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服務于不同產業的不同機械,應用不同的工作原理,要求不同的功能和特性。各產業機械的設計,特別是整體和整系統的機械設計,須依附于各有關的產業技術而難于形成獨立的學科。文章發表在《甘肅社會科學》上,是社科職稱論文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教學,教學步驟
在計劃階段中,應對所設計的機器的需求情況做充分的調查研究和分析。通過分析,進一步明確機器所應具有的功能,并為以后的決策提出由環境、經濟、加工以及時限等各方面所確定的約束條件。在此基礎上,明確地寫出設計任務的全面要求及細節,最后形成設計任務書,作為本階段的總結。
1.分組討論教學
現代大學生多已是年滿十八周歲的成年人,心理和生理都迅速走向成熟,已具有一定的生活閱歷,對事物初具獨立的判斷和處理能力,他們具有積極的探索精神和強烈的好奇心。《機械設計基礎》課程作為機械類學科的一門基礎課程,其教學目的不僅在于傳授學生一定的機械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對機械學科的興趣,激發學生在機械方面的創造能力。
例如,在講授齒輪的相關知識時,“齒輪”這個名詞對于每一位大學生都不陌生,不管是兒時的玩具汽車還是現在隨處可見的轎車上,都有它的存在。之前,學生對齒輪的認識只是主觀上的“知道”。
現在,在課堂上我們要教會學生從原理上認識齒輪、學會齒輪的特點、使用或設計齒輪。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大學生的生活閱歷和強烈的好奇心等特點進行分組討論式教學,給學生思考的機會,讓他們產生對齒輪的第一映像和最初認識。可以先讓學生分成小組,相互討論大家見過的齒輪,總結其特點和使用等,然后老師充當揭秘者,對齒輪的相關知識進行總結和介紹。如此,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避免課堂上打瞌睡等現象出現,還能激勵學生積極思考,發展思維,培養學生對機械學科的興趣。
2.自學檢測式教學
大部分的大學生都經過高考的洗禮,對新知識具有一定的自學能力。學生大學畢業后,不管是繼續深造還是進入企業工作,必須要有更強的自學能力。我國大學生的培養模式正逐漸向“產學研聯合培養”模式轉變:
(1)以科研項目為依托,以開發成果為目的與企業進行聯合;
(2)在學校(科研院所)或企業設立人才培養基地進行大學生的聯合培養;(3)聘任企業的高端人才作為聯合導師進行聯合培養[5]。而企業更是以“產”為主,所以,為了適應未來的發展,學生必須具有較好的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學習新知識的能力,這時,自學能力顯得尤為重要。
在《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課堂上,再優秀的老師也不能教給學生他們以后全部要用的東西,能傳授的只是冰山一角。所以,我們要在教授機械學科基礎知識的同時,把重心放在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上。例如,在講授“螺旋傳動”的知識點時,我們可以采用自學檢測式教學。
首先,讓學生借助課本和參考資料進行自學,然后老師按照教學要求對他們進行測試,并納入成績考核范圍。如此,不僅鍛煉了大家的自學能力,同時,督促學生積極主動的去學習,避免學生敷衍了事現象的出現。
3.實踐教學
《機械設計基礎》是一門偏向于實際應用的課程,理論學得好并不意味著學生能把所學的東西應用于實踐,去為社會創造財富,空談理論沒有意義。為了加強課堂理論教學與實際應用的聯系,必須在《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教學環節中增加實踐環節。
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帶領學生到工廠、學校的加工中心、實驗室等地點參觀學習,看看課堂上學的軸承、齒輪、聯軸器等零件是用在機器的什么地方、起什么作用等,深化對課堂理論的理解。理論與實際的綜合聯系能夠讓學生對機械學科有更好的認識。老師還可以給學生提供一些組件,讓大家動手拆卸組裝,鍛煉動手能力。
《機械設計基礎》課程設計的設計題目一直比較單一,均為一級圓柱齒輪減速器的設計。減速器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機器,包括了大部分理論課程中給學生講授的內容,比較符合學生的課程設計任務要求。但符合要求的典型零部件不只是減速器一種,題目的單一往往使一些學生抄襲他人成果,極大限制了學生的創新思維。
此外由于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如工程制圖、工程力學(理論力學,材料力學)、工程材料、公差配合等這些課程的成績差別很大,有些非專業的學生甚至沒有學過這些課程,導致做出的課程設計水平千差萬別,極大的影響了課程設計的質量。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不同的設計題目,使每個學生都有適合自己的目標,教師則可以根據學生個體目標因材施教。
4.改進成績評定方式
傳統的通過卷面考試來評定課程學習成績的方法只能在短時間內強化學生對部分知識點的掌握,它只是讓學生對《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的知識點進行一次總結和記憶,對機械相關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短期效果良好,但從長遠看并沒有意義。這種記憶式的知識掌握,將隨著時間的迅速淡忘。
為了更好地讓學生真正掌握機械設計基礎知識,鞏固課程學習成果,可適當取消課程結束后的卷面考試,將自學測試環節的測試成績與最終的設計實驗環節相結合,對學生綜合評價。課程即將結束時,老師應該讓每位學生開拓自己的思維,設計一種具有一定實際意義的簡單機械,提交設計報告,以設計報告的完整性,創新性等為標準評定每位學生的課程學習成績。
按照設計實驗的要求,不管學生是對已有的機械結構進行改進還是原始創新設計,這都將促使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際中去。學生將以一位機械設計工程師的身份去體會機械行業從業者該有的素質,培養學生的整體素養。在設計實驗過程中,學生需要復習已修課程《機械設計基礎》等相關課程的知識、需要查閱《機械設計手冊》等工具書、需要繪圖,甚至是三維建模。這將使學生在很好地掌握書本知識的同時學會收集整理信息,獨立解決問題。這種能力是未來發展中必不可少的。
5.總結
為了進一步提高《機械設計基礎》的教學質量,《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應建立以實際機械設計能力培養為主線,基本知識完備、基本理論適當、方法多樣性,實用性、實踐性突出,實用、先進、科學的課程內容體系。本文從以上幾個方面對《機械設計基礎》的教學改革進行了一些淺析,提出了一些相應的改革措施。但培養機械設計創新型人才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仍需不斷地探索。
社科國家級期刊投稿推薦:《甘肅社會科學》雜志是由甘肅省社會科學院主辦的綜合性人文社會科學類學術期刊,1979年創刊,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為指導,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學術質量第一的方針,注重學術理論的原創性和學術前瞻性,注重應用研究,注重學術信息含量。所刊文章注重思想性、學術性、原創性、前瞻性、應用性和時效性,倡導學風和樸實的文風,選取刊發高質量、高水平并編寫規范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