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人們運用生物與醫學聯系的觀點認識生命、健康與疾病。在關于健康與疾病的認識,人們認為健康是宿主(人體)、環境與病因三者之間動態平衡,這種平衡被破壞便發生疾病。這種以維持動態平衡的醫學觀所形成的醫學模式,即生物醫學模式。文章發表在《河北醫學》上,是醫學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醫學,醫學模式,后生物醫學模式
生物醫學模式在醫學史上發揮了巨大作用,為人類的健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逐漸發現它存在一定缺陷,給人們的思維活動帶來一些消極影響。指出來的目的在于補充和完善它。
文章重新審視了醫學模式的定義,提出了“后生物醫學模式”的概念,并對近年來醫學模式研究成果進行了梳理。作者認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是后生物醫學模式的各種概念中共識程度最高的,但也存在不少分歧——研究者們紛紛提出了各自“理想”的醫學模式。
如“基因、生物、心理、自然、社會醫學模式”、“自然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生物心理社會倫理醫學模式”、“協同醫學模式”、“大生態醫學模式”、“四維空間醫學模式”、“環生物醫學模式”、“天、地、人三才醫學模式”、“全息時空系統醫學模式”等,并對這些醫學模式一一進行了評價。此外,作者還對醫學模式研究中出現的兩種錯誤傾向:濫用“醫學模式”概念及對中國傳統醫學模式的盲目自戀現象提出了批評。
醫學模式(模型),從字面上看,是指醫學自身形態及人類醫藥活動的行為方式。由于醫學包括認識和實踐兩個方面,所以醫學模式也就包括醫學認知模型(medical model)和醫學行為模式(medical pattern)。前者是指一定歷史時期人們對醫學自身的認識,即醫學認識論;后者是指一定歷史時期人們的醫藥實踐活動的行為范式,即醫學方法論。醫學模式是從實踐中抽象出來的理論概念,常用語言文字或圖像表示。醫學模式一經形成,便會成為醫學實踐的指導。
由于醫學模式是人們對醫學實踐的抽象概括,因此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法,從不同的角度,會提出不同的醫學模式概念。例如關于古代醫學模式就有多種表述:經驗醫學模式、神靈醫學模式、自然哲學醫學模式、機械論醫學模式、僧侶醫學模式、彌散醫學模式、古代樸素的整體醫學模式等等;關于現代醫學模式更是爭論不休。
如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環境生態醫學模式、整體醫學模式、生物心理社會倫理醫學模式、生物心理自然社會醫學模式、多元醫學模式、生物心理社會整體醫學模式、大小宇宙相應模式、全息時空系統醫學模式等等。
通過對醫學模式研究成果的整理,不難發現關于近代生物醫學模式的共識程度是最高的,幾乎沒有爭議,而古代醫學模式和現代醫學模式則是爭論較激烈的兩個領域。至于對古代醫學模式的提煉,屬于歷史學范疇,其價值主要在于認識歷史的真實;而對于現代醫學模式的研究,則不僅僅是一個歷史問題,而且是一個現實問題。
其價值不僅在于對現代醫學模式進行被動的認識,而且還要對現代醫學模式進行主動的設計和定位,使之更加真實、更加合理,從而引導醫學實踐朝著更加理性的方向發展。兩者比較,后者意義重要重大。所以,本文將對學術界關于現代醫學模式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再現現代醫學模式研究概況,以便形成對現代醫學模式的更高程度的共識。
事實上,在諸多關于現代醫學模式的研究中,研究者并不只局限于“現代”這一時間概念,而是在對現代醫學模式進行概括的同時竭力設計人類醫學的理想模式,而這一理想模式已遠遠超出“現代”這一時間范疇,更多的是對未來醫學模式的設想。
因此,為了更準確地表述這一歷史階段的醫學模式,我將其統稱為“后生物醫學模式”。后生物醫學模式(post-biomedical model),就是指生物醫學模式以后的醫學模式。它不僅包括現代醫學模式,而且包括未來理想的醫學模式。
1、關于后生物醫學模式的共識: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
在人們一致檢討生物醫學模式的缺陷時,一種更為合理的醫學模式——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biopsychosocial model of medicine)實現了對生物醫學模式的超越。最早提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是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精神病學、內科學教授恩格爾(George L. Engel)。
他1977年在“Science”上發表了題為“The Need for a New Medical Model:A Challengefor Biomedicine”的論文,對生物醫學模式進行了批判,并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他指出:“The dominant model of disease today is biomedical……It leaves no room within its framework for the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dimensions of illness”.[1](P130) “To provide a basis for understanding the determinants of disease and arriving at rational treatments and patterns of health care,a medical model must also take into account the patient,the social contest in which he lives,and the complementary system devised by society to deal with the disruptive effects of illness,that is,the physician role and the health care system.This requires a biopsychosocial model.” [1](P132)
關于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這一認識最早是在1981年的第一次全國醫學辯證法討論會上被介紹到中國,[2](P4)引起了國內對現代醫學模式的關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憑著比生物醫學模式更科學的內涵,很快贏得了多數人對它的認同。
高級醫學職稱論文發表:《河北醫學》雜志于1995年創刊,是經國家科學技術部和新聞出版署批準,由河北省衛生廳主管、河北省醫學會主辦的綜合性醫學科技期刊(月刊)大16開(A4)、96頁,全年連續計頁碼。國內統一刊號CNl3-1199/R,國際標準刊號1SSNl006-6233。郵發代號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