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新公共服務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增強服務意識,倡導民主參與,多方協作,共同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這對于哈爾濱市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優化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分析哈爾濱市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現狀的基礎上,結合新公共服務理論的理念,提出當前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優化的相應對策,希望能幫助哈爾濱市的公共服務發展。
關鍵詞:新公共服務理論;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優化
《大連民族大學學報》(雙月刊)創刊于1999年,是國家民委主管、大連民族學院主辦的刊登自然科學與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論文的綜合性學術刊物。
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有力地推動東北地區的發展,東北地區振興規劃應運而生。振興東北,關系到整個國家的命運與發展。習近平同志明確指出,振興東北必須要打好發展組合拳,經濟、政治、文化一手抓,尤其要注意增強文化這一軟實力。為切實推進文化產業,在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同時,還要在東北地區創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加強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創建文化惠民工程。而作為一個東北北部的政治、經濟、文化交流中心的城市,哈爾濱市的文化發展對振興東北具有重大意義,但哈爾濱市在文化服務供給方面仍存在不少的問題,優化哈爾濱市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可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一、新公共服務理論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
(一)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內涵及特點
新公共服務理論在20世紀70、80年代,由美國著名學者羅伯特.B.登哈特與珍妮.V.登哈特提出的。是反思和批判新公共管理理論的過程中誕生一種全新的公共行政理論。它更加側重于關注服務對象的權益和群眾的文化權利。它認為這是政府工作的一個重要目標。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過程應該更加民主透明,對公眾公開。新公共服務理論的核心觀點是:政府作為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關鍵主體,應該側重保障人民群眾的文化權益,盡最大努力滿足供給對象的文化需求。不斷加強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民主研究,在供給過程中加強與公共文化服務對象的交流。在政府準備出臺公共文化相關政策時,一定要充分廣泛地征求群眾意見,以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為服務目的。加快政府的職能轉變,打造服務型政府。新公共服務理論的特點可概括為:服務,而不是掌舵;公共利益是政府所追求的目標;責任重大,不容小覷;戰略思考,民主行動;為公民服務;注重分享領導權六個方面。
(二)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內涵
關于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這一概念的內涵,最常用的解釋為: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是指由政府、公共部門和其他社會組織依據社會經濟的發展狀況、國家的文化政策制度、公民的文化需求等因素,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的公共產品和服務的過程。根據研究需要,本文將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定義為:由政府、市場和社會組織等供給主體共同承擔的,通過彼此間通力合作,根據群眾的文化需求偏好,提供文化服務產品和資源的過程。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具有公益性,公平性,差異性等特點。
二、哈爾濱市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現狀及問題
(一)現狀
根據哈爾濱市文化和新聞出版局統計,截至2017年,全市共有21個文化館,其中,市級文化館5個,區級文化館9個,縣(市)級文化館7個,街道、鄉鎮綜合文化站283個。擁有20個公共圖書館,共有從業人員278人。其中,省級圖書館1個,市級圖書館1個,區級圖書館9個,縣(市)級圖書館9個,建有農家書屋723個。全市各類博物館、展覽館、紀念館共114個。藝術表演場所18個,演出場次2679場;市專業表演團體28個,表演場次1930場。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呈現以下特點:公共文化事業發展受到政府越來越多的關注,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公益性文化活動開展次數逐年增長,惠及范圍不斷擴大,公共文化服務更加貼近群眾生活。群眾性文化活動豐富多彩,活動品牌影響力逐步提高。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創建進展順利,文化先進區、縣(市)不斷涌現。
(二)存在的問題
1.文化服務供給不足且渠道單一。公共文化服務供給是一個系統工程,不是政府或文化部門可以憑借一己之力承擔的,它需要多個部門共同參與,溝通協調,共同努力來完成的。但目前哈爾濱市尚未形成以政府供給為主、社會力量共同參與的公共文化服務機制。主要表現為:城市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的數量、類型和內容由政府單方面決定并提供的,社會組織和居民無法參與其中。社區公共文化活動主要是由社區居委會組織開展的,由居民或志愿者等非政府組織發起的公共文化活動數量少之又少。政府既是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者,也是主要管理者,多重身份的壓力使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工作中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時,由于公共文化服務被認定為文化事務,城市的其他部門,如財政,國土,稅務等部門均沒有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中來。多種因素的共同干預,使得公共文化尚未上升到整個社會的層面,仍停留在小文化的層面??偨Y來說,大多數部門在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工作中存在嚴重的缺位,其他社會力量也缺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的積極性,是當前哈爾濱市文化服務供給中的一大問題。
