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這篇地域文化論文發表了地域文化在景觀設計的運用,論文對地域文化景觀進行了分析,社會發展離不開地域文化中的經濟財富,也是塑造城市特色、加強旅游的必然需要,論文介紹了地域文化的特征,探討了地域文化在景觀設計里的表達方式,進而將地域文化深刻地融入至景觀設計全過程里。
關鍵詞:地域文化論文,景觀設計,豐南區好人廣場
引言
本文對國內外城市的地域文化景觀進行了分析,以豐南區好人廣場景觀設計為例,介紹了地域文化在景觀設計里的不同的表述方式。首先,要發掘、了解地域文化的含義與特征,近而需要結合地域文化特征與城市景觀系統要素,讓地域文化根植于景觀設計中,達到實現維護地域文化、打造富有特色的城市景觀的預期成效。對現代景觀設計而言,怎樣基于維持景觀的地域特征、使之滿足社會群體生活需求的基礎上,將其和地域文化相結合,在繼承的基礎上推陳出新,是必須考量的關鍵問題。現如今,地域文化缺乏傳承所需的活力,急需社會群體探索其未來的發展路徑。縱觀歷史發展歷程可知,正是在地域文化的作用下,中華民族才得以生存與發展,我們的地域文化經歷了漫長的發展時期,逐漸趨于成熟與完善。
一、地域文化的相關概念
(一)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一般來說就是表示在特定的空間范疇內,社會群體通過實踐活動從而創造出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集合。自然環境對社會群體文化活動具有不容忽視的影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毀滅或作用于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產生、傳承與發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地域文化的特征
一般而言,地域文化存在很大的特殊性,原因在于地域文化根植于特定的區域環境中,而且和環境密切結合,進而產生了特殊的文化。具體來說,其特點體現于下面四點:1.區域性各個區域的生活模式與歷史發展軌跡有所差別,造成文化形態與風俗習慣相差甚遠。由于區域性的明顯特征,使我國各民族的文化表現出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特征。整體而言,縱觀我國歷史發展軌跡與演變趨勢,具體包括下面幾種類型的文化:荊楚文化、漢文化、吳越文化、中原文化等。2.階段性和長久性地域文化的產生不是一蹴而就就形成的,其經過了漫長的發展階段。在歷史的見證下,中華民族經過了各種各樣的風雨,在艱難中前行,各個區域產生了具備特色的代表性文化模式。一般來說,如果某個區域歷史跡象非常重,則產生的地域文化便具備歷史厚重感,也擁有典型性,而且會對該地區的生產和運作產生巨大的影響。3.包容性我們都知道,所有的事物都不可能單獨存在,其必然和其余事物具有一定的關聯。各個區域社會群體進行交往與溝通以后,地域文化會呈現出相互融合的趨勢,最終會趨于一致,尤其是處在交匯地帶的區域文化,通常呈現出濃厚的包容性特征。4.廣泛性地域文化具有廣泛性特征,其能夠展現社會各個發展時期保留的歷史跡象,牽扯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所處區域有所差別的社會群體,其創造的文化必然不盡相同。
二、地域文化在景觀設計里的表述方式
(一)發掘與認識地域文化影響要素
自然景觀在設計過程中,利用人們對地域文化的深入研究,從而得到許多的設計靈感。因此,需要發掘與認知地域文化的發源與演進過程,掌握文化與自然存在的聯系,進而將地域文化深刻地融入至景觀設計全過程里。
(二)地域文化和土地、水資源的使用
