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模式共享文化旅游兩大產業的要素資源市場,共用文化旅游兩大產業的基礎設施,共享文化旅游兩大產業的公共服務,實現文化旅游兩大產業創新協同的產業協調發展戰略。文旅融合帶動的文化振興和產業振興,形成多場域耦合的價值耦合。文旅產業融合要重塑發展平臺,立足膠東半島發展文化旅游融合產業;同時聚焦創新創意,依托新媒體平臺培育濰坊文化旅游融合品牌。
[關鍵詞]文旅融合;價值分析;發展策略
文化資源是旅游重要的載體,從旅游產業誕生文化旅游的形式就一直存在。201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成立,11月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成立。首任文化旅游部部長雒樹剛在2018旅游集團發展論壇上提出“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1]。從機構建制和發展理念上奠定我國“十三五”時期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基礎。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模式實質上是打破原有的文化產業、文化事業和旅游產業人為的體制機制邊界限制,開放文化旅游兩大產業的要素資源市場,共建文化旅游兩大產業的基礎設施,共享文化旅游兩大產業的公共服務,實現文化旅游兩大產業創新協同的產業協調發展戰略。以文促旅,將文化底蘊融入旅游產品,增加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將文化品牌塑造成旅游品牌,增加旅游產品的市場份額;將文化演藝活動融入旅游活動,提升游客感知體驗;將文化工藝產品打造旅游產品,填補旅游商品的不足。同時以旅彰文,通過旅游活動帶動文化業態發展,將旅游空間打造成文化空間,凝練文化主題,打造文化品牌,實現文化產品跨界營銷;在旅游過程中提升游客和當地居民的文化體驗和文化游樂感,滿足文化需求,實現文化事業服務人民的目的,同時保護傳承區域文化遺產,塑造文化形象,通過文化旅游涉外活動提升文化國際影響力和軟實力。
濰坊市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現狀
濰坊市文化旅游部門以高度負責的政治站位開拓進取在全國開創性的實施文化旅游融合“雙十工程”,即在全市范圍內成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新主體“十大文化旅游集團”,同時集中力量打造具有超強吸引力的文化旅游融合目的地“十大文化旅游景區”。在發展過程中濰坊市文化旅游局遵循“宜融則融、能融盡融,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科學原則,在全市加大對重點文化旅游企業和重點景區的扶持和服務,通過“雙十工程”打造文化旅游融合的新平臺,樹立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新樣板,推動濰坊市文化旅游融合產業快速發展。2019年濰坊市文化旅游產業共接待游客總人數8240萬人次,增長8.61%,實現總收入917.6億元,增長12.32%。
“雙十工程”穩步推進加速文化旅游融合產業發展。任何新動能產業的發展都需要堅實的載體,文化旅游融合要求把文化事業、文化產業、旅游產業三大領域的產業載體進行融合再造,整合資源,打破舊的文化和旅游兩個人為分割的產業領域中約束限制,構建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的新載體。這其中當先發展的就是作為產業基礎的文化旅游企業。濰坊市文化旅游融合“雙十工程”中的“十大文化旅游集團”具體包括濰坊濱海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八喜文化旅游集團有限公司等十家文旅融合發展型企業。
2.濰坊市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的價值分析
文化是旅游產業發展的靈魂和基調,旅游是文化產業和事業進一步前進的載體和基礎。文化旅游產業融合是典型的“1+1>2”的產業動能轉換模式,文旅新產業動能發展有利于推動地區經濟增長,由于文旅融合的更為廣闊天地在廣大農村地區,因此文旅產業融合又對于鄉村文化振興、鄉村產業扶貧、生態保護都具有重要的價值。從價值體系看,文旅融合帶動的文化振興和產業振興,形成多場域耦合的價值耦合。
文化振興和產業振興的內容耦合。文化振興為產業振興提供了發展新要素,聚焦鄉村特色文化產業的六大集群全面推動文化鑄魂和文化惠民產業對接。濰坊青州市年創作農民畫50萬余幅,年交易額達2.5億元。具有中等創作水平以上的青州農民畫畫家,年人均增收2萬多元。 文化旅游融合成為鄉村休閑旅游中最活躍的業態之一。鄉村文化旅游逐漸改變傳統鄉村旅游中農家樂吃住游的單一體驗,鄉村文化美學內涵、地方特色、生活場景開始引導鄉村休閑旅游復合型轉變。鄉村文化元素遍布在山東各地開發的生態農業生產生活示范區、休閑農莊、民宿、鄉村景觀區和田園綜合體等旅游項目中,成為吸引游客和提升游客旅游感知的重要載體。以地方傳統文化資源為源頭的鄉村文創公社產業,結合文化創意和互聯網技術手段,形成了鄉村文化遺存保護、文化技藝傳承、產業融合創新發展的農村生活社區重塑,讓生于茲長于茲的農民回歸鄉土生活家園,讓傳統文化接續重生,為更多的受眾分享,推動當地經濟發展和鄉村建設。
文旅產業振興和生態振興的價值耦合。生態振興場域和文化振興場域具有高度的粘性,生態興,離不開良好的物質環境和豐富的文化支撐;文化興,離不開生態修復與治理。雙方統一于鄉村文化生態建設,該建設任務是利用鄉村豐富文化資源,在綠水青山的“高顏值”上,拓展鄉村生態的“有內涵”,提升金山銀山的價值。只有在新時代推動農耕文化傳統和現代農業生態的耦合發展,繼承和發揚農耕文化中的科學生態技術和天人合一的人居理念,推動山水林田湖草系統發展,打造生態宜居的生活環境,才能整體推進以人為主的鄉村振興事業。
從實踐角度看,山東鄉村生態振興的“七改”工程已經取得初步成效,從2014年3月起,鄉村人居環境整治打造了“戶集、村收、鎮運、縣處理”的城鄉環衛一體化垃圾處理模式,形成了城鄉環衛一體化格局,全省有一支24.96萬人的農村保潔隊伍正在成為鄉村生態環境建設的有力保障[2]。文化振興與生態振興在實踐操作上的價值耦合,重塑傳統居住文化,發展生態農業,將文化生態化、生態文化化,推動文化優勢轉換為生態優勢,最終轉化為產業優勢,實現文化保護與生態發展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