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所謂中醫肝病,似可分為兩類。一類為傳統中醫肝病,其辨治范圍包括肝氣、肝火、肝風、肝熱、肝陽、肝郁、肝厥、肝虛、肝實等;一類為現代中醫肝病,其對象包括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代謝異常性肝[1]病、酒精性及藥物性肝損傷等所有肝臟疾病,兩類肝病均可運用中醫中藥進行辨證論治。本文所論中醫肝病主要指后者,擬在中醫傳統的理論指導下,對肝炎、脂肪肝、肝硬化及肝癌等臨床常規肝病的辨治思路進行初步的探討和分析。一直以來又有“肝為萬病之賊”之說,一說最早見于清·魏之秀《續名醫類案·瘍癥》,他說“:夫肝木為龍,龍之變化莫測,其于病亦然。……肝為萬病之賊,殆以生殺之柄不可操之人耳。”王孟英倍加贊嘗,他在《柳州醫話》中說“:肺主一身之表,肝主一身之里。五氣之感皆從肺入,七情之病必于肝起。此余夙論如此,魏氏長于內傷,斯言先獲我心。蓋龍性難訓,變化莫測,獨窺經旨理自不誣。”其論是指在內傷雜病中,肝和足厥陰肝經病證(以下簡稱肝病)以及由肝或肝經病證所誘發它臟它腑它經(以下簡稱它臟)諸多病證,較它臟更為廣泛,誠如葉天士《臨證指南醫案》所說“:肝為傳病之源”。從《內經》以降直至現代,不少醫家對此均有論述,但內容分散而難窺全豹,現結合有關文獻試作探考,以就正于同道。
1診治肝病,初病杜漸,已病防傳
初病杜漸,已病防傳是中醫“治未病”學術思想的體現,它與現代醫學肝病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原則不謀而合。大多數肝病,如各型肝炎、脂肪肝等,在發病之初,邪氣初盛正氣尚不衰,在此階段及時辨證治療,阻止病情進一步發展,即為初病杜漸,可收到事半功倍的療效。特別是急性肝炎早期有轉為重型肝炎趨勢的時候,及早采用“截斷療法”,綜合運用中藥口服及灌腸,及時按重癥肝炎處理,多可取得“逆流挽舟”的效果。《醫門法律》曰:“引其邪而出之于外,則死證可活,危證可安”,此言可引為辨治之圭臬。
2肝體陰用陽學說的理論基礎
2.1體陰的含義體陰,“體”指實體或實質,體陰指肝臟質體屬陰,且病理變化多為陰血虧虛,其含義為。
2.1.1肝為厥陰經脈循行人體之腹、脅、胸等部位。
2.1.2五臟六腑生理功能特性不同五臟“藏精氣而不瀉”,六腑“傳化物而不藏”;五臟為陰,六腑為陽。肝為五臟之一,且位居下焦,故其體屬陰。
2.1.3肝主藏血肝必賴陰血之滋養才能發揮其正常生理功能,有“血液以濡之”,“肝……非柔潤不能調合”之說。《素問·五臟生成》云:“肝受血而能視”,肝之調節血量的作用亦是肝藏血的重要內容之一。王冰云:“肝藏血,心行之,人動則血運于諸經,人靜則血歸于肝臟。肝主血海故也。”“肝者,罷極之本”,即是指肝藏血的功能。
2.1.4肝體之病,以陰虛血虧為多見其一,肝之藏血不足稱為“肝血虛”,如不能滋養于目,則兩日昏花、干澀、夜盲等;不能濡養筋脈,則筋脈拘急、屈伸不利、肢體麻木;不能充盈沖任,則月經量少,甚則經閉。其二,藏血功能減退而致出血,如咯血、嘔血、血崩等,稱為“肝不藏血”。其三,肝之陰虛血虧,肝體失柔,可致肝氣升泄太過,陽亢風動等病變。其四,肝之為病對他臟影響,多見心肝血虛、肝脾兩虛、肝腎陰虛等證。
2.2用陽的含義
“肝用”泛指肝之功能活動。“用陽”指肝的生理功能和病理變化多以陽為主,其含義如下:
2.2.1肝在五行中屬木,通于春氣,主生,主升,為“陰中之少陽”。
2.2.2肝內舍相火,相火升發可溫養諸臟,尤如春陽始發,萬物生榮。朱丹溪即稱相火“惟有裨益造化,以為生生不息之運用耳”。
3討論
正是由于肝體陰用陽學說有著如此廣泛的理論基礎,因此才能對肝的生理、病理進行高度的理論概括,對中醫臨證有重要意義。首先,體用失調是肝病的基本病理變化的概括。古人把肝稱為“陰盡陽生”之臟,具條達之性,其性剛主動主升,又主藏血,全賴腎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具“體陰用陽”之性。肝體柔和,肝用條達,是維持肝臟正常生理功能的基本條件。肝之體用失調,陰陽不濟,就會產生各種病證。其次,氣血失和是肝病的主要表現。肝主疏泄,條暢一身之氣機,又主藏血,調節全身之血量,故肝病常表現為各種氣血失和的癥狀。
參考文獻
[1] 蔣健.關于中醫肝病學術的若干思考[J].中西醫結合肝病雜志,2005,15(2):65-67.
陳夢雷,等.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2:895.
陳大舜,周德生.中國歷代醫論選講[M].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7.
李培生.傷寒論講義[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