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終身體育是90年代以來體育的改革和發展中提出的一個新概念。終身體育,是指一個人終身進行身體鍛煉和接受體育教育。文章發表在《體育學刊》上,是核心論文發表網范文,供同行參考。
關鍵詞:終身體育,體育教學,教學方式
2002年教育部頒布了《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同年7月,教育部、國家體育總局聯合頒布了《學生體質健康標準(試行方案)》,并從2003年新學年開始在所有高等學校實施。同時廢止了實行多年的《國家體育鍛煉標準》,提出了高校體育課程運動參與目標、運動技能目標、身體健康目標、心理健康目標和社會適應目標,把高校體育課程的性質明確界定為"是實施素質教育和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徑"。
1對教學新理念的再認識
《綱要》和《標準》的頒布與實施在教學指導思想上對每位體育教學工作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堅持“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強調“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是學生身體健康的重要內容。其中心理健康要求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能力設置體育學習目標,自覺地通過體育活動改善心里狀態,養成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應用適宜的方法調節自己的情緒;在運動中體驗運動的樂趣和成功的感覺,形成克服困難的意志品質。社會適應要求學生能夠表現出良好的體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確處理競爭與關系。
(2)注重培養和鞏固學生的運動興趣和鍛煉習慣并達到終身體育的目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設計中從教學內容的選擇到教學方法的安排都要十分注重學生運動興趣和鍛煉習慣的養成與鞏固,并將其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
2我國現行體育教學模式現狀
教學模式從理論上講分類很多:有俱樂部教學模式、情景教學模式、自主學習模式等等。但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理論與實踐脫節。大部分體育教學工作者仍在沿襲著傳統教學模式。多以技術教學為中心,學生缺乏提出自我目標和追求新目標的動力機制;教學偏重教師一方,過多地強調教師主導作用的發揮,忽視學生的主體性;教學效果偏重于“學會”某項技術,而忽略“會學”方法的指導,學生在大密度、高強度練習的擠壓下,缺乏自主活動實踐的時間和空間。沒有思考、探索問題的余地,學習氣氛沉悶,積極主動對與的意識不強,因而自主實踐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養。
3終身體育教學模式的探討
(1)終身體育教學是以終身體育思想為教學指導思想,強調學生(或是受教育者)的終身體育能力的培養,重視個人的需要和個性的發展,以人的未來發展為本。終身體育習慣的養成是其教學的核心。終身體育教學模式注重健康教育,教學過程中貫徹著“健康第一”思想,。終身體育教學是在增進受教育者健康水平的基礎上培養受教育者的良好體育態度、科學的養生保健手段、健康且個性化的生活方式。終身體育教學模式是發展了的健康教育模式,正確文明的健康理念應貫徹在教學的始終。
(2)終身體育教學模式的教學結構程序。研究教學模式的目的是為了突破、擺脫模式,提高教學的效益。凡是適合實際情況、行之有效的教學程序終身體育教學模式都可借鑒,但從發展的觀點看,現行的一些教學結構程序有待改進提高。終身體育教學模式的結構程序有其自身的特點。
體育教師期刊投稿須知:《體育學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主管的惟一體育學術刊物,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準國內外公開發行,教育部體衛藝司揚貴仁司長擔任編委會主任,華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楊文軒教授任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