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這篇藝術論文發表了古代彩塑藝術的風格和內在聯系,山西長治地區的彩塑是區域文化的一項重要內容,是文化傳承和弘揚的載體,論文探討了古代彩塑藝術的風格特點,介紹了山西長治地區彩塑的藝術風格,研究山西長治地區的彩塑可以更好地了解三晉大地,了解中華傳統文化的內涵。
【關鍵詞】 藝術論文發表,山西長治,彩塑;藝術風格
我國的文化藝術源遠流長,各個地區都存在具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從地理位置來看,山西長治位于晉冀豫三省的交界處,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土壤結構較為優質,文化根基也較為深厚,諸多方面的優勢使長治地區的彩塑別具特色。山西長治地區的彩塑從題材上看,多為宗教服務,從藝術價值角度來看,具有獨特的藝術語言、藝術表現力。彩塑不僅體現著長治地區人們的思想意識和審美理念,更體現著中華文化的意蘊。
一、山西長治地區古代彩塑藝術的風格特點
山西長治地區的彩塑在華北地區有較高知名度,其具有三個鮮明的特點:
第一,彩塑形象較多,表現的內容十分豐富。從具體的彩塑內容來看,宗教故事、歷史人文、神話傳說等都是長治古代彩塑的素材,所以彩塑的內容涵蓋非常廣博。
第二,彩塑的色彩對比感比較強。一般的彩塑在著色時會和生活著色追求一致,或者是在著色的時候會考慮漸變,但是長治彩塑在色彩的利用上往往表現出較為濃烈的色彩差異,這種差異使彩塑具有更強烈的視覺沖擊。
第三,長治地區的彩塑在造像上以群像為勝。長治地區的古代彩塑在造像上往往是集三教于一體,即在彩塑區域內,既有佛教的彩塑形象,又有道教和儒家的彩塑形象,這是長治采取群像造型的特點之一。
二、山西長治地區彩塑的藝術風格
長治地區的彩塑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要想全面了解長治彩塑,需要從以下五個方面對其藝術風格進行具體分析,這樣才能對長治彩塑有更加全面的認知。
(一)題材內容
首先,長治彩塑突出的特點是題材內容十分豐富。比如觀音堂彩塑,殿堂的正中央是觀世音菩薩的彩塑像,左右兩側分別是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彩塑。在觀世音菩薩的后面正壁上有善財童子、靈山會等佛教故事。在大梁和二梁之上,金碧輝煌的樓閣中有35座佛像。兩側的佛臺一共分為四層,第一層的彩塑是十八羅漢,第二層的彩塑是二十四諸天,第三層彩塑的是十二圓覺,再往上便是道教神話中的人物。在殿堂的北壁,孔門七十二賢栩栩如生,而在南面又有八仙拜壽等道教故事。
除此以外,像“土木堡之變”等歷史故事彩塑也矗于觀音堂中。就具體的題材和內容來看,長治彩塑的內容和題材非常廣泛,其中既有佛教人物,又有道教故事,還有儒家人物風采和歷史故事的真實還原,表現這些內容的彩塑通過各自的姿勢將整個彩塑的空間、層次進行了劃分,具有濃郁的自然生活氣息。簡言之,長治地區的彩塑取材廣泛、主題多樣,其表現極具感染力。
(二)宗教思想
長治地區的彩塑體現出了較為濃厚的宗教思想。在彩塑中有許多內容來源于宗教人物形象。長治地區長期處于儒釋道并存的狀態,所以三教的融合性較高,對于這一地區的彩塑藝術產生一定的影響。就社會影響來看,佛教的影響力是首屈一指的,此外,儒家的影響也是舉足輕重的,道家思想介于佛教和儒家之間。三教長期的并存使得各方文化都對長治彩塑有所滲透,所以在具體分析的時候不能絕對化地看待。就三教的影響分析來看,儒家文化對社會秩序的構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佛教文化在具體的發展中被世俗化、民俗化,所以佛教彩塑形象與人的親近感明顯加強;再看道家文化,其灑脫超然的人生觀作用于彩塑,使彩塑看起來渾然天成。簡言之,長治地區的彩塑將宗教文化的思想內涵做了具體的表達。
(三)造像風格長治地區的彩塑在造像風格上具有獨特的魅力。彩塑的神態表現十分自然,在形象上既有與人的親近感,又不失大氣的風度。觀察彩塑可以發現,其衣紋雖然簡練,但是凝重感并不缺乏,雖然場面宏大,但是精巧之處隨處可見。就法興寺的十二圓覺彩塑形象來看,其形象既體現了女菩薩法相莊嚴,又和人間的女性形象相近,這種造型方法有效地將朝拜者的心理距離拉近,使彩塑充滿了人情世俗的意味。這十二圓覺像當中的一尊菩薩呈思考狀,神情自若,儀態優雅,氣度不凡。此外,崇慶寺三大士殿當中的羅漢像彩塑,通過細微的刻畫將不同的精神狀態做了具體的表現,這種表現使得羅漢具有了較為濃厚的人間氣息。
