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如何加強對學生的民族思想建設管理措施,怎樣才能增加學生民族精神。同時在這個經濟發展的國家中給怎么來促進現在人們的民族精神。一般的來說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長期的歷史進程和積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識、民族文化、民族習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民族價值觀念和價值追求等共同特質,是指民族傳統文化中維系、協調、指導、推動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粹思想,是一個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體現,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發展的核心和靈魂。
摘要: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多元化的國際背景,影響了學生民族精神的確立與弘揚。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經濟全球化帶來的不僅僅是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還有西方的價值觀、政治理念和生活方式。一部分學生經受不住西方價值觀、商業性文化、功利性文化的誘惑,國家、民族與民族精神的意識淡化了,個別人甚至對民族的前途與命運失去了信心。
關鍵詞:民族精神,思想建設,政治管理
在五千年的歷史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能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正確的方向保證、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強大的智力支持,從而為中華民族的生存和發展強基固本。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積淀了豐富的優秀傳統美德。
論文網推薦:《中國民族》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中國民族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中國民族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中國民族并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通過理論學習把思想教育與民族精神的培養結合起來,學校是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陣地,學校要將歷史和當代社會發展相結合,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國幾千年的寶貴文化財產和當今世界的人類文明,在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要將民族精神融入教學,努力培育國家意識和民族意識,提高學生們的民族自豪感。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悠久歷史的積淀、光榮傳統的升華和時代文明的結晶,是一個民族所遵循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所體現的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這就注定了民族精神具有濃厚的民族性。素以勤勞、勇敢、智慧著稱于世的中華民族。不同時代,民族精神的表現也不同。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是貫穿古今的中華民族的基本精神。
一、對學生民族精神培育的意義
學生民族精神培育,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漫長的繁衍生息過程中逐漸形成的滲透在其思想文化、思維模式、倫理道德、風俗習慣、心理結構、語言文字之中的共同的價值觀,是社會主導價值觀,是一個民族共同的價值取向、共同的價值追求、共同的價值理想和行為規范,也是一個社會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代學生的精神風貌、價值取向直接關系著他們成為什么樣的人才,關系著未來社會的走向。學生深刻領會民族精神的實質,接受社會主導價值觀,認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就能在復雜的社會發展過程中做出正確的選擇,從而帶動和促進全社會形成共同理想,共同奮斗,進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同時,學生的民族精神培育能增強民族聚合力、向心力和凝聚力,為民族的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沒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沒有靈魂,就會失去凝聚力、創新力和生命力。因此,必須不斷加強對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強化民族意識、國家觀念和社會責任感,把個人的選擇和追求與民族的發展和未來結合起來,自覺承擔己任,履行職責,齊心協力,推動中華民族不斷發展進步。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歷經幾千年凝聚起來的對祖國的一種最深厚、最崇高的感情,是民族、國家自強不息的強大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根本體現。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育是教育學生的核心。在教育中,通過學習“中國歷史”和參觀博物館等教學活動,可以使學生了解中國的具體國情,感受中華民族燦爛輝煌的文化,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感,引導學生以實現民族復興為榮耀,把自己的愛國熱情與建設和諧社會的歷史使命結合起來,把對祖國、對人民的深厚情感與個人的理想、志向和抱負結合起來,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強大的精神。
二、培育學生民族精神的重要性與緊迫性
當今,全球化進程的高速發展,不僅使我們的經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而且使我們的政治、文化、教育面臨著嚴峻挑戰,更使我們的民族精神面臨著嚴峻挑戰。學生們是我們國家繼往開來的新一代,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與接班人,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中堅力量,他們的民族精神狀況如何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甚至決定著國家的前途與命運。然而,當前學生民族精神弱化的問題是很明顯的,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社會體制的變革帶來社會矛盾的凸顯,影響了學生民族精神的確立與弘揚。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等領域的體制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引發了利益格局的調整和社會的分化,伴生了一系列復雜的社會問題。
.互聯網的普及,影響了學生們民族精神的確立與弘揚。網絡時代的出現起人們了想方式、生活方式、行為方式的顯著變化,也深刻影響著當代學生的成長。至今,互聯網正取代報紙、電視等傳統媒體,成為當代學生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各種信息充斥著校園的時空,魚龍混雜的現象似乎是防不勝防。然而,學生大都以校園生活為主題,以學習為主要任務,以宿舍、班、院系集體為主要的組織形式,加上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正在形成,獨立性和思辨能力有待進一步增強,相互影響、隨聲附和的可能性明顯存在等原因,很可能產生對國情判斷為“他國先進、我國落后”的錯誤結論,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他們民族精神的確立與弘揚。
通過豐富社會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民族精神。實踐是中華民族創造偉大文明財富的源泉,學生民族精神的培養不能僅限在校園內,社會實踐是民族精神培養的重要途徑,通過豐富的社會實踐,讓學生們親身體驗社會的發展和變革,將學的理論知識投入到社會服務中去,從而提高學生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