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正確認識什么是小兒麻痹癥,產生此病的原因有哪些呢,應該怎么來治療呢,同時現在醫學中的新檢測管理方式有什么影響及意義呢?文章是有關醫學檢測學方面的論文。
摘要:患者多為1~6歲兒童,主要癥狀是發熱,全身不適,嚴重時肢體疼痛,發生分布不規則和輕重不等的遲緩性癱瘓,俗稱小兒麻痹癥。脊髓灰質炎臨床表現多種多樣,包括程度很輕的非特異性病變,無菌性腦膜炎(非癱瘓性脊髓灰質炎)和各種肌群的弛緩性無力(癱瘓性脊髓灰質炎)。脊髓灰質炎患者,由于脊髓前角運動神經元受損,與之有關的肌肉失去了神經的調節作用而發生萎縮,同時皮下脂肪,肌腱及骨骼也萎縮,使整個機體變細。
關鍵詞:小兒麻痹癥,臨床治療,醫學檢測論文發表
小兒麻痹癥的臨床分期及表現
小兒麻痹癥潛伏期為5~14天,臨床上可表現多種類型:
①隱性感染;
②頓挫型;
③無癱瘓型;
④癱瘓型。
(一)前驅期主要癥狀為發熱、食欲不振、多汗、煩躁和全身感覺過敏;亦可見惡心。嘔吐、頭痛、咽喉痛、便秘、彌漫性腹痛、鼻炎、咳嗽、咽滲出物、腹瀉等,持續1~4天。若病情不發展,即為頓挫型。
論文網推薦:《基礎醫學教育》,《基礎醫學教育》Basic Medical Education(月刊)曾用刊名:山西醫科大學學報(基礎醫學教育版),1999年創刊,在山西醫科大學和中國高等醫院校基礎醫學教育學會的領導下,在廣大作者和讀者的支持下,歷經多年的發展,本刊由季刊、雙月刊發展為目前的月刊,年載文量約400篇,學術影響力居同類期刊之首。恰逢國家繪制“十二五”科學技術發展規劃的歷史時刻,《基礎醫學教育》將抓住新的發展機遇,為促進我國基礎醫學教育的發展擔負起應盡的社會責任。
(二)癱瘓前期前驅期癥狀消失后l~6天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體溫再次上升,頭痛、惡心、嘔吐嚴重,皮膚發紅、有短暫膀胱括約肌障礙,頸后肌群、軀干及肢體強直灼痛,常有便秘。體檢可見:
①三角架征:即患者坐起時需用兩手后撐在床上如三角架,以支持體位;
②吻膝試驗陽性,即患者坐起、彎頸時唇不能接觸膝部;
③出現頭下垂征,即將手置患者肩下,抬起其軀干時,正常者頭與軀干平行。如病情到此為止,3~5天后熱退,即為無癱瘓型,如病情繼續發展,則常在癱瘓前12~24小時出現鍵反射改變,最初是淺反射、以后是深腱反射抑制、因此早期發現反射改變有重要臨床診斷價值。
(三)癱瘓期自癱瘓前期的第3、4天開始,大多在體溫開始下降時出現癱瘓,并逐漸加重,當體溫退至正常后,癱瘓停止發展,無感覺障礙。可分以下幾型:
1、脊髓型此型最為常見。表現為弛緩性癱瘓,不對稱,腱反射消失,肌張力減退,下肢及大肌群較上肢及小肌群更易受累,但也可僅出現單一肌群受累或四肢均有癱瘓,如累及頸背肌、隔肌、肋間肌時,則出現梳頭及坐起困難、呼吸運動障礙、矛盾呼吸等表現。
2、延髓型又稱球型,系顱神經的運動神經核和延髓的呼吸、循環中樞被侵犯所致。此型占癱瘓型的5%~10%,呼吸中樞受損時出現呼吸不規則,呼吸暫停;血管運動中樞受損時可有血壓和脈率的變化,兩者均為致命性病變。顱神經受損時則出現相應的神經麻痹癥狀和體征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以面神經及第X對顱神經損傷多見。
3、腦型此型少見;表現為高熱、煩躁不安、驚厥或嗜睡昏迷,有上運動神經元痙攣性癱瘓表現。
4、混合型以上幾型同時存在的表現。
(四)恢復期癱瘓從肢體遠端開始恢復,持續數周至數月,一般病例8個月內可完全恢復,嚴重者需6~18月或更長時間。
(五)后遺癥期嚴重者受累肌肉出現萎縮,神經功能不能恢復,造成受累肢體畸形。部分癱瘓型病例在感染后數十年,發生進行性神經肌肉軟弱、疼痛,受累肢體癱瘓加重,稱為“脊髓灰質炎后肌肉萎縮綜合征”。病因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