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 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人生發展的導航者,學習成才的指導者,心理健康的輔導者,學生權益的保護者,在促進大學生全面成才,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維護高校穩定方面肩負著重要職責。
關鍵詞:新形勢; 高校輔導員;職業化
Abstract: the counselor is the backbon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s the students' development of navigation, guidance and studying, mental health counselors, protector of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students,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all-round development, training socialist builders and reliable successors and qualified, and maintain the stability of shoulder important responsibilities.
Key words: the new situation; college counselor; occupation of
中途分類號:A7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碼:
一、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的基本內涵及現實依據
1.1、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的基本內涵
所謂職業化,要求高校輔導員工作的人員必須經過專業的學習和培訓并達到職業的基本要求;此外,高校輔導員工作應成為一種職業, 保持輔導員隊伍的相對穩定性,逐步建立輔導員工作的進入、考核、晉級、淘汰等機制;并且應規范高校輔導員的繼續學習和培訓,根據高等教育發展的需要和大學生的特點對輔導員進行定期的考核和淘汰。
1.2、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的現實依據
高校輔導員職業化是適應高等教育快速健康發展之必需,是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必需,是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之必需,是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發展之必需。
一、是適應我國高等教育快速健康發展之必需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廣大群眾對文化的需求愈益迫切,我國高等教育開始由精英教育走向大眾教育,招生規模逐年擴大,入學人數急劇增加,辦學層次及辦學形式復雜多樣。學生數量多與學校資源短缺的矛盾愈發凸現甚至出現沖突,曾任斯坦福大學校長的唐納德—肯尼迪說過:“對學生負責是大學的主要使命”,對學生負責就要加快學校的硬件建設,提高教學質量,為學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最根本的是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使學校擁有一批高水平、高素養的教師,其中包括建設一支政治強、業務精、層次高的直接與學生接觸,為學生服務的輔導員隊伍。為此要求高校輔導員隊伍向職業化發展。
二、是實現大學生全面發展之必需
學校教育,育人為本,德智體美,德育為先。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大學生是社會主義大學人才培養的目標。在國際競爭激烈的當今時代,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質狀況、科學文化素質、健康素質如何,特別是思想政治素質如何,關系到黨和國家的前途和命運。在當前經濟全球化、市場化,信息網絡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學生面對就業、經濟、發展的壓力加大,因而出現了重利輕義、重智輕德、重知識技能輕政治信仰、重做事輕做人等傾向,這種傾向嚴重阻礙著大學生的全面發展,要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就要加強對大學生成長過程的引導,重視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重視做人的教育。而進行這方面的教育,要求教育者具有厚實的相關專業知識基礎,較強的釋疑解惑能力和說服能力。達到此要求,必須實現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化。
三、是加強新形勢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之必需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和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發展,隨著互聯網的普及,高等教育所處的社會環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既給高等教育的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使高等教育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挑戰之一就是隨著兩股思潮的大量涌入和國外敵對勢力蓄意對我國的“西化”、“分化”,多元化的思想觀點在影響著大學生;國內發展關鍵時期凸現的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在困擾著大學生。兩個方面交織在一起,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更加復雜的局面,加大了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工作能力的狀況直接決定著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因此提高高校輔導員政治、業務水平增強其人格魅力是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當務之急。為此,需要使高校輔導員向職業化發展。
