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我國知識付費行業近年來呈現蓬勃發展之勢,但其產品的打開率、復購率均不盡如人意,還需從產品體驗、細分領域、用戶群體等方面入手,促進健康發展。
知識付費作為我國互聯網產業中的新興領域,近年來呈蓬勃發展之勢。國家信息中心發布的《中國共享經濟發展年度報告(2018)》顯示,在共享經濟業態中以知識技能領域增長最為迅速,增速達到126.6%;其融資規模也在各細分領域中位列前三,達到266億元。
《數碼世界》雜志創辦于2005年07月,隸屬于TOM集團。專注于讀者渴求的內容,讓讀者可以在短時間之內,快速的吸收雜志內容。
興起原因:技術支撐、需求提升
知識付費行業的興起,首先得益于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在為用戶提供豐富信息的同時,也帶來了信息過載的壓力,爆炸式的信息增長速度與用戶有限的注意力之間產生了矛盾。以“海量信息的價值篩選”為產品理念的知識付費平臺應運而生,替用戶完成信息的把關與篩選工作,讓用戶能夠將時間價值最大化,利用有限時間吸收精華內容。例如知識付費平臺“得到”的口號為“只服務人群中2%的終身學習者,打造私人翰林院”。旨在為用戶提供最省時間、最高效、最優質的知識服務。“知乎”的口號為“分享知識、經驗、見解”的知識社區。
其次,多媒體技術、移動支付和移動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為知識付費行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得知識付費平臺能夠綜合利用視頻、音頻、圖文、直播等多樣化的方式對內容產品進行包裝設計、豐富產品形態。移動支付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普及,使用戶越來越習慣于線上消費和支付,為知識付費的發展提供了變現的基礎。4G的普及、5G等新一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使得知識的消費能夠突破空間的限制,讓越來越多的人能夠隨時隨地利用手機進行知識的攝取、內容的學習。未來,隨著AR、VR、AI等技術的成熟,知識付費平臺將具備更為豐富的展現形式、更為多元的應用場景,從而擁有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
第三,社會競爭加劇也刺激著學習需求的提升。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社會變化速度日益提升、職場競爭更加激烈、信息知識不斷升級換代,因此對于人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通過主動學習的方式來適應時代發展的節奏、提升個人核心競爭力。知識付費平臺正是充分利用了互聯網技術,通過音頻等形式,讓用戶能夠利用碎片化時間,甚至在伴隨式場景下進行學習,以達到在有限時間內自我提升的目標。
最后,公眾收入提升促進了精神消費。隨著我國公民收入的普遍提升,中產階層不斷壯大,人們的消費觀念發生了轉變,更加重視精神領域的消費。在滿足物質需求的基礎上,人們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需求,有了自我提升的意愿。據艾瑞咨詢發布的《新中產精神消費升級報告》,2017年學習提升成為新中產主要消費支出之一,占比達到9.3%,在各項支出中位列第四。
發展趨勢:壯大、多元、精品
2016年被稱為知識付費元年,這一年大量知識付費平臺開始涌現,并在近3年以來,呈現持續快速成長的態勢,例如“喜馬拉雅”“得到”“知乎”“在行”等平臺都得以高速發展。除了各類專業平臺發展壯大之外,各大互聯網公司也在逐步布局這一領域,例如今日頭條推出“悟空問答”和“好好學習”;百度推出“百度傳課”;網易推出“網易公開課”和“網易云課堂”;京東推出“京答”;阿里推出“淘寶教育”;騰訊推出“騰訊課堂”,并出現了大量以微信小程序形式出現的知識付費課程。可見,知識付費行業未來市場規模、布局公司數量都將不斷提升。
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容、平臺數量的增多,在供給、需求兩個方面的知識付費用戶群體也不斷擴大。在供給層面,各大知識付費平臺都在發力支持原創知識生產者,以提供更為多元、豐富的知識內容。例如音頻付費平臺“喜馬拉雅”采用“專業生產內容(PGC)+用戶生產內容(UGC)+獨家版權”的模式,吸引了包括20萬聲音大咖在內的500萬有聲主播,共同創造覆蓋財經、音樂、新聞、有聲書等328類超過1億條的有聲內容;同時還有200余家媒體和3000多家品牌也都紛紛入駐。在需求層面,隨著移動互聯網的逐漸滲透、人們網絡付費習慣的養成,越來越多的用戶開始認同知識付費模式,愿意為知識而買單。據相關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知識付費的用戶規模達2.92億人,預計2019年知識付費用戶規模將達3.87億人。
知識付費行業的高速發展,吸引了大量企業的進入,各平臺之間的差異化競爭策略使得知識付費的商業模式日益豐富。在產品形式上,有以“喜馬拉雅”“得到”為代表的音頻形式,以“滬江網校”等為代表的視頻課堂,以“一直播”等為代表的直播形式,以“知乎”等為代表的圖文內容,以“分答”為代表的付費問答,以“在行”為代表的預約咨詢等多種形態。在內容范圍上,產品主題愈加豐富,包括商業、外語、音樂、親子、情感、職場、理財、教育、藝術等多個領域。豐富的產品形態滿足了不同用戶群體的多樣化需求。
與互聯網獲取免費資訊不同,人們對于付費內容的要求更高,其中“內容質量”成為首要關注點。據調查顯示,75%的學習者表示會為優質內容付費。單單憑借粉絲經濟和IP效應,去推動用戶進行購買決策,正在變得越來越難。同時,隨著行業的發展逐漸回歸理性,相比于過去的IP宣傳、平臺營銷,各大平臺更加重視對于內容的優化、細節的把控、產品的打磨。例如“千聊”在課程上線之前,會用“7個環節,28道工序”來對課程進行打磨,從初始內容設計到最終課程呈現須經過多個版本迭代;“得到”十分重視產品面市之前的細節控制,無論對于內容文字處理還是產品宣傳文案,其要求都十分嚴格。
存在問題:難持續、有效高質存疑
互聯網時代,用戶對于互聯網產品的初始消費很大比例是“沖動型消費”,但在后續使用環節則將根據對于產品的理性評價,轉化為“效果型消費”。然而,目前知識付費產品的打開率、復購率均不盡如人意。艾瑞咨詢《2018年中國在線知識付費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8年中國在線知識付費產品平均復購率僅為30%。由此可見,多數用戶在第一次體驗知識付費產品之后,對于該產品的熱情就開始消退。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