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幼兒階段正處于學習的啟蒙階段,這一階段,幼兒有其明顯的特征,喜歡游戲,喜歡有趣的活動,喜歡新鮮的事物。在幼兒科學教育中以游戲的方式開展教學,能夠充分的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也能讓幼兒對科學學習充滿期待,讓幼兒能夠喜歡上科學學習。為此,幼兒教師在科學教育中要注重科學游戲的應用,借助科學游戲,提升教學的趣味性。本文將針對利用生活資源開展科學游戲的策略展開探討,以供參考。
關鍵詞:生活資源;幼兒;科學游戲;策略與方法
引言:
幼兒的年紀較小,理解能力與學習能力不足,生活資源的引入,能夠幫助幼兒更好的理解學科知識,也能充分的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因此,幼兒教師在教學環節應注重生活資源的運用,利用生活資源開展實驗活動,吸引幼兒,讓幼兒能夠主動參與到游戲活動之中,也能在游戲活動之中有更多收獲。為此,教師應做好生活資源的開發與運用,借助生活資源開展科學游戲。以更好的促進幼兒的發展,讓幼兒去感受、去體驗、去實踐、去發現科學的魅力。
一、積極建設活動生態場,以提高科學活動效果
幼兒教師在利用生活資源組織幼兒開展科學游戲的過程中,要注重活動生態場的構建,以在科學游戲中融入生活的元素,讓幼兒能夠更以更積極的狀態參與到游戲活動中,使幼兒教師、幼兒以及活動內容和活動環境能夠互相融合[1]。受傳統的教學理念的影響,以往大部分的幼兒教師在科學知識的活動中總是習慣以講解為主,幼兒在只需靜靜的傾聽就好,幼兒年紀本就小,加之幼兒十分好動。因此,該游戲活動方式與幼兒的身心發展并不相適,容易影響到幼兒的參與興趣。因此,幼兒教師需在游戲活動的設計中有所創新,緊跟時代的腳步,構建活動生態場,利用活動中所有的要素,實現教師與幼兒的有效互動,增強師生之間的交流,達到幼兒與知識之間的共鳴。幼兒科學游戲活動環境是建設活動生態場的一個有效因子,從活動布置的大環境、教師用具的小環境入手,都可以打造理想的活動生態場。
例如:在科學游戲《認識鐘表》這一章節的學習中,教師可以先從大環境入手,提前布置好相應的活動環境,再從小教具入手,將生活中常見的鐘表帶入活動環境,找一些電子表、鬧鐘、手表等不同的時刻表,上課的時候拿著鐘表和同伴們一起認一認,撥一撥,在實際動手中認識時間,認識鐘表。同時,教師可以組織幼兒畫一畫自己一天中較為重要的時間,在畫的過程中了解時間、了解時鐘。最后,可以讓幼兒們想一想,猜一猜一天中重要的場景,比如放學、吃飯、睡覺都發生在什么時刻,鐘表又是如何指向的等等。
二、通過科學提問提高科學活動效果
幼兒好奇心十分強烈,總是喜歡問為什么。因此,在幼兒科學游戲活動中,教師可以借助問題來吸引幼兒,讓幼兒能夠集中精力[2]。提問是教師在活動中常用的一種手段,而將知識轉化成為問題,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幼兒思考,可以更好地啟發幼兒的思維,培養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某種角度來講,提問也是一種活動互動交往的策略。同時,提問既是一種策略,也是一門藝術,好的提問可以促進幼兒思考,引導幼兒快速參與活動,活躍活動氣氛。而不恰當的提問也會加重活動的沉悶氣息,過難的問題還會使幼兒望而生畏,滋生退卻心理。因此,幼兒教師在設計問題之前,應先考慮到幼兒的身心特征,以幼兒的身心特征為基礎,設計問題,合理控制問題的難度。同時,教師在問題設計的過程中也需充分的聯系生活,注重問題的趣味性,讓問題能夠吸引幼兒,引起幼兒的思考。
例如:以“位置與順序”為例。結合書本中“誰在前、誰在后、誰在第幾等問題”,聯系周圍環境和書本,教師在活動上可以創設性地提出有趣問題。比如, 教師可以給幼兒播放一段動畫,小猴子們上山摘桃子,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那么視頻中誰在最前面,誰在最后面呢?同時,教師組織幼兒模仿猴子摘桃子進行游戲比賽,看誰第一個到達終點,創造比賽的緊張氛圍,提出適宜問題。
三、通過小組合作提高學習效果
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改下一種新的教學方式,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運用,充分的展現了幼兒的主體地位[3]。因此,在幼兒科學游戲活動中,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合作,融合各種生活資源。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的運用,能夠有效的提升整體活動質量和活動效率。幼兒正處于活潑好動的階段,十分貪玩,相對于單一的活動內容,幼兒們更喜歡生動有趣的
游戲活動。小組學習方式恰好迎合了幼兒的心理特點和生理特點,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調動幼兒的積極性和好奇心,讓其有更多收獲。小組合作學習的活動方式需要教師的積極引導與幼兒的充分配合。為了使小組合作學習模式的順利開展,教師引導幼兒自主選擇伙伴,自主選擇游戲的內容和材料,充分發揮幼兒的自主性。
例如:以“認識圖形”為例。教師在組織幼兒進行科學游戲活動之前,可以先引導幼兒自主選擇好伙伴以及游戲的內容,每個小組可以自由選擇喜歡的圖形進行合作探究。比如第一組幼兒是“圓”,第一組的幼兒則需在教室中和生活中尋找哪些東西是圓的,還可以提前將與“圓”相關的物品帶到學校來。找到這些圖形物品之后,教師可以讓小組把這些形狀的東西畫下來,比如圓的硬幣、橡皮,還有粉筆等等,那些復雜的物品,幼兒不會畫的東西可以讓幼兒口頭描述、用手比畫,加深對圖形的認知。最后,科學知識活動上可以舉行一個活動,把身邊的物品分分類,首先認識它們都是什么形狀的,再把各個形狀的物品都歸類,這種活動既充分利用了身邊環境,拉近了科學知識和現實生活的距離,還讓幼兒充分參與到活動中,調動了幼兒的主觀能動性,幫助幼兒從生活實際中學習圖形的相關知識。
結語:
綜上所述,生活資源的運用以及游戲教學的開展,能夠有效的提升幼兒教育的質量。作為幼兒教師應注重對生活資源的運用,并借助生活資源開展科學游戲,以為幼兒的學習與成長提供幫助,讓幼兒能夠愉快輕松的氛圍下學習知識,收獲成長,為幼兒的長遠發展和深入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夢竹. 在幼兒生活中開展科學探究游戲的策略[J]. 天津教育,2020,(01):125-126.
[2] 鄒凱紅 . 關于幼兒園開展生活化科學活動的有效策略研究[J].百科論壇電子雜志,2020,(04):205-206.
[3] 張芬芬 .論多媒體技術在幼兒園科學活動中的“活”運用[J].家教世界,2020,(01):44-45.
推薦閱讀:幼兒園語言教學中繪本的運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