小。
關鍵詞:二級減速器; 齒形修形; 遺傳算法; 齒向鼓形; 齒向斜度
《激光雜志》(雙月刊)創刊于1975年,由重慶市光學機械研究所主辦。本刊是國家新聞出版局批準的國內外公開發行的刊物,以報導光電與激光技術為主的科技期刊。
0 引 言
在當前機械領域中,齒輪傳動是使用最多、應用最廣泛的傳動機構之一。齒輪傳動具有傳遞精確、平穩性好、結構緊湊、傳動效率高、瞬時傳動比恒定、傳動比大,以及使用壽命長等優點。[12]由于齒輪副實際生產加工和裝配存在一定誤差,齒輪嚙合受力產生變形,使得齒輪的性能和使用壽命降低。[35]齒輪修形可以提高齒輪嚙合性,減少嚙合沖擊,有效改善載荷分布,提高齒輪的使用壽命和承載極限,降低工作噪聲。[6]齒輪修形優化過程非常復雜,需要經驗豐富的設計者進行大量計算。
有限元法是比較流行的修形方法之一,很多學者和工程人員基于有限元法研究齒輪修形工作。劉輝等[7]提出最佳齒面三維修形計算方法,并在此基礎上開發與之配套的修形設計軟件;袁亞洲等[8]將二次曲線與正弦曲線組合為新的優化曲線,對齒輪進行修形優化;李瑞亮等[9]根據Romax Wind載荷分布分析,確定風電齒輪修形量,得到理想的修形效果;鄧慶斌等[10]基于Romax Designer對變速器齒輪展開修形優化,
對比分析齒面接觸疲勞強度、傳遞誤差、齒根彎曲疲勞強度和齒面載荷分布情況,認為微觀幾何參數對齒輪壽命和總成NVH具有一定影響;唐進元等[11]使用Romax和Kisssoft進行齒形優化設計;周金松等[12]將目標決策矩陣與Romax相結合,對齒輪進行修形,可增強齒輪傳動的平穩性。
為改善某二級齒輪減速器的傳動性能,選取遺傳算法V2,結合Romax Designer,分析比較幾種修形優化方式,并選擇最佳優化方式進行修形。修形后低速齒輪副的傳遞誤差顯著減小,齒輪載荷分布明顯改善。
1 齒輪傳遞誤差和修形優化
1.1 傳遞誤差的產生
傳遞誤差是造成齒輪振動和噪聲的主要原因,分析傳遞誤差也是齒輪動力學分析的關鍵內容之一。在20世紀70年代,SMITH首次提出傳遞誤差這一概念。若主動輪以絕對穩定的角速度進行轉動,則從動輪也應以此狀態轉動;否則,若從動輪位置與設定值出現偏差,則從動輪會產生位置偏離,即出現傳遞誤差。[13]
在無制造公差、不考慮齒輪受力變形的理想狀態下,在嚙合過程中兩齒輪間接觸點的長度始終相等,即
θ1r1=θ2r2 (1)
式中:θ1為小齒輪理論轉動角度;θ2為大齒輪理論轉動角度;r1為小齒輪半徑;r2為大齒輪半徑。
在實際情況下,由于存在加工誤差和嚙合齒面剛度變化,導致式(1)左右不相等,即傳遞誤差難以避免。傳遞誤差主要指實際位移與理論位移之間的差值。大齒輪實際轉動角度為
θ′=θ2+Δθ2(2)
式中:Δθ2為大齒輪實際轉動角度與理論轉動角度之間的偏差。
因此,傳遞誤差可表示為
TE=θ′r2-θ1r1(3)
1.2 傳遞誤差的主要影響因素和改善措施
齒輪傳遞誤差主要由齒輪加工、孔與軸配合間隙偏心和軸自身偏心等因素造成。各個齒輪誤差與傳動鏈誤差疊加后可得到整體傳動鏈誤差。[1]有效提升齒輪的制造和安裝精度,可以充分提高齒輪的承載性能和動力學性能。一方面,提高制造和安裝精度勢必要付出更大的成本;另一方面,齒輪運行受各種復雜因素的綜合影響,如相關零部件的變形、齒輪本身的變形、工作溫度的變化等,單靠提高精度很難消除不利影響。因而,在提高制造安裝精度的同時,對齒輪進行合理修形,可以有效提高齒輪的承載能力和動力性能。[14]
1.3 齒輪修形優化
