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教育與學習生態當前面臨的重塑前景
人類進化至今,學習一直如影隨形,但系統化教育的歷史不過數千年,直至工業化社會正規學校制度體系成形。21世紀的教育與學習生態正在面臨重塑,而在20世紀最后三個十年,世界上發生了和教育與學習相關的三次革命性變化,恰好是每十年一次。進入21世紀前兩個十年,全球范圍又在形成對教育與學習第四、五次革命性變化的認同。
20世紀70年代終身學習理念的提出,深刻改變了教育與學習的本質性特征。當今社會,人們謀生所需要的技能知識,并非一次性的學校學歷教育所能完成。以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報告為標志,開展多次性、個性化的終身學習(或終身教育),建設學習型社會,逐漸成為各國政府的決策理念和廣泛的社會共識。近20年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教育政策分析報告,主題之一就是觀察和分析各成員國終身學習領域的政策動向和實際成效。
20世紀80年代,新信息通信技術革命的興起,對教育與學習技術手段的影響持續深遠。新信息通信技術的迅速發展,特別是互聯網的推展,為數字化學習開辟了新空間。發達國家把信息化手段盡可能自然地融入教育教學過程,發展中國家則從發揮一般遠程教育手段包括廣播電視的作用做起。新信息通信技術被普遍引入教育教學過程,正在對學習型社會建設產生持續的影響,各國都在探索多樣化的教育和學習信息化路徑。
20世紀90年代世界貿易組織的特別約定,對教育與學習支付方式產生重要影響。世界貿易組織規定教育服務屬于《服務貿易總協定》12類中的第5類,除由各成員政府徹底資助的教育活動外,凡收取學費、帶有商業性質的教學活動均屬于教育服務貿易范疇,分為跨境交付、境外消費、商業存在、自然人流動等提供方式,分別涉及遠程教育、留學生、合作辦學和外國教師。這意味著,政府包辦的福利性教育,部分已變成學習者交費選擇的服務貿易,各國爭奪留學生的格局即是明證。
21世紀第一個十年以來,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啟動教育與學習發展模式的革新。從世紀之交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和可持續發展十年規劃,到2015年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的17項目標(其中目標4是確保包容和公平的優質教育,讓全民終身享有學習機會,以可持續發展為導向),教育與學習發展模式的變革正在進行中。
21世紀第二個十年至今,網絡教育和人工智能開始重塑教育與學習的環境與業態。以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為標志的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正在全球范圍興起,人工智能正在成為“超級風口”,與網絡契合介入教育與學習領域,所產生的影響勢必非常深刻。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報告引用的預測研究,2017—2021年人工智能市場將增長50%,2021年前數字教育市場將每年增長5%。教育與學習的環境與生態將面臨重塑的可能,互聯網教育將是其中的重要樞紐環節。
縱觀21世紀以來的許多國際組織政策文本,更加傾向于以終身學習覆蓋終身教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1年發布新版《國際教育標準分類》,集各成員國最大公約數,給出普通教育和職業技術教育分流的框架流程,界定了正規教育之外的學習、非正規教育、非正式學習、順帶學習或無約束學習等基本概念。各國政策多聚焦在尋求教育公平性、增強教育有用性、提升教師質量等方面,而且都更加重視教育與學習對人力資源開發的基礎作用,加強教育對人才本土化和本國創新體系建設的支撐,探索適應國情的學習型社會建設之路。
完善終身學習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教育事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從1949年全國大中小學在校生結構好似“倒圖釘”狀,到改革開放初期及世紀之交逐漸拓展成“金字塔形”,再到2019年形成“正梯形”及“柱形”,首次出現寬口徑高教在學規模大于高中階段在校生拐點,預計到2035年還會迎來“雙曲線”,即在全面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高中階段教育基礎上,高教階段呈現“倒傘狀”資源平臺,可為學習者提供豐富多樣的升學深造選擇,從國際比較來看,我國各級各類教育普及水平位居同期中上收入國家行列。
2019年全國普通本專科畢業生近760萬人,研究生近64萬人,共800多萬人,同年,很大比例依托在線學習的成人本專科、網絡本專科畢業生和自考本專科文憑獲得者近500萬人,總計為1300多萬人,這是我國人力資源深度開發的顯著標志。預計2035年應不低于1800萬人,意味著年輕人可以選擇先升學后就業、先就業再升學、邊工作邊學習的不同路徑,而現在家長糾結的“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及“一考定終身”的觀念,都漸漸成為歷史。
