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2014年《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發布,媒體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新聞生產變革具有政治、技術、資本、市場的必要性。黨媒借媒體融合的契機大力推進新聞生產的變革與創新,已經實現主體多元化、形態多樣化、體驗場景化、生產個性化、內容延伸化,不斷推出創新性新聞產品。未來,黨媒還要沿著以用戶為中心、以內容為王牌、以技術為基礎、以市場為導向的路徑進行新聞生產的持續創新。
【關鍵詞】媒體融合;新聞生產;融媒體;全媒體
推薦閱讀:新聞學傳播學著作出版方式
從人民日報客戶端推出H5《快看吶!這是我的軍裝照》引爆網絡,到新華社AI主持人上線被刷屏,再到央視用VR技術全景直播我國首單“太空快遞”火箭發射引發轟動,媒體融合戰略實施以來以黨報、黨刊、黨臺、黨網為代表的黨媒動作頻頻,不斷推出新聞精品,在競爭激烈的新聞市場表現突出。媒體融合正成為黨媒變革與創新新聞生產的推動力,并成為爭取年輕受眾與鞏固黨媒輿論主陣地的重要基礎。
媒體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已經有5年時間。2014年8月,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下稱《意見》),提出要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①媒體融合的關鍵環節就是要帶動新聞生產的變化,生產出優質的新聞產品,增強黨媒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2015年底,習近平在視察解放軍報社時強調說,“對新聞媒體來說,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創新都重要,但內容創新是根本的”。②同理,媒體無論怎樣融合,無論融合到什么程度,作為供給內容的新聞生產也需要創新。媒體融合5年來,黨媒持續推進新聞生產變革與創新,新聞產品的競爭力與影響力不斷增強。
一、媒體融合推動黨媒新聞生產嬗變
黨媒新聞生產的變化、變革與創新的直接原因是媒體融合。在《意見》出臺后,以《人民日報》、新華社為代表的黨媒即啟動大規模的媒體融合戰略,不斷推出影響力強、受眾面廣的融合新聞產品。除媒體融合的直接原因外,新聞生產之變的深層原因更為復雜,也更能解釋這種變化的必然性。作為媒體融合新聞生產嬗變的深層原因的邏輯主要有四個,即政治、技術、資金、市場。
(一)政治邏輯:以新聞生產促進黨和國家的宣傳工作
黨媒積極推動媒體融合促成新聞生產的革新是政治正確的必選項。2014年以前,黨媒事實上已經開始了媒體融合的探索,但多屬于自發性的,動作不大。《意見》公布后,媒體融合上升為國家戰略,由國家推動自上而下在全國范圍內全面鋪開,已經從黨媒的自選動作變成必要動作。之后國家相關部門的一系列動作,把媒體融合再向縱深推進。2016年7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快廣播電視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意見》③,由此作為黨媒重要組成部分的廣播媒體融合進入實質性推動階段;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五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加強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的意見》,基層媒體融合再提速;④2019年1月,習近平走進《人民日報》融媒體中心,調研媒體融合狀況,提出要加快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做大做強主流輿論。⑤從國家層面上講,媒體融合戰略是一項重大的政治決策。媒體融合成功與否,關鍵在于新聞生產的變革。由此可見,政治邏輯是5年來黨媒新聞生產變化重要而直接的驅動力。
(二)技術邏輯:以不斷迭代更新的技術推動新聞生產變革
習近平在《人民日報》調研媒體融合狀況時強調要加強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發展網站、微博、微信、電子閱報欄、手機報、網絡電視等各類新媒體,積極發展各種互動式、服務式、體驗式新聞信息服務。⑥而要做到這種程度,離不開技術支持。媒體融合5年來,黨媒加強了媒體技術與相關人才的積累,補上了技術短板,使得黨媒新聞生產具備了先進技術的支撐。
媒體融合下的新聞生產依賴于對新型媒體技術的熟練運用,如H5、AR(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MR(混合現實)、機器寫作、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這些新型媒體技術生產的新聞產品,從用戶體驗上講,要好于常規新聞產品,但其成本更高、難度更大。用戶對這類新聞產品的需求比較強烈。黨媒唯有借媒體融合的契機,加大新型媒體技術的儲備與運用。從媒體發展的角度看,新聞生產對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越來越強。不采用新型媒體技術,媒體融合只是一句空話,新聞生產也只能原地踏步。正是得益于技術的強化,黨媒近幾年新聞生產的大爆發才有了可靠保證。
(三)資本邏輯:為新聞生產源源不斷注入澎湃動力
媒體融合屬于資本密集型活動,特別是在新聞生產過程中,需要持續的資金投入。這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新聞生產所需要的新型媒體技術,需要不斷投入資本進行開發、完善、升級或換代;二是新聞生產是一個循環、反復、長期的過程,需要大量的流動資金支持;三是新聞產品的延伸開發與推廣服務也離不開大量資金的支持。與傳統媒體的新聞生產相比,媒體融合后的新聞生產不僅更為復雜多樣,而且對資金的要求要成倍增加。如若資金投入不足或不及時,后者隨時可能中斷。
中央級黨媒走在全國媒體融合前列,新聞生產活力十足,這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其持續的、充足的資金投入。一是它們有中央級財政的預算投入與補貼;二是通過公開資本市場籌集資金,如人民日報旗下的人民網、新華社旗下的新華網都在國內證券市場實現了上市,募集到大量資本;三是與媒體融合相關基金的支持,如2016年組建的媒體融合產業投資基金——50億元規模的“伊敦基金”、100億元規模南方媒體融合發展投資基金等。[1]有了多路資金的持續補血,媒體融合過程中黨媒的新聞生產持續迸發出澎湃動力。
資金對新聞生產的支持機制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助推機制,即推動黨媒把新聞生產從理想變成現實;二是倒逼機制,即生產出更多優質的新聞產品換取資金更多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