社會群體開展農業生產工作活動最為直接的體現在于使用土地資源,其屬于了解運用自然非常重要的方式。水、土是景觀組成不可缺少的要素,對地域文化的產生和發展具有決定性影響。因此,土地資源與水資源的運用情況,體現了各個區域自然環境特點,是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方說哈尼族運用云南南部山地所具備的“山高水長、四季分明”等特殊的自然地理優勢,打造了令人贊不絕口的哈尼梯田文化景觀。哈尼族開展的各類風俗習俗、文化活動與形成的意識形態都和梯田文化具備密不可分的關系。
(三)地域文化和建筑
人類生活、存在于大自然中,并且創造了很多令人稱嘆的建筑。建筑屬于地域文化發展過程中形成的產物,深刻地展示了地區之間的差別。國外非常著名的城市,比方說羅馬、巴黎等,其存在的建筑展示了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使人流連忘返。柏林打造的猶太人博物館外形非常獨特,如同一道道刀痕,線條蜿蜒彎曲,展示了柏林的歷史發展軌跡。中國上海的很多建筑也表現出了明顯的海派文化特征。
(四)地域文化和雕塑
雕塑對于城市藝術文化而言是不可缺少的組成要素,屬于藝術記載城市歷史發展軌跡最為直接的形式,深刻地反映出了城市文化特點,展示了城鎮的精神面貌,體現了城鎮的文化氛圍和歷史發展軌跡。現如今,將雕塑逐漸變成了城市的重要標志,傳揚著城市的地域文化。
(五)地域文化和植物
中國很多城市與地區通過植物為城市取名。比方說,洛陽被叫作“牡丹之都”,體現了植物對城市歷史發展所具備的特別意義。由本質網絡出版時間:2017-08-0808:55:17網絡出版地址:而言,植物體現了地域文化的典型性特征,利用植物能夠展示出某一區域的價值理念、審美意味、文化面貌等。比方說南京梅花無懼風雪的精神,海南椰樹特殊的海島韻味等,有所差別的自然環境要素,產生了不盡相同的區域代表性植物。將植物應用至城市景觀設計里,可以反映出特殊的地域文化。
三、實例分析——以豐南區好人廣場為例
豐南區發展歷史悠久,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就在此繁衍生息,開疆拓土。豐南區好人廣場依托文化廣場而建,總面積達3萬平方米,位于文化大街與青年路交匯處東南側。2014年中旬籌備建設,用時一個月便建成并投入使用,好人廣場是一個集園林綠地與文化活動場地為一體的開放性廣場。建設過程中充分利用了文化廣場空間景觀、功能布局及地形條件,以櫥窗、展牌、電子顯示屏等形式,立足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宣傳歷年來層出不窮的“豐南好人”,弘揚好人事跡,傳播社會正能量。好人廣場分為歷史人物展(如圖1)、好人事跡展、先模人物榜三個板塊。遴選了豐南歷史名人、道德模范、身邊好人及其他歷史名人和社會各界人士中的事跡突出者,進行集中展示。歷史人物展選取了豐南籍歷史名人代表:董榕、董果、裴文中等,詳細展示了其歷史成就和英雄事跡;先模人物榜集中展示了48名區內各行各業(包括:教育、政法、企業、農村等)涌現出的先進模范人物代表;好人事跡展分“敬業”、“誠信”、“友善”、“義勇”、“孝廉”、“勤儉”六個主題,劃分六個區域,設置宣傳展牌,詳細展示24名先進模范人物形象及典型事跡。
(一)交通運輸業歷史悠久
廣場歷史人物石碑展示著豐南擁有中國最早的車站——胥各莊車站;全國第一個鐵路機車廠——胥各莊修車廠,工人們在簡易廠房使用原始工具制造出了全國第一臺蒸汽車“龍”號機車。(如圖2)北梁大臣,直隸總督李鴻章曾乘此車視察胥各莊運煤碼頭。彰顯了豐南交通運輸業歷史悠久。
(二)抗震精神永垂不朽
1976年7月28日,北京時間3時42分,在唐山•豐南一帶發生7.8級強烈地震,面臨自然災害時,豐南人民“團結一致,不懼困難,無所畏懼,齊心協力”的抗災精神,指引、鼓勵、支持著人民群眾在地震發生時與災后重建過程中得以不屈不撓,用雙手創造了嶄新的家園。歷史人物紀念碑以歷史時間的形式展現出來,激勵著豐南人民勇往直前,百折不撓(如圖3)所示。
(三)英雄之城