根據齒輪修形方向的差異,可以將其分為齒廓修形和齒向修形2種。齒廓修形指順著漸開線齒廓方向對輪齒進行修形(見圖1),主要包括齒根修形、齒頂倒角、齒廓斜度修形和齒頂修緣等;齒向修形指順著齒寬方向對輪齒進行修整(見圖2),主要包括齒向鼓形修形、齒向斜度修形和齒端修薄等。齒端修薄又可分為齒端拋物線修薄和齒端線性修薄2種。目前,齒向鼓形修形和齒端修薄應用最廣泛。
在通常情況下,齒輪修形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減少齒輪嚙入和嚙出時的沖擊,減少振動和噪聲;(2)減少偏載,使齒面受載盡量均勻,提高齒輪的承載能力;(3)改善齒面嚙合的潤滑狀態,充分提升其抗膠合能力;(4)減小齒面相對滑動率和傳遞誤差。
2 遺傳算法在優化設計中的應用
2.1 遺傳算法的特點
遺傳算法是在進化論、群體遺傳學說和物種選擇學說等理論支持下創建而來的。其核心思想是模擬自然界中的遺傳法則和生物進化理論,從而形成過程探索最佳解的基本算法。[15]
遺傳算法適應性強、系統優化效果好、學習能力強,能在后期的不斷發展中逐漸成熟。遺傳算法不僅有進化計算的全部特征,也有自身獨有的特點:(1)探索過程不受函數連續性的約束,也無須必備優化函數導數的要求;(2)主要采用群體搜索方式,具有較高的隱含并行性,能夠充分提升整體計算速度;(3)屬于自適應搜索技術的一種,變異、選擇和交叉等過程都通過概率方式進行操作,不僅能提升整個搜索的靈活性,也有助于提升獲得最優解的能力;(4)將函數值作為搜索的目的信息,對函數形態無任何要求,在擴充性與普適性方面表現良好;(5)適合大規模復雜性問題的優化。[16]
2.2 遺傳算法優化過程
優化問題的一般數學描述為
minF=f(x1,x2,…,xm)
s.t.gj(X)≤0,j=1,2,…,m
hk(X)=0,k=1,2,…,m
xi,L≤xi≤xi,U,i=1,2,…,m
(4)
式中:X={x1 x2 … xn}為設計變量;F為目標函數;gj(X)為不等式約束;hk(X)為等式約束;下標中的L表示下限,U表示上限。
遺傳算法優化的基本運算過程[17]見圖3。
(1)初始化。設置計數器t=0、最大進化代數為T,隨機產生M為初始群體P(0)。
(2)個體評價。計算群體P(0)的個體適應度。
(3)選擇運算。將選擇算子用于群體,選擇操作主要在適應度評估基礎上進行。
(4)交叉運算。將交叉算子用于群體。
(5)變異運算。將變異算子用于群體。
在選擇、交叉、變異等運算后,獲得群體P(t)的下代新群體P(t+1)。
(6)終止條件判斷。如果t=T,在此過程中獲得的最大適應度即為最優解,計算終止。
遺傳算法優化的參數設計見表1。
3 仿真模型的建立和分析
某減速器傳動齒輪屬于斜齒圓柱齒輪,精度等級為ISO 7級,基本參數見表2。
齒輪材料為合金鋼,熱處理方式為表面滲碳后淬火。齒輪運行工況為:輸入功率7 kW,輸入轉速2 000 r/min,預期壽命10 000 h,工作溫度70 ℃。運用Romax Designer構建減速器的三維分析模型,模型包含齒輪、軸和軸承等,見圖4。
對初始模型進行仿真,主要分析靜強度和齒輪箱傳遞誤差。靜強度分析主要有彎曲強度校核、齒面載荷分布和接觸強度校核等。齒輪失效形式多樣,最常見的是輪齒過度彎曲疲勞而折斷,或者齒面過度疲勞出現點蝕等。因此,彎曲疲勞強度校核和接觸疲勞強度校核為必要的分析內容。優化前各齒輪最大應力結果與對應的安全系數見表3。低速級齒輪副的左側齒面是工作接觸面,高速級齒輪副的右側齒面是工作接觸面。高、低速齒輪副的接觸安全系數均大于臨界值1,完全能夠滿足設計需求。此外,高、低速齒輪副彎曲應力的安全系數也較大,說明具有較大安全裕量,能夠充分滿足強度要求,無須進行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