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 要]構建終身學習體系是新時代的必然趨勢,強調“公眾的開放、地點的開放、時間的開放和方式的開放”的辦學理念,以現代遠程教育為手段的無圍墻的廣播電視大學,從辦學初心到具體實踐,無不彰顯了在構建終身學習體系的擔當。在新時代,廣播電視大學更應順應時代要求,搶抓機遇加快轉型:一是拓展內涵積極轉型,建設開放大學;二是構建完善的網絡辦學體系,充分發揮廣播電視大學體系化運作的特色與優勢;三是以互聯網思維為主導,構建安全、靈活、完善的網絡平臺,解決教學分離、學習自由度及教學資源匯聚不足的問題;四是開展終身教育“學分銀行”大數據研究,實現模塊化組合,多層次溝通,多通道選擇,立體化溝通的人才成長“立交橋”。
[關鍵詞]新時代;廣播電視大學;終身學習體系;構建
構建終身學習體系和學習型社會是新時代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目標。作為覆蓋城鄉的遠程教育辦學網絡、以遠程教育為優勢廣播電視大學,正是人人可學、處處可學、時時可學的無圍墻的開放大學,在新時代構建終身學習體系和學習型社會必定大有可為。
一、構建終身學習體系是新時代的必然趨勢
當今,“終身學習”一詞已成為一個高頻熱詞。其實,早在20世紀6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提出了“終身學習是21世紀的生存概念”。2015年,第38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上明確提出了“確保包容、公平的優質教育,促進全民享有終身學習機會”的總體目標。可見,終身學習體系和學習型社會的構建在世界各國已形成共識,并已成為世界教育發展的新趨勢、新目標,是我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目標和重要任務。
(一)終身學習體系的內涵
所謂“終身學習體系”,就是以現代國民教育體系為基礎,以多種形式的教育和培訓為主要形式,滿足全民學習、終身學習需求的教育制度和框架[1]。國家教育咨詢委員會委員兼終身教育體制機制建設組組長郝克明教授指出:“終身學習體系是在對社會各種教育資源進行整合基礎上形成的,它能夠適應廣大社會成員對學習的多種選擇和要求,方便其在一生中的任何時間、任何階段進行學習。”[2] 鑒于上述相關界定,本人認為體系在此可理解為一種模式與樣態,終身學習體系是基于終身學習理論的提出和發展及在終身學習理論指導下的開放式、多元化、個性化的學習模式與樣態,在此體系中,全民享有終身學習、平等學習的機會,可按自身個性化需求,處處可學、時時可學。
(二)構建終身學習體系是時代之趨
隨著社會的發展,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終身學習和終身教育體系的構建已不僅僅是理念上的闡析,而是已經進入了具體的運作與實踐。
回望世界教育的發展史,我們可以看到,在不同的時代有不同的為適應時代需要教育理念、模式與樣態。在工業時代,企業經營緊緊圍繞著工業化時代的標準思維模式——大規模生產、大規模銷售和大規模傳播“圣三位一體”展開。因此,企業中技術及產品的設計與開發,只依靠少部分企業塔尖上的精英,而大部分員工均可“照葫蘆畫瓢”進行簡單重復的操作即可提高企業的競爭力和推動企業的發展。適應這樣的時代要求及企業的金字塔式組織及管理,教育必然是金字塔式的精英教育。即終身學習與教育只有位于企業塔尖的少數精英員工需要,而大部分的員工是不需要的。
到20世紀80年代的知識經濟社會時代,企業由金字塔的組織與管理轉向了扁平化,簡單的技能技術已不適應這一發展需要,因此,廣大企業員工不能再抱著原有的簡單技能技術,而是要不斷地更新知識體系,學習新的技能技術,拓展自身發展的能力與空間,以適應時代需要,滿足自身生存與發展要求。時代變化,人們需要變化,教育理念隨著更新。1994年,在羅馬舉行了首屆世界終身學習會議。緊接著在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表的“國際21世紀教育委員會”的報告中進一步論述了終身學習和終身教育的思想,認為“終身教育概念看來是進入21世紀的一把鑰匙。它超越啟蒙教育和繼續教育之間的傳統區別。它響應迅速變革之世界的挑戰……”[3]由此,終身學習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共識,并作為重要的教育概念在全世界廣泛流傳開來,引發了許多國家教育改革,如在制定本國的教育改革方案、相關的方針政策或是搭建國民教育體系的框架等,均以這一理念為依據、基點和主要目標與任務,適時調整本國的教育政策及改革方向并付諸于實踐。