縱觀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更加高度重視教育事業,全面加強黨對教育工作的領導,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立德樹人,統籌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推進教育系統治理現代化,推動教育事業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教育面貌正在發生格局性變化,教育戰略政策導向可用“三個一”概括,就是一以貫之、一如既往、一脈相承。
從黨的十九大定下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的戰略總基調,到十九屆三中全會要求完善包括教育在內的公共服務管理體制,到十九屆四中全會部署構建服務全民終身學習的教育體系,發揮網絡教育和人工智能優勢,創新教育和學習方式,再到十九屆五中全會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的整體謀劃,確定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重點方向之一,是立足基本國情,發揮在線教育優勢,完善終身學習體系,建設學習型社會,在宏觀政策層面明確了未來互聯網教育發展的新格局。
發揮在線教育優勢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發展
構建全民終身學習體系,還需要有政府和有效市場的多渠道資源支撐。當前,我國正在進入教育與學習資源的“戰國時代”,政府重點保障公共服務資源公平性、普惠性、均衡性、便捷性,市場機制配置多樣性、選擇性、競爭性資源日益活躍,能者為師和愿者為生的格局開始顯現,加上人工智能的介入,信息化社會的教育與學習革新,不僅在于技術手段的改進升級,更將引發服務業態創新、治理方式變革。
2020年初以來,全球受到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沖擊,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說,這次疫情導致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教育中斷”,超過160個國家(地區)的學校停課,10多億學生受影響,至今未到拐點。我國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下的全民抗擊疫情斗爭中,積極探索“停課不停學、不停教”,參與學生達數十億人次,積累了成功經驗,復課復學也走在世界前列。最近,習近平同志強調“十四五”期間“要總結應對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大規模在線教育的經驗,利用信息技術更新教育理念、變革教育模式”。今后,我國將進一步促進教育與學習服務面向每個人、適合每個人,更加多樣化、個性化、柔性化,穩步搭建起方式更加靈活、資源更加豐富、學習更加便捷的終身學習立交橋。
當前,教育與學習服務的屬性已經分化,在基本公共服務、非基本公共服務和非公共服務的運作主體和提供方式方面出現一道“光譜”,我國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日趨健全,每段都有特定的運作規則。在充分發揮政府配置公共服務資源主導作用的同時,還要在公共服務提供主體多元化、提供方式多樣化,以及非基本公共服務市場化等方面邁開新步,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與民間資本有序參與,選擇提供基本或非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非公共教育服務等多條路徑。
根據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關于“支持和規范民辦教育發展,規范校外培訓機構”的總體要求,對社會力量和民間資本參與的公共教育服務,公共財政可以購買、資助、補貼,政府也可以委托管理、策劃合作辦學。在非公共教育服務領域,政府要營造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法治化市場環境。目前在互聯網教育或“互聯網+學習”平臺領域,很多屬于非義務教育和非學歷培訓,已經形成多種服務業態并存、融合、競爭的平臺。相對于從工業化社會到知識—智能社會的人們謀生發展需求和現代化建設需要,供給側打造終身學習相關服務升級版,將從“淺海”逐漸進入“藍海”,挑戰與機遇并存,緊扣用戶需求是所有教育與學習服務供給模式生存發展的基點。
推薦閱讀:《中國教育信息化》教師國家級論文投稿要求
如果您現在遇到期刊選擇、論文內容改善、論文投稿周期長、難錄用、多次退修、多次被拒等問題,可以告訴學術顧問,解答疑問同時給出解決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