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深厚的數學文化內涵已在歷史的脈絡中體現得淋漓盡致,我們有責任有義務將人類的這一文化精髓傳承。“當一個學生畢業后,中學學的數學知識如果沒什么機會去用,很快就忘掉了,那么,還剩下什么?”這個問題時刻在警醒著我們,讓我們不斷地去思考,到底什么是真正的教育?
摘 要:隨著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我們應與時俱進,從文化視角下的數學觀來看待數學。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要讓學生在數學的學習過程中受到優秀的文化熏陶,提升數學的文化修養,進一步提高數學素質。本文從三方面闡述了對數學文化和素質教育的幾點理論認識,以求為一線教師提供理論和實踐依據。
關鍵詞:教學論文刊發,數學文化,素質教育,文化價值
數學的發展史讓我們能夠比較清楚地看到,數學作為一種經過嚴密的邏輯推理而形成的系統化的知識體系,它既反映了人們“對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認識,又反映了人們對“可能的量的關系和形式”的認識,也就是說,數學既可以來自現實世界的直接抽象,也可以來自人類思維的勞動創造。比如說,復數的產生就不是來自生活實踐,而是純粹的理論創造。事實上,連數學家們都未曾預見到復數將會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例如電學、空氣動力等等;小小的“i”硬是經過了兩個世紀的努力才被人接受。其實,數學發現并不神秘,數學家們通常是在別人習以為常的現象中發現新問題并窮追不舍,只要我們更新觀念,跳出原有的舊框框,一片更為廣闊的數學天地便可盡收眼底。
一、從學科的整體高度思考數學的基礎知識
教育部《新課程標準》強調,要從學科的整體高度和思維價值的高度考慮問題,在知識網絡交匯點處設計試題,使對數學基礎知識的考查達到必要的深度和廣度。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知識網絡的交匯點正在不斷豐富,函數、導數、方程與不等式、平面向量與三角函數、平面向量與解析幾何等新的知識網絡交匯點都已經成為高考命題的新視角,面對這些,很多中學甚至從高二下學期就已經進入了高三第一輪復習,“片子漫天飛”,盡管如此,學生仍然夯不實“雙基”,令人心痛的“會而不對”、“亟待解決”的“運算能力差”頻頻出現,真的是年年歲歲“花”相似,無奈的“園丁們”每年都很無奈,都知道應該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可在實踐中卻常常是背道而馳。
教育論壇推薦:《開放教育研究》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開放教育研究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開放教育研究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開放教育研究并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大家都知道,橢圓是解析幾何中碰到的第一個重要概念,對橢圓概念的理解和學習直接影響著學生對整個解析幾何的興趣,可目前對橢圓概念的教學大都是以運油車罐、衛星軌跡等實例圖片來引起學生對橢圓探究的興趣,然后教師在黑板上取兩個點,由學生動手操作,用一段細繩畫出橢圓,給學生直觀感知,再由學生討論能夠畫出橢圓滿足的幾何條件,得出橢圓定義,從形式上看這符合課標倡導的理念,可現實卻是學生對橢圓知識的學習興趣戛然而止,如此優美的圖形變得索然無味了。
早在兩千多年前,人們數學地認識圓錐曲線是從柏拉圖學派開始的,古希臘數學家阿波羅尼采用平面切割圓錐的方法,用垂直于軸的平面去截圓錐,所得的是圓;把平面漸漸傾斜,得到橢圓;當平面和圓錐的一條母線平行時,得到拋物線;當平面再傾斜一些就截得雙曲線。在笛卡爾創立了坐標幾何后,1655年沃利斯得到了圓錐曲線方程。直到1822年比利時數學家丹德林給出了現在這個優美而簡捷的圓錐曲線定義,使人們明白無誤地看到,“平面內與兩個定點,的距離的和等于常數(大于)的點的軌跡”就是用平面截圓錐得到的橢圓……可以相信,濃濃的人類文明史對每一個學生的內心都將起到一種極大的文化熏陶,從而激發起他們對數學知識探求的欲望,莊嚴神圣的數學課堂上空到處彌漫著人類對未知領域探索的精神氣息,這對每一個學生的心靈都將是一種震撼!
二、從數學素養方面體現數學文化的價值
《新課標》提出:使學生在九年義務教育數學課程的基礎上,進一步提高作為未來公民所必要的數學素養,以滿足個人發展與社會進步的需要。其中數學素養包括:數學科學的素養,數學的應用素養,數學的文化素養。我國傳統的數學教育一直重視數學知識的傳授,數學技能的訓練,走到今天更是圍繞著高考指揮棒轉,而數學教育不僅具有科學的教育功能,而且具有文化教育功能,是科學與文化的整合,即對學生進行文化陶冶、人格塑造,用數學的精神、原則、思想提高人的文化素養,因此,新時代的“數學課程應適當反映數學的歷史、應用和發展趨勢,數學對推動社會發展的作用,數學的社會需求,數學的美學價值,數學家的創新精神;數學課程應幫助學生了解數學在人類文明發展中的作用,逐步形成正確的數學觀”。
數學是打開科學大門的鑰匙、數學是科學的語言、數學是思維的工具、數學是一種思想方法、數學是理性的藝術、數學充滿理性精神等方面都是對數學文化價值的具體描述。縱觀數學發展的歷史過程,不可忽略其文化價值,尤其是在我國大力提倡向素質教育轉軌的體制下,數學教育應納入到更加廣泛的文化領域中去審視,堅固數學的人格化,以防數學游離于文化之外而高不可攀,應向學生展示數學為認識自然界提供了必要的工具和思想方法。數學是一種藝術,數學中充滿創新精神,數學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
三、從對數學的興趣激勵學生對數學價值的探討
興趣是人的情意領域(情感、態度、興趣和價值觀等)中最為活躍的部分,興趣的形成有利于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學生在歷史的解說中明白:數學并不是一門枯燥呆板的學科,而是一門不斷進步的生動有趣的學科,特別是那些為數學拼搏一生、奉獻一生的數學家故事,多少年來一直激勵了無數的數學學習者!下面舉幾個例子:
在進行“二項式定理”教學時,可以插入介紹法國數學家法布爾學習數學的經歷。法布爾師范畢業后到了一所條件簡陋的學校教書,有一天,一個年輕人登門造訪希望法布爾能輔導他學代數,可法布爾自己并不懂代數,怎么辦?為了輔導,他找了一本書一頁一頁地翻看,了無興趣。突然書中的一章節“牛頓二項式定理”,譽滿全球的17世紀英國大科學家牛頓強烈地吸引了他,在好奇心的驅動下他拿起了筆,一邊看一邊做,不可思議的是法布爾全部搞懂了。牛頓二項式定理大大增加了法布爾的自信心,燭光伴著他熬了一夜又一夜,他繼續向更多的代數知識點發起攻擊,后來又向解析幾何發起進攻,最后在數學上取得了非凡成就。
四、結語
當前,素質教育已經向我們傳統的高中數學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想說的是,作為教師,我們的學習、教學都很平凡,我們每天上班下班,上課下課,周而復始,但是我希望我們把最平凡的教學,與為國家和民族的創造力奠基這樣的目標結合起來,用心去觀察,用心去做,就會發現它絕對是不平凡的,能給我們和我們的學生每天帶來收獲和創造的欣喜和感動,從而為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做出我們數學教師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