(四)構圖布局
長治地區的彩塑在構圖布局方面呈現出了兩個特點:第一是懸塑比較出名。比如觀音堂的懸塑,是我國少有的懸塑代表。就懸塑的空間布局來看,其主要的目的是將主體襯托出來,呈現浪漫恢弘的氣勢。第二是雕塑之間存在著非常明顯的呼應,比如山、水、獸、云等都在主體的位置之外做了合理的布置,呈現出了呼應狀態。簡言之,長治地區的彩塑在空間布局方面的特色,是其他區域的彩塑所沒有的。
(五)彩繪裝鑾
長治地區的彩塑色彩搭配整體較為濃重熱烈,呈現出富麗堂皇的感覺,視覺沖擊力比較強。崇慶寺五大殿的彩塑主要顏色是紅、綠和金,而觀音堂殿內整體色調是金黃。長治地區的彩塑有塑繪集合的顯著特點,所以在顏色設置時十分大膽,彩塑裝鑾施彩的顏色和人們日常生活的人物色彩有著較大的差異。比如,崇慶寺宋代彩塑在菩薩裝鑾施彩的時候,描摹用色使用白粉,主要是體現菩薩皮膚白嫩細膩的質感。又如在給十八羅漢膚色描繪時,用白色或赤色,以體現不同的人物性格。再如花冠、瓔珞等,顏色大都選用視覺沖擊感比較強的石綠、石青、石黃、朱砂等礦物顏料,以及金、銀等金屬材料,利用涂、染、描、刷等具體手法使色塊形成強烈的對比,強化了作品的表現力。
三、藝術風格與區域文化的內在聯系
藝術風格的形成和個人的藝術功底有著密切的關系,而區域藝術的風格表現會和當地的區域文化有密切的聯系,所以要了解長治彩塑藝術風格形成的具體原因,探討區域文化便可知曉。分析長治地區的文化表現,可以發現彩塑的藝術風格形成和長治文化特色有顯著的關系。首先,長治地區具有文化雜糅性。在歷史上,我國北方出現了不少少數民族政權,而每當少數民族南下東進,長治都會落入其統治下,雖說長治的主體文化還是漢文化,但是其中已經融入了北方游牧民族的文化符號,所以其彩塑表現大氣磅礴的氣勢十分突出。就崇慶寺宋代十八羅漢彩塑分析來看,其整體表現十分大氣,但是在衣袂勾勒的時候卻做得極為細致,這正是兩種文化所結合的結果。
其次,長治地區的文化具有傳承性。從彩塑內容來看,其中既有儒家的內容,也有佛教的內容,更有道教的內容,這說明這三教在長治地區都有流傳,而且還獲得了較好的推廣。翻開歷史可知,佛教自漢代傳入中國以來獲得了廣泛的發展,山西名僧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法顯、慧遠、曇鸞是其中的代表。自漢至唐,山西佛教達到了極盛,佛教文化在山西境內得到廣泛的傳播,對后世有顯著的影響,所以即使到了宋代、明代,佛教文化依然影響著長治地區的彩塑。就道教來看,陜西是山西的鄰省,全真道在陜西終南山大盛,山西自然也會受影響,所以長治會受到道教的影響。至于儒家,自漢武帝以來其就是中國文化思想的正統,其對長治的影響自然深遠。
儒釋道三家的思想和文化不斷地融合,影響了長治地區的藝術發展,彩塑便是其中受影響最大的藝術品。最后,長治地區的文化具有范圍性。所謂的范圍性主要指的是區域文化的特點保留得比較好。雖然處在三省交界的地方,但是長治自己的文化特色傳承一直沒有斷,所以能夠在周邊區域的影響下依然發展起自己獨具魅力的彩塑。簡單來講,長治地區的文化發展保留了自己的特色,在周邊環境的影響下走出了自己的文化之路,正是因為其能夠堅持本我,所以才有了獨具魅力的特色藝術。
結語
山西彩塑為宗教服務,具有明確的功能性特點,其不僅能夠反映社會生活面貌,也可以反映當地的文化理念和思想,因此山西彩塑是具有綜合文化內涵的藝術品。長治地區的彩塑具有自身明顯的特色,其蘊含著長治地區人們的審美傾向和思想理念,對于區域文化表達和傳承起著重要的作用。分析彩塑所具有的藝術風格,并在其基礎上討論分析藝術風格和文化的關系,可以進一步了解長治文化的魅力。
參考文獻:
[1]晉甜.長治法興寺圓覺殿彩塑藝術風格探微[J].美術,2017(5).
[2]湯箬梅.走向世俗:山西長治彩塑藝術探析[J].吉林藝術學院學報,2014(6).
[3]楊莎.法興寺圓覺殿彩塑——藝術風格淺析[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
[4]郭佳琳.長治觀音堂明代彩塑造型藝術審美探析[J].藝術與設計(理論),2014(10).
[5]王小鳳,楊寶.雕形賦繪雕塑合一——山西大同觀音堂遼代造像藝術淺析[J].天工,2015(4).
[6]雷琳.長治觀音堂佛教彩塑藝術研究[J].法音,2015(8).
[7]長治市博物館,閆廣.觀音堂:山西長治明代彩塑珍品[M].杭州:浙江攝影出版社,2012.
作者:田永剛
推薦閱讀:《賀州學院學報》系賀州學院主辦的綜合性學術理論刊物,國內外公開發行。本刊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