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內容提要] 通過中美兩國城市化近程的比較研究,認為中國欠發達地區城市化的發展方向應是優先在自然和交通條件較好的地方發展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不宜遍地開花發展小城鎮。同時,與此相關的是,避免在不利于城市發展的地方建設城鎮,小城鎮的逐漸發展要以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發展為依托。
[關鍵詞] 欠發達地區 城市化進程
城市化問題是我國近年來人們關注較多的問題,特別是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以來,中國西部地區的所有省、市、自治區都明確地把推進城市化作為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但是,作為欠發達地區的中國西部,在推進城市化進程的時候,究竟是應當重點發展大中城市還是小城鎮,卻是一個有不同意見的問題。在這個問題上,不能只是抽象地說要根據各地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城市化模式,而要分析中國西部的現實情況和指出具體的城市化途徑,才能真正促進中國西部的發展。城市化作為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一種歷史進程,它有其自身的規律性。在這方面,美國作為發達國家已經走過的城市化進程,對于當代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很有借鑒意義。把中美兩國欠發達地區的城市化進程進行一些比較,有助于我們認識城市化的規律性,以便有效地推進中國西部地區的城市化進程。
一、中國欠發達地區城市化進程
本文所說的中國欠發達地區指自然條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比較接近的西藏、新疆、寧夏、育海、甘肅、內蒙古這幾個中國西部的省、自治區。與東部地區相比,欠發達地區的城市化有這樣一些特點:
1.城市數量較少,大城市少。按照通行的城市規模劃分標準,非農業人口在200萬以上為超大城市,100―200萬為特大城市,50―100萬為大城市,20―50萬為中等城市,20萬以下為小城市。與中東部地區相比,欠發達地區的城市數量少,人口50萬以上的城市數量較少。1999年,欠發達地區的城市數量最多的內蒙古也只有20個城市,與之相比,河北有34個、黑龍江有31個、江蘇有44個;山東有48個、廣東有54個、四川有31個城市。1999年,全國有100萬人口以上的城市37個,欠發達地區只有3個。
2.現有城市中不少是新興城市。中國欠發達地區在解放前是中國最貧窮落后的地區,幾乎沒有什么工業,城市很少。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加強了對欠發達地區的開發和建設,在欠發達地區出現了一批新興的城市,其中有相當部分是資源開發和加工型城市。如克拉瑪依、石河子、白銀、烏海、包頭、霍林郭勒、額爾古納、根河等。這些資源開發和加工型城市歷史不長、發展迅速。內蒙古的包頭市是一個典型。包頭在解放前只是一個7.9萬人口的小城鎮。建國后,由于興建了包鋼、內蒙古第一機械制造廠、內蒙古第二機械制造廠等一批特大型工業企業,在工業發展的帶動下,僅僅30年時間,包頭就發展成為非農業人口超過100萬的特大工業城市。
3.城市結構、功能不協調,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不高。中國欠發達地區的城市大部分是解放后新建的。比如內蒙古現有的20個城市中,只有4個是解放前形成的,其余16個都是解放后新建的。由于欠發達地區的城市歷史不長、發育不充分、功能比較單一,不少城市的結構失衡,功能過分偏重于行政或工業,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不高,對周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輻射帶動作用不強。
4.城市布局不平衡。中國欠發達地區受歷史和自然地理、交通的影響,在省、自治區內,城市布局是不平衡的。首府和省會所在地周邊一般是城市密集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較高。而有的地區,方圓幾十萬平方公里卻一個城市也沒有,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十分落后。