如日本、美國等多國設立終身學習局或終身教育局;多國頒布并實施相關的法規,如日本于1990年頒布和實施的《終身學習振興整備法》、美國于1976年制定并頒布的《終身學習法》及法國國民議會在1971年制定通過的《終身職業教育法》和1984年通過的新的《職業繼續教育法》;韓國、聯邦德國、瑞典、加拿大等許多國家也針對終身教育頒布了相應的法律,實施終身教育政策。進入21世紀,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推動了教育的改革與發展,終身學習和終身教育的理念更是鮮明而突顯,終身學習和終身教育的實踐更為豐富而多彩:人們學習的理念多元化——終身學習、靈活學習、優質學習;人們的學習方式多樣化——課堂學習、混合式學習、在線學習;人們學習的評價模式實效化——學分轉換、職業認證、基地參訓。因而終身學習及終身教育很快成為了全球教育的廣泛實踐和深度行動。
在我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進行了科學判斷,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在新的時代里,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因此,要“辦好繼續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 [4]而要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構建,則迫切需要建立以學習者為中心、渠道更加暢通、方式更加靈活、資源更加豐富的終身學習體系。
二、廣播電視大學創辦及發展的時代機遇
廣播電視大學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所專門舉辦現代遠程開放教育的高等學校,與普通高校一起承擔培養各類專門人才。
(一)廣播電視大學的歷史觀照
廣播電視大學是1979年由鄧小平同志提出創辦的。它的創辦,是基于當時我國大學太少而又迫切需要大量的人才的背景下;它的創辦,是借鑒英國教育在20世紀中的做法,強調“公眾的開放、地點的開放、時間的開放和方式的開放”的辦學理念,是以廣播電視技術為主要手段,為一切有意愿、有能力接受大學教育的人提供學習的機會的無圍墻的開放式大學。廣播電視大學經過40年的辦學積淀,形成了明顯區別于普通高校和其他成人高校的特點和優勢。一是現代遠程教育。即以教育技術和媒體手段為課程載體的“教”與“學”的可異步可同步。二是多媒體教學。即學生除以文字教材進行自主學習外,同時更多地利用音像教材、CAI課件和計算機網絡等學習,特別是隨著信息化的發展,學生幾乎均可在網上完成相關學習任務,實現對所學科目的知識掌握。三是教育教學資源的匯聚與共享。即匯集全國校、企的優秀教師和專家主編的教材、制作的課程資源等,從而為學生提供個性化、多層次的學習資源。四是開放的學習模式。即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和個性需求,自主地選擇所學課程、文字或媒體教材、學習的時間和地點、學習方法和進度等。如今,廣播電視大學已深度融合現代信息技術和教育技術,開展開放教育、網絡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社區教育、老年教育、職業技能培訓等各類教育,是一所學歷與非學歷教育并重,辦學網絡立體覆蓋城鄉,面向全體社會成員,沒有“圍墻”的新型大學。
(二)新時代廣播電視大學發展機遇疊加
進入新時代,我國黨和政府與時俱進,為把我國建設成為世界教育強國,提出了明確的教育現代化信息化的新的目標要求。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辦好繼續教育,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大力提高國民素質。這對于全國從事終身教育,致力于學習型社會建設的廣播電視大學是一個極大的鼓舞和鞭策。針對要建設學習型強國,國家及各部委出臺了一系列構建終身教育、強化終身學習的政策,從而使廣播電視大學機遇疊加,大有可為。如《國務院關于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的意見》提出要建立和推行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這些制度將覆蓋城鄉并貫穿和滿足學習者終身需求。