豐南區出現了許多志士、學者,裴廷楹,小集鎮西紀各莊村人。自幼讀書好學,刻苦自勵,光緒二十四年清廷在戊戌變法潮流中,詔令全國廢除科舉,改舊式私墪為新式學堂,而此時的裴廷楹已經有八年教學改革的體驗,大力提倡新學。冀東一帶的教師,有的登門求教,有的隨課旁聽,裴廷楹適應社會需要,在本村創建教師傳習所,是冀東師范教育的先驅(如圖4)。孫允謨,(如圖5)豐南區大新莊鎮薄港村人,著名畫家,繪制的《紅樓夢》繪本為國家級文物,現存旅順博物館。新野縣令董榕(如圖6)、兵部尚書高第(如圖7)等。
(四)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簍子秧歌
豐南簍子秧歌(如圖8),它是民間村民在勞作之余,娛樂休閑時,大膽創作出來的。在優美的舞姿里,體現出了勞動人民豐收的喜悅之情與對美好生活的憧憬,也反映出了男女對愛情真摯的愿望。看似簡單的民間舞蹈,愛好者對其做了發掘,吸納、引進了冀東區域秧歌的表達方式,編排成為簍子秧歌。將浪漫與寫實的創作方式密切融合在一起,利用海祭、海魂、海搏、海歡這四部分,呈現出了勞動人民明辨是非、堅強勇敢的精神品質,充滿著和大海共同慶祝豐收的韻味,從側面體現了勞動人民不屈不撓、齊心協力、善良淳樸的性格特征。1994年年底,簍子秧歌于沈陽參與了民間舞蹈藝術節活動,在本次活動中奪得了金玫瑰獎的殊榮。
(五)鋼鐵生產基地
鋼鐵行業是豐南的支柱產業,年產近千萬噸,國豐鋼鐵有限公司在全國五百強企業中名列二百六十七位,全省百強民營企業中名列第一(如圖9)。豐南區好人廣場以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墻不僅喚起了人們的歷史記憶,更烘托了廣場景觀的地域文化,體現了城市的特色感,改善了市民的歸屬感,具有廣泛的教育意義,使地域文化更好地融入到了景觀設計中。
結語
小沙里寧曾經說過:“讓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居民在文化上的追求是什么。”所有的城市在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時,均要對歷史進行傳承,對當下進行推陳出新,對將來進行展望。基于原來城市文化的前提下進行發展與創新,將城市精神面貌淋漓盡致地展現出來。在設計豐南地區好人廣場自然景觀時,將維系地域文化作為重中之重,基于城市自然環境特征、人文景觀與發展實情的基礎上,打造了具備代表性的地域文化景觀,樹立了良好的城市形象,為城市居民傳達了正確的價值理念。對地域文化景觀而言,唯有和風俗習慣、自然景觀、歷史文化密切融合,把地域文化扎根于自然景觀里,才可以打造出自然風光優美、文化韻味濃厚的城市。
參考文獻
[1]張鳳琦.“地域文化”概念及其研究路徑探析[J].浙江社會科學,2008(4):63-66.
[2]楊婷,季菲菲.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觀設計中的表達-以吳起城區景觀為例[J].西北林學院學報,2009,02:16-18.
[3]李向北.走向地方特色的城市設計[M].東南大學出版社,2011.
[4]楊宏烈.城市歷史文化保護與發展[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5]余秋雨.偉大作品的隱秘解構[M].現代出版社,2012.
[6]郭希彥.地域文化在景觀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作者:王雪 單位:華北理工大學
推薦閱讀:《雜文選刊(上半月)》(半月刊)創刊于1988年,由雜文選刊雜志社主辦。上半月版定位于“針砭時弊、批評世俗、反思歷史、解讀人生、公正深刻、辛辣幽默、雅俗共賞、生動鮮活;下半月定位于“全新的社會人生讀本珍貴的時代民間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