2.供給形式單一。哈爾濱市公共文化服務數字化建設水平較低,文化服務供給形式單一。對于各級文化場所,雖然對公共服務工作開展比較到位,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群眾文化的一部分需求,但在大多數鄉鎮,藝術畫廊和博物館中,公共文化服務的提供,也主要以傳統的靜態展示形式,敘述者詳細講解為主,不具備高水平的數字顯示,對于群眾的有限訴求,場地整體情緒不大高。特別是哈爾濱的基層社區,農村的基層文化遺址,農村書店和農村電影放映。由于數字化程度低,宣傳不足,文化資源配置不足,文化資源不足,群眾往往難以享受到高質量的文化需求,各種設施和服務的功能都沒有發揮作用。近年來,雖然哈爾濱市政府積極推動舞臺藝術進入農村,進入社區,進入校園等一系列活動,但由于缺乏互動機制與反饋機制,政府的公共文化管理部門和表演團體為群眾提供的公共文化產品不盡人意,群眾滿意度低。
3.缺少群眾文化需求表達渠道。為人民群眾提供大量而豐富的公共文化服務產品,以滿足大多數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是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哈爾濱市現有的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體系中,政府處于絕對的主導地位。政府掌握并負責分配大量的文化資源,并且全程掌控著公共文化服務供給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政府沒有充分地了解群眾真正的文化需求,而是從政府角度,單向的、“一廂情愿”地將公共文化服務一股腦兒地提供給人民群眾。群眾文化需要缺少表達渠道,無法說出真正的心聲,只是被動地接受政府所提供的文化服務。這種缺乏溝通,單一的文化服務供給模式導致政府提供的文化服務與人民生活脫節,偏離群眾需求,文化服務工作滿意度低,文化產品與文化服務越發缺乏內涵,逐步成為難以被公眾認可的快餐文化。人民群眾因為缺少表達渠道而難以真正表達自己的文化需求,不滿足于政府提供的文化服務,長此以往,缺乏參與公共文化的熱情與動力。
4.城鄉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不平衡。目前,哈爾濱市鄉鎮政府提供的文化產品數量與過去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服務的質量與水平并不高,真正用于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和文化宣傳的資金和人才等也相對稀缺。在城鄉文化服務建設上,尤其是在鄉鎮地區的文化供給方面,哈爾濱市政府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哈爾濱市區和鄉鎮在人口數量上基本持平,但在農村地域遼闊、農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和經濟欠發達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哈爾濱的公共文化服務經費大部分都投入到了市區,投入到縣(市)的資源十分有限。哈爾濱市政府的鄉鎮文化財政投入與市區相比較少,在此基礎的影響下,城鄉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差距不斷地拉大,城市的文化服務設施規格遠遠高于農村,大部分縣(市)公共文化基礎設施較為落后且使用率不高,有的甚至成為擺設。
5.公共文化服務人才隊伍專業化水平低。哈爾濱市公共文化人才隊伍結構不合理并且缺少專業化服務人才,哈爾濱市地處偏遠,氣候寒冷,福利待遇水平不高,這些都已成為建設公共文化服務專業隊伍的最大掣肘。當前,哈爾濱市文化服務人才隊伍年齡斷層十分明顯,缺乏年輕人才。文化服務工作者多為退居二線的人員,工作狀態不理想,缺乏活力。區、縣(市)文化館、圖書館40歲以下工作人員僅占人員編制總數的1/3,部分年齡較大的人員缺少專業技能,不能勝任本職工作。同時,基層文化服務人員綜合素質不高,受教育程度參差不齊,許多工作人員不會使用電腦,缺乏了解和掌握新科技、新事物的能力與熱情,與現代公共文化服務要求不相適應。從事文化服務的專業人員人數較少,學術研究、人才培養環境不佳,制約著文化服務的可持續發展。
三、新公共服務理論視角下哈爾濱市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優化的對策建議
(一)新公共服務理論的啟示
新公共服務理論指出,滿足公民的需求是公共服務供給的目的。政府行政過程中,要樹立為民服務的理念。公共文化服務供給的客體是社會中的每一個公民,政府必須要以滿足公民的基本文化需求為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工作的最終目標。
新公共服務理論認為,政府的主要使命就是服務,追求社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其最大特點就是公共性與社會性。政府要確保公共利益在行政過程中得到重視和保護,制定并實施符合大眾公共需求的政策和制度,通過集體努力和協作配合,實現社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對于哈爾濱市政府來說,如何切實了解群眾的文化需求,合理配置文化資源,創新文化服務供給形式,在提高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工作的效率的同時,保證服務的公平性,是目前最急需研究解決的問題。
(二)推進供給優化的對策建議
1.建立公共文化服務多元化供給模式。哈爾濱市政府應轉變服務供給觀念,逐漸下放權力,構建多元化供給模式,明確權利邊界,保證多元化供給模式的可持續發展。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工作的系統性與復雜性使公共文化服務供給單一主體模式無法運行,政府需要與其他供給主體通力合作,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到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活動中來,激發社會資源潛力,形成政府與社會團體、民間個人平等參與、協同合作、良性互動的多元供給模式格局,大大提高了文化服務供給水平與效率。因此,必須堅持以政府為主導,鼓勵企業和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原則,形成供給主體多元化的新格局,構建共建共享的有利態勢,彌補政府職能缺位形成的服務盲區。積極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優勝劣汰,打造多元主體共同提供文化服務的局面,提高服務效率。引導鼓勵區域內的文化企業與公共文化事業單位展開良性競爭。支持區域企業積極參與重大文化活動,包括非遺項目保護等。只有激活文化市場活力、提升文化企業的積極性,讓全民共享多樣豐富優質的文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