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目的:針對血站無償獻血者進行心理護理,同時深入分析其護理效果。方法:針對我血戰2016年2月-2017年2月的無償獻血者200人,并且隨機選取的對象在獻血前都已測量了生理指標,獻血者的生理指標都在正常范圍內。將200名獻血者隨機分成兩組,每組100人,同時對于對照組我們采用常規的護理干預措施,先分析獻血者的生理指標,同時采集對照組的血液。針對觀察組的獻血者,我們除了采用常規護理干預外,還運用了心理干預的方法。通過自評量表收集兩組患者的焦慮情況,并且給予適當的分析。結果發現,觀察組的焦慮情緒程度遠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心理護理明顯可以改善無償獻血者的情緒,有效緩解獻血者的緊張不安,預防不良反應的出現,非常值得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心理護理;血戰;無償獻血;護理效果
前言:現階段,人們的文化水平日益提升,人們對獻血的認知也在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人愿意參與到無償獻血當中。然而,初次無償獻血者在心理和生理上或多或少都會出現一些應激反應,此外,小部分獻血者還會出現一定的心理問題,進而影響獻血工作的順利開展。因此,血站護理人員對獻血者采用優質的護理干預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次研究選取了2016年2月-2017年2月本血站無償獻血者200例,同時詳細觀察、記錄心理護理對獻血者產生的實際效果,現場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本血站隨機選取200名無償獻血者,所有獻血者都是初次獻血,同時都在獻血之間,進行了相應生理指標的測量,各項指標均正常。將200名無償獻血者隨機分成兩組,即觀察組和對照組,各100名。對照組男52例,女48例,年齡18-42歲,平均年齡在29±3歲受教育程度:大專以上學歷68例,中專及中學學歷有22人,其他學歷有8例。觀察組男51,女49例,年齡在18-41歲,平均年齡29±3歲;受教育程度:大專以上學歷為70人,中專及中學學歷為22人,其他學歷為8人。由此可知,對照組和觀察組獻血者在性別、年齡以及文化程度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我們進行常規護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首先測定無償獻血者相關生理指標并且進行相應分析,指標符合相應標準后,采集血液,之后,向獻血者詳細說明各項注意事項之后才能讓其離開。觀察組不僅要進行常規護理,而且還需配合心理干預。獻血者在獻血之前,護理人員要對其進行一定的心理干預,讓獻血者能夠正確認識無償獻血的意義,并且對其進行健康教育,使獻血者能夠正確地認識無償獻血,同時,知道人體生理的相關知識,有效預防獻血者對無償獻血存在錯誤認識,誤以為獻血對人體傷害很大,讓志愿者意識到適當的獻血,不但對人體無害,反而可以有效改善血液粘滯性,使人的精力更加充沛,對志愿者的正常生活并沒有太大影響。此外,要盡可能為獻血者營造一個溫馨的獻血環境,可以嘗試張貼一些彩色標語,或者放一些舒緩的音樂等,來緩解獻血者緊張的情緒。
獻血期間,工作人員需要對獻血者進行一定的心理干預,比如,采血時,護理人員可以仔細觀察和分析獻血者的動作和表情等,搜集這些信息,更加有利于工作人員分析獻血者的心理狀況。此外,采血中,工作人員一定要動作熟練,減輕獻血者的痛苦,從而大大提升獻血者的安全感。在針刺時,最好一步到位,同時動作要輕柔,態度要和藹。護理人員還可以指導獻血者進行深呼吸,環節緊張不安的情緒,同時,告知獻血者采取過程時間很短暫,不會產生不適。獻血結束后,護理人員同樣需要對獻血者進行心理護理,除了告訴獻血者必須進行正確的血管按壓外,還需要關心獻血者是否出現頭暈等不適,一旦出現不適癥狀,需要進行心理安慰,同時消除獻血者的恐懼心理。此外,還要建議獻血者日常生活中,要多休息,注意補充營養。
1.3 觀察指標 1)通過焦慮自評表(SAS)來搜集患者焦慮情緒,總分值80分,分值越高代表獻血者越焦慮;2)利用統計學原理統計兩組獻血者的不良反應表現。
1.4 統計學方法 利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處理相關數據,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百分比”由卡方值檢驗;“均數±標準差”由獨立樣本檢驗。
2 結果
觀察組獻血前的評分與對照組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組獻血前、后的評分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研究發現,初次獻血者對獻血過程認識明顯不夠,此外,獻血期間穿刺所帶來的疼痛感,會給獻血者帶來很多負面情緒,會使其產生緊張不安、恐懼等,而這些問題都可能影響到獻血過程的順利進行,與此同時,也會給獻血者帶來一定的心理負擔,進而影響獻血者的生活質量,甚至,影響二次無償獻血的順利開展,因此,為獻血者營造安全、舒適、輕松的環境,可以有效提高獻血者的滿意度,同時也是推動我國臨床獻血工作長足發展的重要基礎。
經過大量臨床實驗證明,護理方案的干預可以有效提升無償獻血者的滿意度,但是護理方案的擬定,需要不斷優化改進,本文深入探究了心理護理在血站無償獻血中發揮的積極作用,通過對觀察組和對照組的對比分析,我們不難發現,觀察組焦慮自評量表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由此可知,采用心理護理,可以有效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和負面情緒,因此,對獻血者進行心理干預值得推廣和應用。
結束語:
綜上文所述,在進行無償獻血時,對醫護人員對獻血者應用適當的心理干預,可以有效避免和環節獻血者的不良情緒,有利于獻血工作的順利進行,而且可以大大減少不良反應,這些護理效果在無償獻血中已經取得顯著效果,值得大范圍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付麗.心理護理對血站無償獻血者的護理效果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38:228-232.
朱琴.無償獻血者獻血前后的心理分析及護理對策[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2,12(16):19-21.
王敏,李燕紅,程冬梅.淺談無償獻血中獻血者心理活動[J].中國實用醫藥,2011,6(1):262-263.
推薦閱讀:應用心理學方面的理論論文如何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