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論文摘要]要傳遞信息就應該通過一定的媒介,關于什么是“媒介”,現代大眾傳播學之父施拉姆從“工具論”的角度給媒介下了定義。他認為:“媒介就是插入傳播過程之中,用以擴大并延伸信息傳送的工具。他說,媒介就是大眾傳播流程的渠道和工具,它起著承載、傳遞信息給大眾的作用。”
[關鍵詞]信息傳播,媒介,受眾,社會發展
中西方的傳播學學者對“傳播”有著不同的霸法和解釋,但是他們都認為傳播是一種信息的交流,對傳播者和接受者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從拉斯威爾提出的傳播行為過程五要素(誰傳播?傳播什么?通過什么渠道傳播?向誰傳播?傳播的效果怎樣?)中,可以看出,傳播行為是傳播源通過一定的媒介,向傳播對象傳遞一定的信息,并對傳播對象產生一定的影響的行為方式;它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傳承社會文化、傳遞經驗的必然途徑,也是社會進步的標志。
回顧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可以發現信息的傳遞是有著不同的方式:在原始社會時期,類人猿是通過觀察,然后簡單模仿其它猿人的行為從而把一些生存技巧沿續下去,隨著人類進化的進一步發展,人們需要表現自己的思想和進行交流,要表達的東西和傳遞的信息更復雜、更豐富。
簡單的模仿和手勢已經不能完全傳遞人們所需的信息,除了手勢還要伴隨著發出不同的聲音來輔助人們的表達,當人發出的聲音要表達的意思固定后,語言就產生了。有了語言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變得很方便,人們可以用語言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同樣也可以通過語言來交談,從而傳遞各種生產生活經驗。與語言產生前相比,信息傳遞得更準確、范圍更廣。語言的誕生又突破了信息傳播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局限性,但是語言有地域性,受地域的限制。
不能無限的大范圍傳播,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些信息可能因為地域限制或突發事故而永遠失傳。而且在口口相傳的過程中,如果傳播者遺忘,或者傳播者在前人信息的基礎上加入了自己的想法,這樣一來也會對所傳信息的可信度產生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對信息正確性的查證幾乎是不可能的。
隨著文字的產生和紙張的發明,以上所有的不足幾乎都得到了彌補,人們可以通過文字,在紙上記錄自己的思想,記載發生的事情,表達自己的態度。信息的傳遞變得更直接,可信度更高;記載在紙上的信息,傳遞的范圍幾乎不受地域和時間的限制。文字的誕生和規范,使信息能夠被更廣泛的流傳和被更長期的保存。
例如:通過古代的文字記錄,現代人可以知道中外幾千年前人們的政治情況、生產方式、生活習慣、民風、民俗等,甚至可以知道千年前某一人的生平簡況。文字這一傳播媒介發揮了語言所不能有的傳播優勢,讓人類文明沿續了下來。
印刷術特別是活字印刷技術的誕生和應用,進一步提高了信息傳播的質量、速度與效率,使信息和知識第一次得以大規模、廣泛的傳播,迅速提高了人類的知識水平,是催生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重要因素之一。
時代在進步,科技在發展,傳播媒介也逐步的有廣義媒介和狹義媒介之分。“媒介在現代社會成了大眾傳播媒介的代名詞,在實踐中,人們將寬泛意義上的媒介、大眾傳播媒介、新聞媒介三者經常等同使用,等量齊觀。”筆者認為在現代社會,信息在更大范圍內以更高的效率傳播,承擔這一傳播重任的媒介就是我們所說的狹義的媒介——大眾傳播媒介。
在當今社會,文字、語言、聲音、圖片等各種信息方式常常交織在一起,只有一兩種方式的信息工具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要求,人們對傳播和獲取信息的方法、方式也不斷有更高的要求:人們希望更直觀、快捷、方便的傳播和接受新信息、新知識,而不僅僅只是單純的依靠聽覺或者視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