中國欠發達地區城市的上述特點,是這些地區在城市化進程中歷史地形成的。欠發達地區最早的城市,多數形成于歷史上自然地理條件較好的政治軍事要地。如內蒙古的呼和浩持、寧夏的銀川、新疆的烏魯木齊、青海的西寧、甘肅的蘭州、西藏的拉薩等。這些地方由于建市較早,逐漸成為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欠發達地區形成較早的城市,與所在地區交通的發展密切相關。如濱洲線的開通,使海拉爾、滿洲里成市,京包線的通車,使包頭、集寧成市。在解放前欠發達地區城市基本上是自然發展的,發展緩慢。新中國成立以后,伴隨著開發和建設,欠發達地區出現了一批新興的行政城市和工業城市。盡管在改革開放以后,欠發達地區的一些縣(旗)升級為市,但是它們之所以能夠升級為市,也多數是以國家在當地進行了大規模的工業建設為基礎的。所以,在總體上說,解放后欠發達地區的城市化進程,帶有比較濃厚的計劃經濟和政府推動的色彩。
二、美國欠發達地區城市化進程
本文所說的美國欠發達地區指20世紀以前的美國中西部地區。從19世紀起,美國移民大舉西移,當時流行的口號是:到西部去,和國家共同發展成長。與開發較早的東北部地區相比,美國欠發達地區的城市化有這樣一些特點:
1.移民西進建立大批城市。1790年,全美國人口為390多萬,94%集中在東部沿海。以后的幾十年,是美國城市化的高潮時期,東部的城市和人口數量一直占全國的多數。隨著西部開發和工業的發展,大批移民涌向中西部,在中西部發展起一批新興城市。如芝加哥、辛辛那提、密爾沃基、底特律、洛杉磯等。在1860年至1910年50年間,美國10萬人以上的城市由9個增至50個。雖然東西部的城市數量都在增加,但是西部增加的數量大于東部,發展勢頭更大。19世紀初,芝加哥還是人跡罕到之處。1837年芝加哥建市,50年代成為中西部重鎮。1871年因火災使全市2/3化為灰燼,余燃未盡就開始重建,1880年芝加哥市人口達50萬,1890年達100萬,1900年增至200萬,一躍成為美國第二大城市。中西部城市經濟的發展,促成美國經濟重心西移,為農業提供了物質和技術條件,帶動了整個遠西部的開發,同時中西部人口持續增長,1870年超過東部。
2.資源開發、工業化和城市化相互促進。19世紀中期,美國進入工業化、城市化的迅速發展時期,美國經濟發展的熱點地區轉向中西部。西進運動和工業革命吸引了大批移民涌向中西部地區開礦建廠,在中西部地區發展起城市。19世紀發明用無煙煤煉鐵以后,在距原煤產地較近的賓夕法尼亞州西部、俄亥俄州、肯塔基州、田納西州、密執安州煉鐵業迅速發展起來,出現了像匹茲堡、辛辛那提、底特律等重要的鋼鐵工業中心。西部也是石油最早的產地,克利夫蘭、塔爾薩等城市的發展都受惠于石油工業。19世紀40年代末,加利福尼亞州出現淘金熱,人們蜂擁而來,舊金山、奧克蘭隨之發展起來。1859年,科羅拉多州的格里利發現金礦,格里利城從此發展迅速。1859年,內華達州由于發現金礦和銀礦,人口在1860年至1870年間增加了7倍,弗吉尼亞城拔地而起。中西部的工業企業90%以上都集中在城市,工業化與城市化同步發展、互相促進。
3.交通條件改善對城市化促進巨大。美國西部城市化的發展,與交通條件改善關系密切。JamesF.Willis認為,“西進運動很大程度上是由交通的進步推動的,開始是輪船,然后是運河和鐵路。交通的進步降低了西部產品的運費,這不僅給本國帶來利益,也有助于開辟外國市場”。隨著美國鐵路由東向西的修建,一批沿線城市迅速出現。John Reps指出:“早期西部鐵路的創辦人很快意識到,城鎮發展和鐵路公司的利潤能夠相輔相成、互相促進。”Wallace Famham指出:“美國西部發展是由鐵路打先鋒,然后開發了城鎮,最后發展出農場。到1860年中西部鐵路已經成網,橫貫全國的4條大鐵路的修建,更帶動了西部的一批城市,奧馬哈、堪薩斯城、丹佛、西雅圖、波特蘭、舊金山、洛杉向磯等城市都是鐵路重要站點,發展十分迅速。對此,Jonathan Hughes指出,“鐵路在世界歷史上書寫了一頁新篇章”。
