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當前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文化體系、經濟體系和制度體系基本形成,自然資源依賴度已經由上升轉變為下降,但還需繼續提高自然資源生產率;生態環境質量已經由惡化轉變為改善,但還需繼續提高環境資源生產率;經濟增長已經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轉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但還需繼續提高科技進步貢獻率。未來,走向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一要政府、企業、公眾的協同治理,二要體制、機制、制度的系統優化,三要法治、德治、自治的相互配合。
【關鍵詞】生態文明 人與自然 和諧共生
黨的十九大將“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納入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1]這足見人與自然關系的極端重要性。
人與自然關系的歷史回顧
人與自然的關系在我國也常常稱作“天人關系”“人地關系”,其中“天”“地”就是“自然”的含義。就具體的自然要素而言,有時也說“人水關系”“人海關系”,此時“水”“海”就代表自然。以“天人關系”來看人與自然的關系,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人不敵天。在漁獵經濟時代,人類社會的生存僅僅依靠從自然界獲取食物。食物的來源取決于純自然的“食物鏈”。由于當時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能力極為有限,人類往往無法適應自然,甚至出現整個部落、整個民族群體性消亡的極端現象。正是人類社會在自然面前顯得十分渺小,人們才制造了各種各樣的“神”,祈求“神”的庇佑,形成各種自然崇拜的圖騰。
第二階段:天人失衡。在農業經濟時代,由于勞動工具的發明和農業生產的發展,人類適應自然的能力大大增強,總體上,人與自然處于階段性和諧的狀態。但是在這個階段,常常出現天人失衡的兩個極端:一是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掠奪性開發導致自然生態系統的局部崩潰,如“兩河”(幼發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流域古文明的衰落及古絲綢之路上“樓蘭古國”的消亡。二是人類社會的農業生產還是“靠天吃飯”,無法應對水災、旱災、蟲災、風災、火災、地震、海嘯等自然災害。因此,在農業經濟時代,存在局部地區和某個時段的天人和諧,也存在局部地區和某個時段的天人失衡。
第三階段:人定勝天。在工業經濟時代,機器延長了人們的手臂,能源增強了人們的動力。于是,出現了“征服自然”“否定自然”“輕蔑自然”“改造自然”等“人定勝天”的觀念。在這些觀念的指導下,機械主義發展觀橫行一時,“只要經濟增長,不要環境保護”成為工業社會的普遍追求。由此導致人口爆炸、資源枯竭、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直至產生世界性的“八大環境公害事件”。工業經濟時代的發展模式遠遠突破了“資源閾值”“環境閾值”和“氣候閾值”,顯然是不可持續的發展模式。正如恩格斯所批判的:“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2]
第四階段: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人類社會長期以來的夢想。莊子提出“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斷發展。西方國家也有類似的思想。但是,人類社會始終沒有達到這一境界。在生態文明時代,人們對自然規律、經濟規律、社會規律有了更加深刻的把握,對人自身的潛能和智慧也有了更加廣泛的開發,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指導下,有可能真正實現“天人合一”的境界。誠如習近平同志指出的:“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3]
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論發展
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論考察可以從多個角度開展。因篇幅所限,這里著重從世界觀、系統觀和發展觀三個方面加以粗略考察。
第一,世界觀上:從否定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轉變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敬畏自然。人類中心主義者把人與自然的關系看作主仆關系,把人看作自然的主人、把自然看作人的仆人。既然是主仆關系,仆人可以被主人所否定、改造和征服。由此導致人與自然關系的嚴重沖突。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人與自然和諧的思想十分強調人源于自然和人利用自然的辯證關系。一方面,人源于自然,“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4]這充分說明人類起源于自然界,自然界是人生存的基礎,經濟活動以自然條件為前提;另一方面,人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開發和利用自然。恩格斯指出:“我們一天天地學會更加正確地理解自然規律,學會認識我們對于自然界的慣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較近或比較遠的影響。”[5]這就說明人類經濟活動要以尊重自然為前提,否則就會遭到自然界的報復。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態智慧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重要源泉。中華文明傳承五千多年,積淀了豐富的生態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勸君莫打三春鳥,兒在巢中望母歸”的經典詩句,“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的治家格言,這些質樸睿智的自然觀,至今仍給人以深刻警示和啟迪。[6]其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天人合一”既是世界觀、宇宙觀,又是價值觀、倫理觀。“道法自然”的生態價值落實于現實,就是要保障自然生長變化過程的自然性,不能采取強制性手段來改變自然的原本樣貌。[7]中國古代對“順時”“以時”“不違時”的尊重、順應和保護自然的思想,將天地人統一起來、將自然生態同人類文明聯系起來,按照大自然規律活動,取之有時,用之有度,為當代中國開啟了尊重自然、面向未來的智慧之門。
推薦閱讀:生態類高級別期刊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