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三資”是什么?三資指農村集體經濟中的資金、資產、資源。另外僑資、外資、中外合資的合稱三資企業。文章發表在《產業與科技論壇》上,是國家級期刊論文發表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農村集體,“三資”,現狀,重難點,問題對策,云南景谷
景谷古稱“勐臥”,傣語“勐”為地方、“臥”為井,意思為有鹽井的地方。是以傣族、彝族為自治民族的多種民族聚居的自治縣,素有“林海明珠、杧果之鄉、佛教圣地”的 美稱。
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是發展農村經濟和實現農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質基礎。隨著農村改革的深入推進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景谷縣農村集體資產逐步發展壯大,農村集體資源得到有效利用。但部分地方,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不善、營運能力差、流失等現象普遍存在[1]。
1 開展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必要性。
通過縣、鄉農業農經工作人員開展的管理情況來看,全縣大多數鄉鎮領導和村干部及村民群眾對加強農村集體“三資 ”監管比較支持 ,一致認為加強對農村集體 “三資 ”管理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功效。一是有利于摸清農村集體家底,增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和處置的透明度;二是可以明確集體資產產權,解決產權不明、賬實不符的問題;三是可以盤活農村集體資產、有效資源,增加農村集體收入,提高“集體三資”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四是加強農村集體“三資”
管理,變事后查處為事前防范、事中制約、事后審查,能有效地避免村干部在資金支出、資產處置和資源管理上的不規范行為,減少村干部違規違紀現象的發生,對農村的腐敗問題從源頭防治,起到保護村干部的作用;五是密切干群關系,促進農村的和諧穩定與發展,使群眾看到明白賬、明白事,心里放心,讓村干部丟掉思想包袱、放開手腳,干得放心;六是通過強化“三資”監管程序,完善監管措施使農村穩定工作關口前移、密切干群關系、化解干群矛盾、維護農村穩定和諧,促進農村的發展,增強基層組織的公信力和提高村干部威信,促進農村長治久安。
2 景谷縣農村集體“三資”現狀。
所謂農村集體“三資”,就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擁有的資金、資產和資源。農村集體資金是指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貨幣資金,包括現金和銀行存款;資產是指集體經濟組織投資興建的房屋、建筑物、機器、設備等固定資產,水利、交通、文化、教育等基礎公益設施以及農業資產、材料物資、債權等其他資產;資源是指法律法規規定屬于集體所有的土地、林地、山嶺、草地、荒地、灘涂、水面等自然資源[2-3]。
3 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重難點。
3.1 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重點。
一是農村“三資”的清理工作。農村的“三資”清理是搞好農村“三資”管理的基礎工作,摸清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的數量,如實填寫調查表格、登記入賬,把問題搞清搞實是做好農村“三資”管理工作的重點。二是建立有效的管理機構。依托鄉鎮村級會計委托代理服務中心開展“三資”管理工作,設立服務大廳,配備業務人員及設備,組建現代化的網絡管理系統,建立有效的管理機構是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關鍵。三是建立健全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內部控制,特別是資金支出,資產、資源經營與處置,民主管理與財務公開制度,定期清查制度,責任追究制度,確保制度的有效執行,形成有效的管理機制,是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的保障。
3.2 農村“三資”管理的難點。
一是村級債務界定認定問題。有的村債務時間長、成因較復雜,賬目不清,特別是有些債務只有極個別村干部清楚,其真實性難以認定,處理不當,容易引發干群之間的矛盾,造成農村的不穩定,影響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的開展。二是村集體資源有的歸村所有,有的歸村民小組所有,存在村組、組組之間產權不清等問題,產權界定較困難,還有的被部分村民無償占有使用,群眾對此反映強烈,也是農村的熱點問題,矛盾較為集中[3]。三是集體收入較多的村,村干部對實行農村集體“三資”鄉鎮代理存在抵觸情緒,不愿意如實申報村級收入和資產、資源,不愿意鄉鎮統一委托管理。
4 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存在的問題。
4.1 認識不到位,投入嚴重不足。
部分鄉鎮黨委、政府主要領導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重要性、必要性認識不足,沒有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加強對農村集體“三資”的管理,導致村級“三資”管理不規范,管理體系不健全,在人員、辦公設施、資金投入上嚴重不足,有些工作無法開展。
4.2 組織機構不健全,監管不到位。
鄉鎮經管部門人員缺少,代理服務中心機構編制、人員未落實,不能定崗定編,不能很好地開展村集體“三資”監管工作。村級的民主理財組織、村民議事組織不健全不完善,存在管理不民主、不公開等問題。有的村只是由幾個村干部決定,資金開支、資產處置、資源管理上隨意性大,缺乏民主監督。有的村干部處理村學校、辦公室等集體資產,賬務沒有公開或公開的不徹底,群眾有疑慮、有意見。部分村對資產、資源沒有進行有效管理,存在無償占用、低價承包、私自變賣、產權不清等現象。特別是個別村民長期無償使用一些村集體的資源卻無人管理的現象嚴重。