4.大城市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居主導地位。19世紀末,以芝加哥為中心,中西部很快形成了有機聯系的城市體系,構成了一個工業區,即美國人所說制造業帶,中西部成為美國的又一大經濟核心區域。進入20世紀以后,隨著汽車的逐漸普及,城市的地域范圍便不斷擴展,在城市郊區形成很多分散的居民點,美國西部大城市開始出現“郊區化”。這些郊區不是獨立的社區,是大城市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一種全新的城市景觀。這一現象首先出現于洛杉礬,舊金山、西雅圖、波特蘭等緊隨其后。這表明西海岸城市的空間結構和城市功能與原來的城市化模式有了很大變化。1920年美國聯邦人口統計署為了反映這個現象,提出了“大都市區”的概念,其標準為人口在20萬以上的城市及其周圍郊區或中心城市人口10萬以上及其周邊10英里范圍內人口密度每平方英里150人以上的地區,后來于1950年更名為“標準大都市統計區”。在美國的區域經濟中,大城市發展迅速,并一直居主導地位,其主導地位隨區域開發水平的提高而有不同的表現形式。從城市體系到大都市區到大都市連綿區的一系列變化,大城市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不斷鞏固和上升。
美國欠發達地區的城市化進程與其他國家相比有一個與眾不同之處:美國的城市化進程較少受像戰爭和災害等外來偶然的或不確定的因素的干擾,城市化進程自西向東推進,在發展上有明顯曲階段性特征;美國政府在19世紀以前實行自由放任政策,對城市化進程不加干預,以后對城市化有所干預也較其他國家少而輕。這一切使得市場經濟對城市化的影響直接而強烈。城市化的發展階段及其典型特征明顯而清晰。在總體上說,美國欠發達地區的城市化進程。是典型的市場經濟和政府不干預的發展過程。
三、中美欠發達地區城市化進程比較
對中美兩國欠發達地區的城市化進程進行比較,首先要注意到中美兩國的國情有很大的不同。比如,美國的欠發達地區只是相對于較發達的東北部開發晚了不到一百年而已,而中國的欠發達地區則是在上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的貧困落后地區。再如,美國西部地區自然條件較好,還有漫長的西海岸,有一批優良海港,而中國西部地區自然條件較差,地處內陸,交通閉塞。又如,在19世紀,美國政府鼓勵西部開發,在區域發展政策上沒有明顯的傾斜,而中國政府較長時期在發展政策上向東部傾斜,形成今天東西部之間的發展勢差,從1999年才開始調整發展政策,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面對中美兩國的這些不同,我們對中美兩國欠發達地區的城市化進程進行比較,不能進行機械的類比,必須著限于兩國在不同條件下城市化進程所反映出來的城市化規律,總結兩國在欠發達地區城市化進程中的經驗得失,才能成為有意義的工作。
比較中美兩國欠發達地區的城市化進程,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些看法:
1.交通條件對于城市的興起具有決定性作用。在中國欠發達地區,大中城市都位于陸地重要的交通線上。交通條件差的城鎮,其規模長時期發展變化不大;交通條件好的城鎮,有很多發展為城市。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美國。美國移民在西進中,不斷建立起一些定居點和城鎮,凡是處在重要交通線上的城鎮,多數都存在了下來,發展成城市,那些遠離交通要道的定居點,有很多被拋棄和荒廢了。由此我們可以認識到,在過去,由于資源開發、政治或軍事的原因,先有城市,后發展交通的情況很多?,F代由于人類幾乎已經走遍地球的每處地方,更多的情況是哪里的交通運輸條件好,哪里才能發展起城市,沒有發達的交通,就沒有現代化的城市。
2.自然條件特別是水資源對于城市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人口的流動,都是從發展條件較差的地方流向發展條件較好的地方。中國欠發達地區的省會和大城市,無一例外地都處于所在地區自然條件較好的地方,它們目前的人口規模,很大程度上是由人口遷入形成的。中國欠發達地區水資源缺乏,在無力解決供水問題的地方,城市規模就難以發展。美國西部最著名的大城市,幾乎都座落在西海岸上。中西部一些重要的城市,大部分瀕湖靠河。在自然條件較好的地區,人們建設和生活的成本較低,生活水平較好,這是一種發展的優勢,對于城市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3.大城市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不斷上升和鞏固。關于大城市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相對于中小城市的發展優勢,許多專家做過大量的分析和論述,就不再多加論述了。有的學者以美國等發達國家出現的一些大城市人口向郊區遷移的所謂“逆城市化”現象,提出我國要限制大城市的發展,應重點發展中小城市。其實,這是對美國情況的一種誤解。本文前面介紹過,美國出現的一些大城市人口向郊區遷移的現象,是一種全新的城市景觀,是在城市化的進程中由大城市向大都市區的發展。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大城市比中小城市都發展得迅速。并一直居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主導地位、大城市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與作用不斷鞏固與上升。
