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VIP學術指導 符合學術規范和道德
保障品質 保證專業,沒有后顧之憂
摘要:教學中,既要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又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教導作用,糾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價值取向的誤讀,同時補充他們在教學閱讀過程中的遺漏之處。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熟悉課本內容,學會與文本對話,在學生獲得自身的獨特體驗之后,再由教師對學生的閱讀加以引導,將學生的思維向深處指引,充分挖掘作品的價值。只有將價值取向的客觀性與獨特體驗的主觀性充分結合起來,才能使學生真正領悟文學作品的創新內涵。
本文選自:《教學月刊(小學版)》從2010年始實行改版,將上下月刊分別調整為《教學月刊小學版(語文)》、《教學月刊小學版(數學)》和《教學月刊小學版(綜合)》,改版后的《教學月刊小學版》以立足浙江、輻射長三角、面向全中國為目標,融權威性、指導性、實用性為一體,真正為小學教師的專業成長服務。
1.學習目的不同。由于學生具有不同的閱讀目的,因此其閱讀行為也是不同的,極具個性化。在教學過程中,對于同一篇作品的閱讀學習,有的學生是為了學習文章的表達技巧,有的則是為了吸收優美的語句段落。這是由學生的主觀意識所選擇決定的,也對價值取向的引導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2.學習方法不同。就閱讀學習過程中的方法而言,不同方法的選擇和運用是學生獨特體驗的重要表現之一。不少學生在學習作品過程中,僅會大致地學習文章,對細節則不加關注,掌握大體內容,而有些學生則會對文章進行精讀,截取不同重點進行精讀,細致地了解每一個情節。學生采取不同的學習方法,就會對文章有不同的理解,進而產生不同的學習體驗。
3.體驗情感不同。在不同的情境下,學生會對教學內容產生不同的理解,進而產生不同的體驗情感。目前,學生學習課本內容絕大部分都是作者對社會生活的再創造、再加工,本身就附帶了作者的主觀情感。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理解,除了根據老師的分析引導之外,只能依賴自身的生活經歷和認識水平去理解,因此不可避免地會產生獨特的體驗。
協調教學過程中的價值取向與獨特體驗
價值取向主要是依賴教師帶領學生深入學習、領悟文學作品,在體味創作者的思想觀點和語言文字之后,思考有關于“是什么”、“怎么樣”的情境,這即是思維的“獨特體驗”,是學生對作者觀點的判斷和識別。那么,如何平衡并協調教學過程中兩者的關系呢?
1.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體驗。每個人在欣賞文學作品時都帶有自己的主觀意見,由于每個學生擁有不同的生活經歷,養成了不同的個性習慣,在學習不同的文學作品時會產生不同的感受,從而產生不同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主體地位和獨特感受的尊重是學生充分展現其個人風采的重要前提。在此過程中,老師要允許學生發表獨特的個性化評價,充分調動他們的主觀能動意識,挖掘他們的個性化潛能,通過加強引導,讓學生通過自己獨特的感受和個性的感悟解讀教學作品的真諦。
2.正確引導學生的閱讀體驗。目前,在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過分珍視學生的獨特感受,把閱讀文學作品完全變成個人的主觀反映,導致閱讀課成為學生的自由交流課,喪失了閱讀教學課程的引導作用。因此,老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正確引導學生的閱讀感受,將學生的教學感受和體驗與教材文本相聯系,發揮教材作品的引導作用。