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言
當前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各國都在紛紛制定適合本國的低碳發展戰略。我國正處于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面臨著巨大的環境資源壓力。在國際社會積極進行低碳轉型的大趨勢下,發展低碳經濟是關系到國家長期發展戰略的一項重要舉措。水利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發展低碳水利極為重要。因此,作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建水,如何發展低碳水利意義重大,但卻是一個新的探索,目前尚無可借鑒模式。下面,我主要通過分析建水縣的水利概況,對照低碳要求,查找差距,并學習和借鑒國內外的低碳技術,積極先行探索建水縣低碳水利發展模式。
2 建水縣水利概況
2.1 基本縣情
建水縣隸屬于云南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南部,紅河中游北岸,東和彌勒、開遠、個舊等縣市相連,南臨紅河、元陽兩縣,西與石屏縣接壤,北靠通海、華寧兩縣,國土總面積3759.29km
2。全縣轄8鎮6鄉,共有142個村委會,1071個自然村,1056個村民小組。縣內居住著漢、彝、回、哈尼、傣、苗等10多種民族。2009年未,全縣總人口52.07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20.18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38.76%。建水縣是一個以農業經濟為主的農業資源大縣,氣候條件優越,自然資源豐富,民族文化濃郁。
2.2 水情和水利發展現狀
2.2.1 水情
建水縣境內水系分為珠江流域南盤江水系和紅河水系。南盤江水系涉及全縣14個鄉鎮,區內有瀘江河、曲江河、大清河、岔科河,總面積3103 km
2;紅河水系涉及普雄、官廳、坡頭共3個鄉鎮,區內有壩頭河、瑪瑯河、養馬河、龍岔河,總面積656km
2。建水縣境內地形地質條件復雜,降雨量在地區及時空分布上極不均勻。中部壩區多年平均降雨量805mm,南部山區多年平均降雨量1187.5mm,北部山區多年平均降雨量882.5mm。可利用水資源量的形成主要取決于降雨補給的河川徑流,因此,區域水資源量的分布受自然地理條件的影響較大。
據測算,全縣平均年降水量34.719億m
3,年徑流深200.2mm,徑流系數0.22,年徑流量7.43億m
3,其中地下水量2億m
3。
2.2.2 水利發展現狀
至2010年未為止,全縣累計完成水利投資11.69億元,建成中小型水庫95件(其中:中型3件,小⑴型20件,小⑵型72件),小壩塘59件、蓄水總庫容1.59億m
3;建成提水泵站344座,機井116眼;建成引、輸水管道531條,以及一大批“五小”水利工程,蓄、引供水能力達2.28億m
3;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達36.93%,水利化程度為75.85%;初步形成了供水、防洪、排澇為一體的工程網絡體系,實現有效灌溉面積達32.505萬畝,完成了20.41萬畝高穩農田渠系配套,解決了22.35萬人、8.5萬頭大牲畜的飲水困難,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3.61 km
2。
3 建水縣水利現狀與發展低碳水利存在的差距
自建國以來,經過60多年的艱苦努力,建水縣水利事業的發展取得了顯著成績,但在國際社會積極進行低碳轉型的大環境下,對照低碳要求,我縣水利發展仍存在較大差距:
⑴建水縣人均占有水資源量1423 m
3,畝均占有水資源量1367 m
3,位居全州倒數第一位。隨著建水縣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農業產業化及工業化進程的加快,供需水矛盾將日益突現。屆時,為合理開發利用好有限的、地區及時空分布極不均勻的水資源,解決供需水矛盾,必然會產生許多跨區域的引、調水工程建設,耗費大量的水泥、鋼材、柴油、汽油、炸藥等高耗能產品,增加CO
2的排放量,嚴重制約我縣發展低碳水利的進程。
⑵全縣大部分水利工程建成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興建時期的建設標準低、施工技術及機械化程度低,經多年運行,已年久失修,老化、滲漏等病險嚴重。至2010年為止,全縣已完成了2件中型水庫、12件小⑴型水庫的除險加固工程建設,但仍有8件小⑴型水庫、43件小⑵型水庫、40余件小壩塘帶病運行,亟待除險加固工程建設。
⑶農田水利工程建設發展不平衡,抵御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的能力較弱。2009年入秋以來持續至2010年6月份的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災,因旱導致全縣人畜飲水困難人口近5萬余人、大牲畜飲水困難3萬頭,受旱范圍有14個鄉鎮,農作物受災面積達38.26萬畝,且大部份受災農作物已絕收。這場特大旱災,給我縣社會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影響,同時也充分暴露出我縣水利基礎設施相對薄弱,特別是山區水利設施建設嚴重滯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