二、實現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的路徑
輔導員職業化是一個漫長而漸進的過程。要實現這個目標,社會尤其是教育行政系統與高校需要在認識上統一,在組織上給予保證,在實施策略上采取恰當的方法,即要探索各種有效的途徑才能快速推進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的進程。
2.1、提高高校輔導員職業化重要性的認識
認識是行為的先導。只有充分認識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的重要性,才能自覺地推進輔導員職業化的進程。關于對高校輔導員職業化重要性的一般性認識,在研究該問題的現實依據中已作闡述,在此不再贅述。此處重點強調提高領導與輔導員自身認識。
1.領導重視是推進輔導員職業化發展的關鍵
根據一般規律,要推進一項工作發展,領導重視是關鍵。實現高校輔導員職業化亦不例外。一般說來,領導包括中央、地方、單位等不同屬次。此處說的領導重視主要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和高等學校的領導,因為中央領導已經用行動表明高度重視。領導要做到對高校輔導員職業化工作的重視,前提是對該項工作重要性有充分的認識。實踐表明,黨和國家對高校輔導員工作和隊伍的建設比較重視,但到了地方與基層就不同了。有的重視,有的則不很重視,即使中央16號文件下發后,各地的落實情況也不相同,有的是真抓實干,有的是“起草文件時重要,工作起來次要,考慮發展時不要。”行為差異的根源還在于思想認識,在于沒有充分認識輔導員工作和輔導員隊伍建設的重要性,沒有認識到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對于搞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對于高校形象地確立與穩定發展,對于學校及地方教育質量提高的重要且有不可替代性的作用,更不用說對于為黨和國家的興旺發達,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性。
2.輔導員自身的認識狀況是推進其職業化發展的基礎。
領導重視和政策保證,是輔導員把本職工作作為一項可以長期從事職業的前提,要真正實現輔導員職業化還要通過輔導員自身的行為來體現。行為受思想的支配,所以輔導員自身對職業的認識在推進高校輔導員職業化進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2、建立健全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的機制
推進高校輔導員職業化進程,不僅需要以提高認識為基礎,而且還需要健全的機制為保證。
1.完善高校輔導員的選拔機制
輔導員是高校從事德育工作,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其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培養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光榮使命和重大職責決定了對其素質和能力的要求。因此,推進高校輔導員職業化建設,首先要有嚴格的選拔制度,把住輔導員隊伍的“入口關”。
要按照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要求認真選拔輔導員,以保證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的高素質。政治強就是要求輔導員具有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追求,特別是在政治立場和政治方向問題上要始終與黨中央保持一致,堅決執行黨的教育方針。業務精就是要求輔導員,接受過較高學歷的培養,具有較為扎實的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或相關專業的基礎知識,掌握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規律和技巧,具有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探索創新能力。紀律嚴要求輔導員具有很強的紀律性,有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作風正要求輔導員具有良好的工作作風,艱苦奮斗,勇于奉獻,公正廉潔,敢于打硬仗,敢于面對面解決問題。
要切實制定嚴格的選拔程序,盡可能采用公選制,即學校組成有學工、人事、組織等部門聯合參與的面向社會公開選拔學生輔導員。選拔的基本程序是面向社會廣泛發布信息,包括崗位設置、人員數量、職責要求、任職資格等準入標準和要求,參加學校單獨組織的考試,從上線人員中按3:l比例確定面試對象進入面試,面試合格后,按2:1比例參加崗位實習,根據實習表現擇優聘用。整個程序均公開進行。這是最好的模式,更有利于嚴把“入口關”,也是進一步完善輔導員隊伍職業化的最佳途徑和方法。
2.拓寬輔導員的發展機制
長期以來,輔導員的發展有兩大途徑,一是職務途徑,一是職稱途徑。實踐表明,職務途徑比較順暢,有一定機制保障。而職稱途徑難度較大,且缺乏必要的機制保障。而完善職稱評聘機制是輔導員職業化發展的主要動力,對此,中共中央國務院[2004]16號文件指出,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的專業職務系列,從思想政治教育專職隊伍的實際出發,解決好他們的教師職務聘任問題,鼓勵他們安心本職工作,成為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專家。教育部在相關文件中也指出,要切實解決好輔導員評聘教師職務問題,根據輔導員崗位職責要求進一步完善相應的專業技術職務評聘標準。各地教育部門和高等學校要按學校教師職務崗位職數的比例評聘專職輔導員的教師職務。各省市和有條件的高等學校應成立專門的評審組織,評審中要充分考慮輔導員工作的特點,注重考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績,特別是在關鍵時刻的表現。綜上精神完善輔導員的職稱評聘機制主要包括:(1)評聘標準要體現輔導員的工作特點。(2)要有評聘職數。(3)最好成立專門的評聘組織。因此,建立有利于輔導員職業化發展的行之有效的職稱申報體系和評聘機制己勢在必行。目前,一些省市和高校的做法是值得借鑒和推廣的,如上海市正在探索將輔導員隊伍的職稱評聘單獨作為一個系列,納入學校職稱的評聘制度。此外,還為每一位輔導員提供職業生涯規劃,鼓勵一部分優秀輔導員走職業化道路。華中科技大學在輔導員中專門設立3%和25%的教授崗和副教授崗,講師崗不限。上述做法不僅為暢通輔導員職稱評聘機制做出了貢獻,而且為輔導員向職業化發展拓展了路徑。
