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 目的:研究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患者入院時中醫證候特點。方法:選取2020年1月至2020年2月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收治的50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基本信息、現病史、既往史、流行病學史、癥狀、體征,分析其中醫證候及衛氣營血辨證情況進行分析。結果:50例患者中,男32例(64.0%),女18例(36.0%);年齡3~79歲,平均年齡(40.0±18.4)歲,入院前平均病程為(3.2±2.5)d,平均潛伏期為(5.0±3.5)d。處于衛氣分階段34例(68.0%),氣分階段14例(28.0%),營分階段2例(4.0%),其中挾濕者44例(88.0%)。影像學檢查無異常者多見于衛分證,胸部X線片提示雙肺炎性反應多見于營、氣分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氣分證較之衛分證血白細胞計數升高,淋巴細胞計數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結論: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多以發熱、咳嗽為入院時的主要癥狀,濕邪是此次病機的關鍵因素,發病主要以衛分證階段和氣分階段為主,部分進展至營分階段,早期治療可選用辛涼清輕宣透之品,注重祛濕治療,不可過用苦寒。
關鍵詞 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毒性;中醫證候;臨床分析
自2019年12月突發新型冠狀病毒(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以來,感染病例不斷增加,其具有極強的傳染性、家庭聚集性,傳變迅速,且致死率高,目前缺乏特效治療手段[1-4]。我院醫療團隊收治的50例經確診的COVID-19患者,現將其入院時病例資料及中醫癥候進行歸納和總結,從而加強對此病的認識,以期對本病的中醫辨證論治提供參考。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21日至2月25日解放軍總醫院第五醫學中心收治確診的COVID-19住院患者50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統計數據均為患者入院第1天資料情況,其中男32例(64.0%),女18例(36.0%);年齡3~79歲,平均年齡(40.0±18.4)歲,入院前平均病程為(3.2±2.5)d。發病前曾明確從疫區(湖北省武漢市)來京患者為41例(82.0%),另外9例中,有6例(18.0%)患者曾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密切接觸史,3例(6.0%)未發現明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患者接觸史。有31例患者可計算其潛伏期,平均潛伏期為(5.0±3.5)d,16例(32.0%)為家庭親屬之間互為傳染,發病具有家庭聚集性特點。見表1。
1.2 診斷標準
1.2.1 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確診標準 所有病例均符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頒布的(2020年1月22日)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確診標準[5]。
1.2.2 中醫衛氣營血辨證及挾濕證診斷標準 參考《溫病學》(第5版)[6]:1)衛分證:發熱,微惡風寒,頭痛,無汗或少汗,咳嗽,口渴,苔薄白,舌邊尖紅,脈浮數;2)氣分證:身體壯熱,不惡寒,但惡熱,汗多,渴欲冷飲,舌苔黃燥,脈洪大;3)營分證:身熱夜甚,口干但不甚渴飲,心煩不寐,時有澹語,斑疹隱隱,舌質紅絳,脈象細數;4)血分證:身熱,躁擾不安,或神昏澹狂,舌質深絳,出血,斑疹密布;5)挾濕證:身熱不揚,惡寒身重,頭重如裹,脘痞,腹脹,惡心,便溏,舌苔厚膩。
1.3 研究方法 對所有病例均詳細采集入院時患者基本信息、現病史、既往史、流行病學史、癥狀、體征,分析其中醫證候及衛氣營血辨證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計軟件和EXCEL 2003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 )表示,計數資料以例(%)表示。2組間計量資料采用方差分析,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 P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入院時癥狀及舌脈情況 發熱35例(70.0%),其中低熱(37.3~37.9 ℃)23例(46.0%)、中熱(38~38.9 ℃)10例(20.0%)、高熱(≥39 ℃)2例(4.0%),其他癥狀與舌脈情況見表2。
2.2 入院時衛氣營血證及挾濕證分布情況 處于衛氣分階段34例(68.0%),氣分階段14例(28.0%),營分階段2例(4.0%),其中挾濕者44例(88.0%),未見血分階段患者。見表3。
2.3 衛氣營血辨證與影像學特征的關系 50例患者中,胸部X線片提示雙側肺部炎性反應患者有15例(30.0%);單側肺部炎性反應患者有22例(44.0%),其中左肺炎性反應患者9例(18.0%),右肺炎性反應患者13例(26.0%);其余13例(26.0%)患者胸部X線片檢查均未見明顯異常。影像學檢查無異常者多見于衛分證,胸部X線片提示雙肺炎性反應多見于營、氣分證,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4。
2.4 衛氣營血辨證與實驗室指標的關系 50例患者平均血白細胞計數為(5.47±1.78)×109/L,氣分證較之衛分證血白細胞計數升高,淋巴細胞計數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5。
3 討論
首例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患者出現在湖北省武漢市,與當地的氣候環境和人文因素密切相關,武漢地區降雨充沛,溫度適宜,生態系統呈復雜性及多樣性,包含了許多可能會對人類或動物有極強致病能力的微生物,病毒作為其中最簡單的生命體存在,其在億萬年的繁衍進化過程中發生突變的幾率也最高,根據不同的宿主和致病對象,病毒的致病力、傳播力、毒性也在不斷增強[7-10]。我國古代中醫經典及醫案著作中均無有關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的記載,根據其強傳染性、家庭聚集性、傳播迅速、流行性廣、嚴重威脅人類健康生命安全等特點,《素問·刺法論》有云:“五疫之至,皆相染易,無問大小,病狀相似”,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發病非傳統意義上之“百病皆生于六氣”,而是感受癘氣之邪導致的溫疫,當屬中醫學“溫病”范疇,正如明末清初的著名醫家吳又可《溫疫論》所云:“夫疫者,感天地之癘氣也。癘氣者,非寒、非暑、非暖、非涼,亦非四時交錯之氣,乃天地別有一種癘氣也”。
本組研究中,發熱、咳嗽是本病的入院時的主要癥狀,分別為35例(70.0%),32例(64.0%),其次分別為乏力、肌肉酸痛、咽痛、腹瀉癥狀,其中在35例發熱癥狀中,有23例是以38.0 ℃以下的低熱為主,占發熱癥狀的65.7%,咳嗽大多為干咳,基本無痰,或僅有少量白痰,基本沒有鼻塞、流涕、打噴嚏等呼吸道卡他癥狀,胸部影像學檢查逐漸可見不同程度的斑片狀滲出陰影及間質改變,且胸片見雙肺炎性反應及發熱癥狀明顯者多見于氣分及營分證,這也符合熱入營氣、邪熱熾盛之象,從實驗室指標看,隨著衛氣營血分的逐漸進展,白細胞逐漸升高,淋巴細胞逐漸下降,反映了感染逐漸進展的情況。發病主要以衛分證階段和氣分階段為主,分別為34例(68.0%)和14例(28.0%),部分進展至營分階段,考慮本組病例皆為剛入院時情況,發病病程短,平均發病天數僅為(3.2±2.5)d,屬于疾病早期階段有關,其中有44例(88.0%)伴有挾濕證表現,舌苔多厚膩,脈象多弦滑,濕邪致病,具有重濁膩滯、膠著難解、傳變較一般溫病慢的特點,這一點與的嚴重急性呼吸綜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不同,SARS早期即出現高熱、咳喘、呼吸窘迫等癥狀,起病急驟,傳變迅速,短時間內即可危及生命[11-13],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起病隱匿,早期癥狀不明顯,具有較長的潛伏期,本組病例平均潛伏期為(5.0±3.5)d,這也與從武漢疫區所統計的相關報道相一致[14]。
推薦閱讀:醫學護理學免費投稿期刊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