4.城市規模是受多種條件和經濟因素制約的,不宜人為控制。新中國成立以后,由于多種因素,形成了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社會,實行了嚴格的戶口制度。目前我國的“嚴格控制大城市規模、合理發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的城市發展政策,主要是從戶口管理角度而不是從經濟社會發展角度制定的。事實上,城市規模是受多種條件和經濟因素制約的,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城市規模既不會無限制的增大,也難以人為控制。中美兩國城市發展的歷史都證明了這一點。中國北京、廣州的人口規模屢次突破了人為的控制目標,使得城市發展規劃在不長的時間里一改再改。美國對大城市的規模基本不加控制,其大城市達到一定規模后自然趨于穩定。中國在現代化的進程中,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正在逐漸被打破、為了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和更好的發展機會、大量農業人口轉化為城鎮人口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是社會的進步。對這股潮流,只能疏導,而不能阻塞。只有“農民“不再是一種社會身份而只是一種職業時。中國的城市規模才能穩定下來。
四、中國欠發達地區城市化進程的發展方向
比較中美兩國欠發達地區城市化進程,總結中美欠發達地區城市化的發展規律,從中國欠發達地區的實際出發,我認為,中國欠發達地區城市化進程的發展方向應當是:優先在自然和交通條件較好的地方發展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不宜遍地開花發展小城鎮。
這么說的根據是什么呢?
首先,中國欠發達地區的大部分地方人口密度小,自然條件和交通條件差,不具備發展城鎮的條件。欠發達地區現有的大城市和中心城市都處于自然條件、交通條件較好的地方,本身具有發展的優勢,我們應當順應城市發展規律,優先在有利于城市發展的地方發展城市,避免在不利于城市發展的地方建設城鎮。
其次,遠離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的小城鎮經濟效益差,不易解決自身的財政問題,難以發展。中外歷史和現實經驗表明,小城鎮的發展要依托大城市和中城市,小城鎮基本上都是圍繞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發展起來的。中國欠發達地區的大城市較少,只有先把大城市和中心城市發展起來,才能依托它們逐漸發展小城鎮。
再次,大城市和中心城市比小城鎮經濟效益更高,更易謀生,有更多、更好的發展條件和發展執會。有更好的科學教育文化環境和基礎設施。在農業人口向城鎮人口轉移的流動過程中,大城市和中心城市比小城鎮有更大的吸引力和更大的人口容納能力。
最后,積極發展大城市和中心城市,能夠創造出較多的就業機會,可以促使農業人口向非農業人口轉移,從而減輕人口對農村牧區生態環境的壓力。有利于欠發達地區生態環境的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近年來中國北方的沙塵暴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形成沙塵暴的直接原因就是在農村牧區生活著過多的人口,為了生存和致富,人們不顧土地的承受能力,過度耕種、過度放牧、濫采濫挖,造成嚴重的土地沙化和草原退化。退耕、退牧是恢復生態的根本途徑。但是,要求農民少種地、要求牧民少養牲畜是做不到的。因為這等于限制他們的生活水平、限制他們追求財富。我們只能用更好的生活和發展條件吸引農民牧民改變生產和生活方式,吸引他們到城市去,使他們成為市民,用減少農業人口的方法來恢復和保護生態環境。在這個意義上說。中國欠發達地區基本實現城市化之日,就是中國西部的生態環境開始好轉之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