5 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對策。
5.1 提高認識,加強領導。
要進一步提高全縣各級黨委政府對加強農村集體“三資”管理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做好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的緊迫感、責任感,成立縣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領導小組,各鄉鎮成立相應機構,建立縣委統一領導、紀委組織協調、農業部門業務指導、各鄉鎮自主管理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以切實加強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的領導。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涉及全縣 132 個村民委員會 1 955 個村民小組,情況復雜,工作難度大,是對村干部權力的制約,沒有強有力的組織保證、領導保證,是不可能做好這項工作的。
5.2 制定方案,組建機構,配齊人員。
為做好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縣里與各鄉鎮都要制定切實可行實施方案,對農村集體“三資”管理的指導思想、原則、主要任務、工作目標、階段劃分、完成時限以及有關的政策界定做出明確的要求。各鄉鎮要以村級會計委托代理服務中心為依托,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把村集體“三資”全部納入代管。為配合農村“三資”管理工作 ,縣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探索成立招投標中心,全面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對農村集體資產出讓、租賃、承包和資源開發利用等實行公開競價和招標投標,同等條件下,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享有優先中標權。增加透明度,提高群眾知情權,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5.3 每年開展 1 次集體“三資”清理、登記工作。
每年開展 1 次集體“三資”清理、登記工作,使農民群眾隨時掌握“家底”。各鄉鎮在組織、人員到位的基礎上,每年要組織專門人員開展農村集體“三資”的排查清理工作。各村成立由村兩委和集體經濟組織主要負責人、村會計、村級事務監督員(包村干部)或村民理財小組和群眾推薦的村民代表等參加的清理小組,有包村干部組織對農村集體“三資”
進行清理。在開展調查摸底工作的基礎上完成清產核資、登記造冊工作,建立臺賬[5]。按照登記、核實、公示、有異議的進行復審、確認、上報的程序,由村清理小組成員及包村干部等分別簽字后上報鄉鎮村級會計委托代理服務中心審核確認,并做好移交代管的工作。清理清查要以村會計賬簿為依據,堅持賬內賬外相結合、實物盤點同核實賬務相結合。對遺留的債務問題,要以村會計賬簿為依據,由鄉鎮審計、財政、經管等部門審計確認,各項債務要本著“誰舉債,誰負責;誰受益,誰負擔”的原則。
5.4 健全農村集體“三資”監管機制。
一是制定監管規程。本著事前、事中、事后相結合的原則,建議盡快出臺一些相應的監管規程、流程,規范指導縣、鄉兩級建立監察制度。二是強化民主理財。組織農村報賬員和村民理財小組成員經常培訓,指導各鄉(鎮)建立健全財務公開制度,加強財務公開檢查。三是加大審計監督力度[6]。
開展村干部任期和離任經濟責任審計,進行農村財務專項審計,對農民群眾反映強烈的集體資金、資產、資源問題進行重點審計,審計結果及時公開,形成“在監督下公開,在公開中監督;在指導下規范公開,在公開中加強指導”的良性態勢,通過監督、指導確保農村集體“三資”的各項事務規范公開、及時公開、正常公開、重點公開。四是強化培訓,加強鄉鎮村級會計委托代理服務中心建設,落實、配強代理服務中心工作機構和人員,更好地開展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五是嚴格執行《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農村財務管理暫行辦法》《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農村財務管理責任追究暫行規定》《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農村財務管理制度》,確保農村集體“三資”管理工作落到實處。
論文發表權威機構期刊推薦:《產業與科技論壇》是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準,河北省社會科學院主管、河北省社會科學院財貿經濟研究所主辦的省級綜合性理論與實踐月刊。郵發代號:18-181。
6 參考文獻。
[1] 黃云開 . 淺析農村集體 “ 三資 ” 監管問題與對策 [J]. 福建農業科技 ,2011(3):97-98.
[2] 趙春永。做好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工作的六個關鍵[J].商業文化:學術版,2011(6):116.
[3] 何滿香。試論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的民主化 、規范化和制度化[J].安徽農學通報,2010(13):21-22.
[4] 安杰,黃星華 ,國效寧。我國農村集體資金籌集問題研究[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0(12):74-75.
[5] 劉芳萍。以 “五要 ”工程為載體 ,提升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監管 [J].現代經濟:現代物業中旬刊,2009(2):125,135.
[6] 王忠一。規范農村集體“三資”監督管理[J].山西農業 :村委主任 ,2010(5):4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