而廣播電視大學正是覆蓋城鄉、行業企業的一所開放式大學;又如《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點》中明確要辦好繼續教育,做好繼續教育學習成果認證、積累與轉換試點總結,以及加快建設學習型社會,推動社區教育、老年大學建設及農民工“求學圓夢行動”深入實施。而國家開放大學為龍頭的廣播電視大學整個體系,一直專注于繼續教育、社區教育、老年大學的建設,成為了這一系列終身教育的主力軍。再如教育部等四部門印發《關于在院校實施“學歷證書+若干職業技能等級證書”制度試點方案》中明確要探索建立職業教育“學分銀行”制度,以對學歷證書和職業技能等級證書所體現的學習成果進行登記和存儲,計入個人學習賬號,嘗試學習成果的認定、積累與轉換等等。其實,早在2011年,國家開放大學作為廣播電視大學之龍頭,就根據廣播電視大學的優勢,秉承開放性和靈活性的構建理念,率先信息技術構建起了國家開放大學學分銀行,全國各級廣播電視大學作為國家開放大學的分部,也順應紛紛建立了學分銀行及開展相關學習成果的認定與轉換,并積累了豐富的成果和經驗。
以上所列種種,無論是大的環境、政策,還是小的工作要點措施,對照廣播電視大學的辦學定位與功能,似乎是為之特制的。可見,廣播電視大學迎來了大好的發展機遇。
三、新時代廣播電視大學在構建終身學習體系的必然擔當
眾所周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受教育的平等、優質資源的共享,這就要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推進終身學習及終身學習型社會的構建,以不斷使教育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適應、同人民群眾期待與需要相契合、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在這樣的新時代,作為已形成完善特殊層級辦學模式、可實現覆蓋城鄉越地區跨學校、入企業、進工廠的廣播電視大學擔負起終身教育與終身學習體系構建的重任非已莫屬。
(一)創辦初心彰顯終身學習時代性應然擔當
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人的發展是與社會生產發展相一致的,即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無論是個人或團體,民族或社會,都要不斷學習,以獲得新知識和不斷增長新才干,從而跟上時代發展與需要。
如前所述,在當今信息化時代,互聯網、數據化的應用與普及在為人們學習提供了多種多樣的形式和極大的便利的同時,也要求人們必須進行終身學習,從而才能獲得全面的發展。特別是我國進入新時代,社會轉型推動了學習需求,終身學習以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和技能已成為全民基本訴求。換言之,當我國進入新時代,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相當重要的就是對教育需求的提高,這包括對自身素質提升的需求、生活品質提升的需求和精神境界提升的需求,還有對兒孫接受優質教育的需求、老有所教的需求等等。然而,當前我國教育發展仍面臨著極大的挑戰。一是宏觀目標與微觀實施之間仍不同步。宏觀上推進和構建終身學習和終身教育的目標任務十分明確,但微觀上仍沒有相應具體的實施舉措。二是教育載體與現實需求之間的仍存在矛盾。目前,無論是本專科教育還是碩博教育,雖然有了相關的載體與模式,但相對呆板、固定的傳統“教育服務”仍不能滿足人民多層次、個性化的學習要求和對教育公平的共同享有,教育供給的有效性亟待提高[5]。三是教育分布與學習需求之間的矛盾依然突出,學校教育多分布在城市或集中在某一區域,鄉鎮基本沒有高校,教育資源分布極不平衡。這就要求高校要走向社會,服務各層次全民需要,以滿足人民的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訴求,正如習近平同志指出:“我國不是需求不足,或沒有需求,而是需求變了,供給的產品卻沒有變,質量、服務跟不上”[6]。因此,作為依據 “公眾的開放、地點的開放、時間的開放和方式的開放”的辦學初衷而舉辦,正是契合了這一時代的要求,也明確了這是廣西廣播電視大學的應然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