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論文摘要】:在博客的編寫中,每個作者都是把關人,都相對獨立地完成信息搜集、整理、制作、傳播全流程。在博客傳播活動中,博客作者完全按照自己的好惡、立場取舍推薦,他們的選擇較少受制于政治經濟利益集團和國家意識形態,所以往往能重新發掘那些被專業傳媒組織濾去的信息資源,賦予其新的價值和生命。博客真正實現了話語權、知情權和傳播權的統一,這是在以往的媒介組織中絕不可能存在的傳播平等和自由,新聞自由的涵義開始真正凸顯到公眾的面前來。
【論文關鍵詞】:把關人理論,博客,博客傳播,自律與他律
一、傳統把關人理論在傳播學中的確立
最早提出把關思想并在理論上開啟把關研究之先河者是傳播學奠基人之一的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庫爾特.盧因(Kurt Lewin)。盧因于1947年的《群體生活渠道》一文中明確提出"把關人"概念。他認為,在群體傳播過程中,信息的流動是在一些含有"門區(Gate)"渠道里進行的,在這些渠道中存在著一些"把關人",只有符合群體規范或把關人價值標準的信息內容才能進入傳播的渠道。盧因還從人自身的心理因素來進行分析影響"把關人"有關方面:一是人的認知結構;二是動機,包括選擇的價值判斷,需求和要克服的干擾或障礙 [1]。
將"把關人"這個概念引入新聞傳播領域的是傳播學者懷特。懷特提出新聞篩選過程中的"把關"模式,即通過對輸入信息和輸出信息的對比,考察在一個具體的把關環節上,信息是怎樣被篩選、過濾的。懷特的調查之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不僅首次為新聞傳播中的"把關人"的存在及作用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和證據,同時也為"把關人"這一概念在傳播研究中得以確立奠定了基礎,正如麥奎爾所說的,"懷特以此給研究傳播的整個學派命名" [2]。
之后,蓋爾頓與魯奇在《國外新聞的結構》文中提出了"選擇性守門模式"。直到1969年,巴斯在《使守門人概念更趨完善》提出"雙重行動模式",即信息流通中,最關鍵的是把關人是傳播媒介[3]。傳播媒介的把關活動分為前后兩個階段步驟:一是新聞采集,這里的把關人主要有記者,因為記者是最接近信源和最傾向與信源的人。二是新聞加工,這個階段的把關人主要是以編輯為代表,編輯是那些對流入的新聞內容進行挑選、修改或剔除的人。這樣,他們的工作最具有守門意義,巴斯的這一"雙重行動"理論也更深刻地強化和鞏固了守門人及守門行為在新聞傳播中的地位及其作用表現。
從盧因、懷特到巴斯,他們對守門人研究的主要特點,是對一個由信源到受眾這樣復雜的新聞運轉過程中的編寫、修改、刪節、合并、舍棄、過濾、擴充、編輯等守門現象進行描述和分析。這類研究的特點表現為信息傳播的流動是單向的,專業的傳播者掌握著對信息生殺予奪的大權,在信息流通過程中對受眾發揮著重要影響。早期的"把關人"研究是對那些直接處理新聞的記者、編輯行為的實證考察,其方法是面談或親自觀察[4],從研究者的視野來看,"把關人"研究所帶來的不僅僅是研究信息的社會控制問題,而且還可反映出對傳播者(大眾媒介)角色定位的探尋。但不管如何,把關人理論在新聞傳播過程中作為一種理論模式,它的存在對新聞傳播的研究起到里程碑式的作用,它引導著新聞傳播研究者向更縱深的方向和更宏觀的層面上發展。可以看出,大眾傳媒對新聞和信息的選擇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換言之,"把關"過程及其結果,在總體上是傳媒組織的立場和價值的體現。
二、博客傳播
博客("Blog或Weblog")一詞源于"Web Log"(網絡日志)的縮寫,是一種十分簡易的個人信息發布方式。讓任何人都可以象免費電子郵件的注冊、編寫和發送一樣,完成個人網頁的創建、發布和更新[5]。如果把論壇(BBS)比喻為開放的廣場,那么博客就是開放的私人空間。完整地理解博客應該涵蓋如下三個方面:一是指以日記體方式進行個性化表達,并充分利用網絡超鏈接在互聯網上實現點對點互動的個人網絡空間;二是指在自己的博客空間里經常發表文章或轉貼相關內容,并和其他博客互動交流的個人;三是指一種網絡交流方式,這是繼E-mail、BBS、ICQ(IM)之后出現的第四種網絡交流方式,一種自媒體(WE MEIDIA)的形式。
傳統的傳播模式是:傳者-媒介-受者,而博客的傳播模式是傳授合一。博客是"所有用戶"面對"所有用戶"進行的傳播,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傳播方式[6]。"傳受合一"是博客傳播中最根本的特征,在傳播過程中,每位博客都是即充當信源又充當新宿的角色,具有"傳者"和"受者"的雙重身份。
博客精神的核心并不是自娛自樂,甚至不是個人表達自由。相反,是體現一種利他的共享精神,為他人提供幫助[7]。博客可以是表現自我情感的場所,但是在博客王國里,真正耐人尋味的是一種最具個人化的內容,卻最具有公眾性的形式。
在西方,Blogger們被喻為"草根記者"和"過濾者",通常被傳統媒體作為重要新聞來源來使用。《連線》雜志曾評論說:"博客已經成為傳統新聞記者的預警系統,提前提醒即將爆發的、不引人注目的,但是突發性的新聞。"
佐證博客是傳播新銳的經典事件:1998年的德拉吉報道引爆的"克林頓萊溫斯基緋聞案";2001年的美國"9.11"恐怖襲擊;2002年伊拉克戰爭期間薩利姆.帕克斯頓博客;2004年年底的"東南亞海嘯博客"。對于一個博客來說,僅靠自己動手去寫是不夠的,需要大量依靠對其他博客的鏈接、粘貼或引用。在每個博客網站的后面,都隱藏著若干數量的博客,依靠鏈接迅速地擴大自己的信息。對于一個博客而言,隨著越來越多的博客發現這個站點并把它與自己的網頁建立超鏈接,這個博客就會吸引越來越多的讀者。博客提供信息的信息量的大小,取決于信息受大家討論的熱烈程度;同時,信息被連接的次數越多,其包含的信息量也越大,博客新聞逐漸成為專業媒體的重要信息源。
三、博客傳播對把關人理論的沖擊
但是除了那些自建網站的博客外,這些托管網站不會對博客有任何干預,博客托管網站肯定不會坐視不理。如2003年木子美的《遺情書》,在11月11日之后,由于各方的壓力,博客不得不把《遺情書》下撤。所以說,博客的出現,并不能改變"把關人"的存在,在某些時刻,"把關人"是消失了,但當需要出現的時候,"把關人"亦會毫不猶豫地出現。不可否認,博客背后還是存在著深層的控制,但博客傳播仍然標志著由大眾控制的"草根"新聞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