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使環境更適合人類工作和勞動的需要。這就涉及到人們的衣、食、住、行、玩的方方面面,都要符合科學、衛生、健康、綠色的要求。本文對環境保護、科學技術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觀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積極的探索和科學的倫理審視,從而得出結論;科技與倫理道德雖屬于不同的文化領域。文章發表在《學習與探索》上,是職稱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環境保護;科學技術;倫理道德;可持續發展
環境保護是指人類為解決現實或潛在的環境問題,協調人類與環境的關系,保障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而采取的各種行動的總稱。其方法和手段有工程技術的、行政管理的,也有法律的、經濟的、宣傳教育的等。
關于科技與倫理道德的關系,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當現代文明把掠奪和征服自然視為自己的價值圭臬,那么,科技進步造成環境污染與生態危機的出現就是必不可免的。對環境保護、科學技術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觀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積極的探索和科學的倫理審視,從而得出結論;科技與倫理道德雖屬于不同的文化領域,但科技的發展與倫理道德的進步在總體上又是相互影響的。科學技術的發展給倫理道德帶來了新的理論方向,倫理道德的完善也為科學技術的進步提供理論支撐。
一、科學技術的倫理審視
(一)科學技術罪惡論
此種觀點認為,人們道德水平的提高,非但不能與科學技術的發展成正比,相反會使人們的道德越來越墮落。這種思想最早的代表為老莊學派。“只有無知無識的嬰兒才保持著高尚的道德品質”老聃如是說。在資產階級的倫理思想家中,也有一部分人認為,科學技術的進步使人的道德越來越趨于淪喪的地步。盧梭認為:科學藝術和文明的發展,是社會一切惡習產生的根源和資本主義社會越來越嚴重的道德敗壞的誘因。“科學和文藝日益進步,可是人類變得愈來愈壞了”,“一切甚至道德本身,都誕生于人類的驕傲。
因此科學與藝術的誕生乃是出于我們的罪惡。”這些思想,把科學技術看成人類道德墮落的原因,以致最終走上主張人類應當回復到無文化、無科學、無法律的自然社會的道路。雖然這種觀點包含著對資本主義社會片面強調科學技術而不重視道德品質的批判,但也包含著對資本主義社會道德日益墮落的控訴。
(二)科學技術自善論
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物質文化生活的提高,會使人們的道德水平自然而然的提高是這種理論的主要觀點。愛爾維修和霍爾巴赫等人認為,道德和幸福的客觀基礎是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所謂道德是使自己和別人都有幸福生活的行為。他們一致認為,“人類行為的準則是利益和需要,這也是人類道德努力的準確尺度。人們的道德情感、道德觀念的前提是社會物質生活的發展,同時人們的道德情感和道德觀念也會依據社會的和個人的現實利益而變化。”同時,他們也都認為科技越發達,物質財富越豐富,就越能使個人得到幸福,越能使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達到和諧。
二、科學技術的環境之殤
20世紀人類社會在科學技術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燦爛文明。人與自然的關系表現為:人對自然的依賴性和能動性,人既依賴自然而生存,又是改變自然的力量;人類要改造自然又受自然的制約;人與自然的關系是依存、適應、沖突與和諧。人與自然關系的內涵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生變化。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初期階段,人對自然的依賴性強,主要為依賴和適應;人類是自然的奴隸,受自然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制約明顯。特別在中國人們受儒家、道家思想的影響,以道德修養為本,經濟上以農立國,輕視商業和工業,當然蔑視科技,認為科技發明是奇技淫巧,列為禁令。
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作《政府工作報告》時也曾指出,要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環境的期待,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生態環境關系人民福祉,關乎子孫后代和民族未來。
論文發表最好的網站提醒您:《學習與探索》創刊于1979年,是綜合性社會科學類學術期刊,涵蓋政治、經濟、法律、哲學、歷史、文學等多個學科。自創刊以來,始終堅持原則性、學術性、探索性、時代性的辦刊方針,堅持為廣大學術理論工作者提供理論陣地,扶植、培養中青年作者,在選題策劃、欄目設置上緊跟學術前沿和時代特色,曾被中宣部理論局領導譽為“中青年理論家的搖籃”。
參考文獻:
[1]徐少錦:科技倫理學[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12.
[2]宋惠昌:應用倫理學[M].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1:234.
[3]王正平、周中之:現代倫理學[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124-134.
[4]羅國杰等:中國倫理學百科全書:應用倫理學卷[M].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12.
[5](美)邁克爾·G·澤依:改變人類命運的科技力量[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132-135.
[6]雍蘭利、范玉鳳:化解生態環境危機:從科技理性到生態倫理[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4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