3.加強輔導員待遇的落實機制
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輔導員、班主任工作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線,任務繁重,責任重大,學校要從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關心他們,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給予適當傾斜”。教育部有關文件指出,高等學校要根據實際,將輔導員、班主任的崗位津貼等納入學校內部分配體系統籌考慮,確保輔導員、班主任的實際收入與本校專任教師的平均收入水平相當。專職輔導員在職攻讀學位和國內外業務的進修,應納入學校教師培訓計劃,享受學校有關鼓勵政策。黨和國家給予輔導員的政策和待遇,是輔導員隊伍建設和發展的物質保障。然而,保障要發揮作用,就不能僅僅停留在文件上,必須落實到實際中,使之轉化為現實,為此,落實機制的完善至關重要。目前,許多高校在落實機制上做了有益嘗試,值得借鑒和推廣,如湖南農業大學規定輔導員享受學院教師同等待遇,學校還單獨為輔導員補助手機費,發放業務學習補助費,為在學生公寓值班的輔導員發放加班補助費等。中南大學為輔導員設立每月崗位津貼。目前很多高校都有力度不同程度的提高輔導員待遇的辦法和措施。輔導員相關待遇的落實,有助于推進其職業化進程。
4.強化輔導員的培養機制
強化高校輔導員的培養機制,也是加強輔導員隊伍建設,提高輔導員自身素質,提升輔導員育人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重要保障。
5.健全輔導員的考評機制
在制定考核制度時應遵循定性分析和定量考核相結合、年度考核與平時考核相結合、領導考核與學生評議相結合、考核結果與個人待遇相結合的原則。并把客觀、公正的考核結果作為輔導員評優、晉升提職的重要依據。量化考核管理應秉承責、權、利相結合的原則,進而規范和完善獎懲統一、能上能下的科學用人機制。
2.3、強化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的學科支撐
要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為科學,必須加強理論研究。高校理論研究的支撐是學科。為此,應在現有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中增設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向,一是培養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碩士研究生和具有較強研究能力的博士研究生;二是使現有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教師中,有一批專門從事與高校輔導員工作直接相關的理論研究,從而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經驗上升為理論,使高校輔導員工作從“經驗型”提升為“科學型”。
2.4、營造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的社會氛圍
高校要為輔導員職業化的發展創造條件。首先,要努力為輔導員營造一種良性競爭的工作環境。作為學校教育管理者,要建立健全、合理的管理制度和獎懲制度。學校的各項改革要加大透明度,任何改革措施的出臺都要考慮到輔導員這一層面。其次,要致力于建設一個平等、團結的學校環境。各高校要堅持以人為本,不斷改進領導方式,推行人性化管理,給教輔導員提供參與學校事務和決策的機會,充分發揮輔導員的主人翁意識。第三,努力創造良好的物質環境。改善輔導員的工作條件,切實減輕輔導員的工作負荷和精神壓力,在抓輔導員素質建設的同時,要努力提高輔導員的生活水平和福利待遇,提高輔導員的社會地位,加強輔導員的職業認同感。
2.5、加強高校輔導員職業化的理論研究
高校輔導員職業化問題正引起了各級教育領導部門與高等學校的高度重視,但是如何科學、有效地推進高校輔導員隊伍向職業化發展還需要做深入地研究。只有思想上明確,才能達到行為上的正確。要加強輔導員職業化研究,首先,在科研立項上要予以支撐。
三、總結
高校輔導員職業化建設是一項長期的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開展的基礎和保證,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高校黨委要按照“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的要求,全面提高輔導員的素質,要像選拔培養學術骨干一樣,選拔、培養優秀的政治輔導員,堅決摒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人都能做”的錯誤觀點,努力從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關心高校輔導員,為他們解決后顧之憂。政治輔導員隊伍應該是前程非常美好、工作非常高效的強大力量,是高校黨政工作的一股新鮮血液,各級領導要愛護好他們,培養好他們,讓他們完全融入高校這個大集體的脈搏中去。只要堅持“以人為本”,通過各種途徑提高輔導員隊伍整體素質,并為其全面發展創造條件,充分尊重高校輔導員的主體性,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就一定能建設和培養出一支素質過硬、結構合理且相對穩定的職業化的輔導員隊伍。
參考文獻
[1] 劉明凱.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中國高等教育,2008(7):45-46
[2] 劉貴芹.學習貫徹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大學生[J].學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6,(11):1
[3] 李長春.全面準確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深刻內涵,牢牢把握和諧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J].思想工作,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